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地點人去鏤空,CEO去向成謎,還留下16億元的巨債,掙扎了3個月這一次,淘集集真的無力回天了!
12月9日凌晨,淘集集CEO張正平在官微上發布了這樣一封道歉信,宣布破產,「很遺憾,由於資金未能如期到帳,不得不宣布淘集集本輪併購重組失敗」,並表示這可能是最後一條微博。
以火箭般的速度迅速躥升,又如流星划過迅速隕落。淘集集這個在去年8月上線的電商平臺,曾被視為可以和拼多多叫板的電商新貴,只用了1年時間就吸納了1.3億用戶,發展迅猛程度令業界咋舌。誰能想到,它最後進入人們視線的高光時刻,竟然是以破產的結局收尾。
(11月份,淘集集還在發文否認公告,1個月後徹底崩盤)
雖然不到最後一刻,我們無法知道誰是最後的「破產王者」,但在2019年創業場的暴雷事件中結束得如此轟烈,淘集集絕對是其中的典型案例。這一切的源頭,我們還得從淘集集短暫的發家史開始說起。
上線初始,淘集集就是在對標拼多多模式,無論是命名,崛起速度還是其運營模式。
淘集集提供包括服裝,食品,母嬰,數碼等多品類的拼團需求,其獲客方式也是在複製拼多多的裂變手段,即基於微信生態,用戶通過砍價和拼團方式低價購買商品,據數據顯示,淘集集和拼多多的用戶重合率一度高達55%。
只不過,與拼多多相比,淘集集的獲客方式更為激進,淘集集設計了一整套「現金補貼+分銷返利」的裂變體系,用戶除了購買即可獲得返現外,還可以通過購買分享行為獲得金幣提現,同時如果購買其VIP會員,用戶無需拼團即可享受低價。
此外,淘集集還通過易操作,好上手,不收佣金等利好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商家入駐。它對對商家的要求也只有一個,價格必須低於拼多多,甚至還要上傳拼多多上的購買連結來證明。
為了拿到比拼多多更下沉的市場,淘集集將商品利潤壓縮到了極低,別的平臺上賣9.9元的東西,在淘集集上會變成8.8元,不計成本和利潤勢必會影響到商品和服務質量。
(知乎上淘集集評論)
極差的購物體驗,換不到用戶留存和黏性,淘集集「一錘子」買賣模式勢必做不長久。而讓其短短1年走上輝煌又頃刻間覆滅的導火索卻是融資問題。
資本是給過淘集集機會的,2018年10月,淘集集融到A輪資金4200萬美元,這筆錢為淘集集燒來了不少用戶,但短期內的用戶量爆發,並不代表用戶就有了忠誠度,可以長期留存以及平臺模式可被驗證。
沒有及早做精細化運營,單憑高昂的現金補貼來進行獲客和維持留存,淘集集的「一次性生意」註定了這是一場燒錢的無底洞。
今年以來,淘集集一直在虧損,《晚點LatePost》披露過,淘集集今年以來已經虧損近12億元:上半年淨虧6個億,淨資產負6億元,每月虧損超2億元。還有公開數據顯示,淘集集虧損總計16億。
正如淘集集CEO張正平所言:「我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過多的時間花在了融資身上,想通過融資款來解決當前增長的問題,延誤了最黃金的自救期,策略上選擇了繼續虧損獲取用戶。」淘集集只想用融資來解決虧損問題,卻沒有真正考慮一條可持續造血的良性循環商業模式。
在進行B輪融資的時候,淘集集已與投資方達成意向協議,不過資金卻遲遲未到帳,這是因為投資人要求淘集集有更好的增長曲線。
已經嘗到融資帶來甜頭的淘集集,沒有經受住誘惑。為了讓數據好看,順利拿到融資,淘集集竟不惜去動供應商的流動資金去做拉新補貼。
在融資期間,淘集集原先承諾給商戶的回款帳期從消費者確認收貨後的第7天,變為了1個月,2個月,3個月,再到半年後再也拿不到貨款,而去淘集集下單的用戶不僅收不到任何商品,去退款也不會有任何回應。
在整個事件裡,最令人膈應的還有,淘集集為了逃避刑事責任,把那些在淘集集上賣貨的商家身份變成了自己的「供貨商」,這樣一波操作下來,其侵佔商家貨款的行為就被「合理」轉化為「合同買賣糾紛」,屬於民事糾紛。
淘集集,生於野心,死於貪婪。融資失利,成為壓死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利用商家和用戶的貨款,拿來投放拉新用戶,再不斷引入新商家入駐的方式,拆東牆補西牆,用粗暴的燒錢方式換用戶增長,對市場規律毫無敬畏感,說白了,淘集集最終崩盤,以破產的結局收尾都是咎由自取。
瘋狂燒錢,超低價加上慷慨的用戶補貼,淘集集對社交電商精髓的錯誤理解,將自己推向無法自救的漩渦。不考慮用戶留存,復購和用戶服務體驗,即便短期內獲取流量,終究也無法長久運行。
幾年前的Uber,滴滴的燒錢大戰已成為往事,摩拜和ofo都沒活下來。天下沒有燒不完的錢,也沒有不見頂的流量,在資金成本變高,融資窗口收窄的當下局面中,簡單粗暴的燒錢模式已經玩不轉了。資本如今更為審慎,未必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