來源:鈦媒體 柳牧宗
下沉電商市場「新勢力」淘集集,最終死在了2019年末。
「向夥伴們說聲對不起,這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條微博。」12月9日,淘集集通過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由於資金未能如期到帳,不得不宣布淘集集本輪併購重組失敗,接下來公司將尋求破產清算或破產重整。
12月9日,聞訊而來的商家、客戶以及員工堵在了淘集集上海總部五牛控股大廈門口,希望討要一個說法。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淘集集所在的26樓當日依然對外開放,但辦公區域已經沒有員工上班的身影。同時此前淘集集所在的27樓已經上不去。淘集集內部員工表示,27樓員工已經全部通知休假。
據悉,淘集集還在兩個月的自救重組中掙扎前行,如今急速隕落,留給業界不少啟示。
今年上半年,淘集集平臺危機就已浮現。
6月初,淘集集宣布啟動B輪融資,擬融資2億美元,融資完成後估值預計達到8億美元。然而這筆錢一直未能及時入帳。據第一財經報導,投資方希望能再觀望一下淘集集的用戶數據增長表現。
為了爭取順利完成B輪融資,淘集集創始人張正平想出了一招,將部分屬於商家的貨款,用來投入營銷,以換取用戶快速增長,等數據過關了,再利用投資方的到帳資金,來彌補所挪用的商家貨款。
也正是這一操作,將淘集集送上了不歸路。
9月,淘集集沒有等來這筆「救命錢」。同時,此前就察覺到貨款無法提現,或者有延緩到帳情況發生的一些商家,聚集到淘集集上海總部索要欠款,平臺危機一觸即發。
為了應對「圍城事件」,淘集集給出一份協議:與國內某大型集團進行重組併購(條件是商家「債務重組協議」籤訂率達到51%),收到支付的收購價款1個月內,向商家償付債務金額的20%,剩餘債務延期至公司估值達到20億美元或上市時,由創始人張正平及其高管團隊通過股權質押或轉讓股權的方式來償還。
不過,這一解決方案遭到了絕大多數商家拒絕,認為淘集集並沒有披露哪家大型集團參與併購,也沒有上市的具體時間表,看起來毫無誠意。
隨後,淘集集又發布了一份「淘集集與供應商代表聯合聲明」,淘集集主要經營模式由商家入駐模式,調整為合伙人自營模式:現有主要供應商轉為淘集集股東合伙人。
這一次,儘管還有不少質疑聲,但為了能拿回貨款,不少商家仍選擇了籤約。
今年10月31日,淘集集官方發布重組併購進程通報內容,「10月23日,供應商債權人完成51%債務重組協議籤定;10月28日,收到資方書面TS,籤定投資意向書。當前淘集集併購重組進展順利;公司運營穩定;平臺運營穩定。」
乍看之下,淘集集貨款危機有望解決。然而,不久之後情況便急轉直下。
11月28日,因投資方申請訴前保全,淘集集公司支付寶帳戶被司法凍結,直接造成淘集集平臺貨款退款無法正常支付,工資無法支付。淘集集面臨帳面無錢可用的尷尬境況,無法維持基本的運營,遂宣布併購重組失敗。
鈦媒體注意到,就在一個星期之前,淘集集還發布公告稱,已經與國內大型集團順利籤署股權投資協議,目前處於等待打款階段。
然而,一線希望最終化為泡沫。至昨日(12月9日)凌晨,社交電商獨角獸淘集集,最終轟然倒地。
從日前發布的公告上看,淘集集創始人張正平將平臺破產的原因,歸咎於B輪融資遲遲未到帳,導致資金鍊斷裂難以為繼。
不過從淘集集實際運營情況來看,即便能夠順利融到資,也恐怕避免不了死亡結局。
據公開資料顯示,淘集集上線於2018年8月,其用戶定位比拼多多更為下沉,瞄準的是8億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人群。彼時正值社交電商、社區拼團「風口」,淘集集的表現可謂亮眼,上線兩周銷售額就突破了200萬。
風口之下,再加上不俗的市場成績,淘集集很快成為資本的寵兒。成立兩個月後,淘集集獲得老虎基金、DTSGlobal、險峰旗雲4200萬美金的A輪融資,估值達到2.42億美元。
淘集集也不負期望,僅一年時間,便積累了1.3億用戶,比拼多多少用了10個月左右。
然而,如此「兇猛」背後,淘集集也著實付出了不小代價。
據了解,為了吸引商家入駐平臺,淘集集不收商家佣金。不過,商家參加淘集集的平臺活動有一個特殊要求,價格必須低於拼多多,甚至要上傳在拼多多上的購買連結來作證明。按照此前拼多多披露的10%左右的商品利潤率,淘集集的確「更勝一籌」,將利潤壓到了極致。
在低利潤空間下,商家及供應鏈只能捨棄質量,而追求銷量。由此導致平臺問題層出不窮,在黑貓投訴上,商品質量問題、商家誠信問題不斷,淘集集面臨口碑崩壞的境地。
淘集集可以說是拼多多的「學徒」,在C端用戶方面,淘集集的打法更為簡單粗暴,即價格戰與用戶補貼。
據鈦媒體觀察,為了鼓勵拉新及完成社交關係的裂變,淘集集設計了一套「現金補貼+分銷返利」的雙重補貼體系,註冊新用戶可以獲得1元現金獎勵,一小時內消費成功最多可獲得20元現金獎勵,此外邀請好友累計五次最高還可獲得25.5元的返現。
淘集集App
這種運營模式,意味著淘集集必須持續投入高昂的成本來拉新、留存,更何況還有不少「羊毛黨」緊盯著各種優惠活動,試圖吸乾平臺最後一滴血。
淘集集沒有意識到,燒錢雖然能幫助其在短時間內快速實現一定的用戶規模,但用戶留存、復購才是一個健康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用戶的付款、商家的貨款,都被淘集集用來拉新,虧損也越來越大。據《財經》披露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淘集集已經虧損近12億元,上半年淨虧損6億,淨資產負6億元,每月虧損超2億元。
另一方面,近一兩年資本集體進入寒潮,投資人逐漸變得理性,不再看好這類單純靠燒錢拉新的運營模式,淘集集由此面臨被資本拋棄的現實困境。
相比淘集集而言,社交電商巨頭拼多多也一直在用戶留存及流量變現的方向做著探索,對於拉新和留存,拼多多也未能擺脫巨額補貼的「套路」。今年提出百億補貼計劃的拼多多,為了維持增長,可謂不遺餘力。
不過,淘集集與拼多多,始終沒有處在一個商業層級。
數據顯示,在上市前的3年內,拼多多共獲得四輪融資,最後的C輪融資金額達30億美元,使得它有充足彈藥進行瘋狂拉新。同時,背靠騰訊這顆大樹,拼多多拿到了微信這一超級流量入口。
如此優渥的資源,讓拼多多就像坐上了火箭般,衝到了納斯達克。上市之後,才有了更多資本,探索更多社交電商玩法,以及向五環內市場進發等,市值一度超過了老牌電商巨頭京東。
正所謂「時也,命也,運也」,淘集集蒙眼狂奔只為上市,卻不知結局早已寫好。下沉市場「黑馬」或許還會有,但會不會重蹈淘集集的覆轍,死於黎明到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