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步當時看《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兵器

2020-12-20 騰訊網

和大家聊一聊《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冷兵器。

《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發生的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其中軍事強大又是它的一個鮮明特點。彼時,陸續湧現出了薛仁貴、郭子儀、高仙芝、哥舒翰等一幹能徵善戰的將軍,可謂是將星璀璨。唐帝國還先後攻滅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麗、百濟,又徵服了靺鞨、鐵勒、室韋、契丹。在這些功績的背後,唐軍採用當時最先進科技手段打造出來的各種冷兵器,無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鐵尺

在大唐西市開門的一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畫面右側站立的「不良人」腰間別著一把樣式比較奇特的武器。這種武器的名字叫作「鐵尺」,又名「筆架叉」、「點穴尺」是我國古代捕快常用的冷兵器之一。

那麼,什麼是「不良人」呢?

唐代的官府徵用有惡跡者充任偵緝逮捕的小吏,稱為「不良」,俗又稱之為「不良脊爛」,其統管者稱「不良帥」。---《唐五代語言詞典》。所以,所謂的「不良人」就是唐代主管偵緝逮捕的差使,我們一般稱之為捕快的人。劇中的男主角張小敬就是不良人的統帥,也就是不良帥。

劇中的男主角張小敬(圖片來源搜狐)

他們所用的「鐵尺」是大約起源於唐宋時期的一種短兵器,主要用于格擋對方的刀劍,也可攻擊對方的身體。鐵尺的外形類似於三指鐵叉,但它的中叉長度較長,左右叉較短。其中叉形狀上粗下細,兩側有向上旁枝,可為圓柱形、尺形等。中叉頂端有點穴為主的圓頭或刺殺為主的尖頭,左右兩叉多用于格擋時卡住對方的兵器。因為捕快使用武力是為了緝拿罪犯,所以「鐵尺」的殺傷力並不強。有些鐵尺甚至是鈍頭的,不以刺殺為目的,但對付刀劍等兵器有較大的優勢。

鐵尺(圖片來源劇照)

簡單地說吧,著名動畫片《忍者神龜》中那位叫「拉斐爾」的小烏龜使用的就是「鐵尺」這種兵器。它易於攜帶,可暗於小臂下側或別於腰間,通常雙手各持一支,可正持或反手持,所以也稱為「雙鐵尺」。

唐刀

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身為「不良帥」,自然不能和手下的「不良人」使用同樣的兵器。他使用的是刀,準確地說是一把橫刀。據史料記載(《唐六典·武庫令》)唐朝時期軍隊所使用的刀有四種,「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男主張小敬所用的橫刀(圖片來源網易)

儀刀,「皆施龍鳳環,裝以金銀,羽儀所執」。眾所周知,龍鳳圖案自古便是皇家的象徵。因此,裝飾有龍鳳環的儀刀在唐朝只有皇帝的儀仗隊和保護皇帝安全的「千牛衛」才可以使用。

障刀,「蓋用障身以禦敵」。目前學術界對障刀的看法不一,因為從「障身」來理解,既可能是利用刀身禦敵的寬刃大砍刀一類,也可能是近身肉搏時使用的匕首一類。由於缺乏史料記載又無實物出土,所以尚無定論。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陌刀是唐朝重裝步兵的裝備,長約3米,刀柄和刀刃分別1.5米,主要用來對付敵軍騎兵。

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由此可見,橫刀是唐朝軍隊制式兵器之一。從1971年陝西省乾縣懿徳太子墓出土的「彩繪貼金騎馬俑」上,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中期的橫刀是刀首無環,刀鞘包裹著帶狀物並有「p」形雙箍。

唐刀的生產過程中不但採用了漢刀的「百鍊鋼」的鍛造工藝,還創造了「包鋼」、「局部淬火」等新的技術。從而使得唐刀的刀身韌性極佳,而刀刃硬度又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古代詩人劉琨的千古絕唱「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便來源於此。

由此可見,唐刀是當時全世界範圍內冷兵器的登峰造極之作。

骨朵

骨朵,在當時就是一種比較冷僻、少見的兵器,現在的人們對它也十分陌生。《長安十二時辰》裡看似普通,實則暗藏心機的異域教徒突厥人龍波,使用的兵器就是一根長柄骨朵。

在劇中所設置的唐朝天寶三年(744年),骨朵是否就是這樣的名稱,由於在唐及以前考古中還沒見過真正的骨朵實物和骨朵圖像,所以我們今天還難作結論。

史料中最早的記載來自於北宋時期編纂的《武經總要》,在其前集卷十三中說「本為胍肫。胍肫,大腹也,謂其形如胍而大,後人語訛,以胍為骨,以肫為朵(其首形制不常,或如蒺藜,或如羔首,俗亦隨宜呼之)。」大意是說骨朵這種兵器,用鐵或硬木製成,像長棍子,前端安裝有石質或金屬的頭。骨朵的頭有蒺藜形、蒜頭形等多種。

作為突厥人的龍波,他使用的冷兵器就是一根長柄骨朵(圖片來源網易)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骨朵這種兵器是從突厥人或者之後的契丹人那裡傳入中原。因為不僅在《遼史·兵志》中記載契丹兵自備武器中就有骨朵,而且在遼代墓葬壁畫中契丹人手持骨朵者也是屢見不鮮。特別是在遼蕭義墓壁畫出行圖上,兩位騎馬的人把骨朵柄穿入皮環,環卡住骨朵頭,骨朵尾端自然下傾,頭端上翹。

這就直接證明了骨朵這種兵器的特點是頭輕柄重且長,這一點與史料所記載「頭小柄長」完全吻合。

我們從骨朵的形狀上大致可以推測出,它可能起源於原始人追打動物或敲擊果實所用的木棒。在使用過程中,他們慢慢發現前端粗壯呈棒槌形的木棒更好用。天長日久,便衍生出了在木棒前端裝上石質或金屬質頭的作法。最終古人將其作為了武器使用,才產生了骨朵這種適合打擊用的冷兵器。

骨朵是契丹人常用的一種用途多樣冷兵器,但傳入中原之後便幾乎不再作為武器使用。據南宋《青廂雜記》記載有人在「廣陵作紅漆柄骨朵,選牙隊百餘人,執以前導,謂之朱蒜」。由此可見,骨朵後來只用做儀仗,也稱「金瓜」。

錘,這種兵器通過各種歷史小說、演義、電影、電視劇的渲染之後,對於觀眾來說還是比較熟悉。在《長安十二時辰》裡,使用錘作為兵器的是嘴角有一道疤,說話咬著後槽牙,帶來謎一般的喜劇效果的靖安司旅賁軍統帥崔器。

錘北方遊牧民族常用的武器之一(圖片來源網易)

不過,在劇中崔器所使用的錘似乎於以往我們從電視裡看到的差異很大。

因為,崔器的錘實在是太短太小了!目測其長不過6、70釐米,重不過5、6公斤。

眾所周知,唐朝是一個英雄豪傑輩出的時代。僅僅是使用錘作為兵器,並且戰功赫赫的便有好幾位,俗稱「四猛八大錘」。他們所用之錘,無不以大、重而讓人印象深刻。比如說,隋唐第一高手李元霸所用的一對擂鼓甕金錘,據記載是400斤一個,兩個合計800斤。唐代的一斤約合現在597克,那麼李元霸的錘子重量將近半噸。

那麼,崔器的錘為何與李元霸的錘差距如此之大呢?

原來,是文學作品騙了你。李元霸其實是清代章回體小說《說唐演義全傳》中虛構的一個人物。歷史上真實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弟本名李玄霸,16歲時就嗚呼哀哉了。目前看來,能徒手舉起半噸重的兵器,再上戰場殺個昏天黑地的人是不存在的。當然啦,美國漫威旗下的那位物理學家 「浩克」除外。

錘在古代也稱「椎」,有長柄單錘、短柄雙錘及鏈子錘等。錘形似瓜,也有四方八稜等形。從唐宋開始錘柄便多以金屬質地為主,其長短不一,長錘連杆有近2米,短的有10幾釐米的袖錘,3、40釐米的普通手錘,但標準制式大多在50-70釐米之間,重量一般不會超過5公斤。

因此,《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器所使用的小錘,相對於以往影視劇中那些,動輒大如臉盆、重過千斤的大錘來說,更適合作戰的需要,也更為真實。

據唐代綜合性軍事著作《神機制敵太白陰經》記載,唐朝的騎兵確實裝備有「啄錘斧鉞」。我們不難發現,錘的使用是為了彌補唐刀在戰鬥中無法破開敵人重甲、厚甲的缺陷。依靠大力打擊產生的衝擊力、震動力而使對手形成鈍器傷,也就是所謂的「內傷」從而喪失戰鬥力。

夜叉擂和絞車弩

夜叉擂和絞車弩都是古代在城池攻防戰中所使用的重型冷兵器,也可算作是古代的「大殺器」。

夜叉擂,「亦名留各柱,用溼榆木,長一丈許,徑一尺,周四施逆髦,出木五寸,兩端安輪腳,輪徑二尺,以鐵索、絞車放下復收,用以擊攻城蟻附者。」——《武經總要》。簡單地說,它是一種可重複使用的守城兵器。是在一根溼榆木上密釘逆須釘而製成,使用時絞動絞車,依靠鐵索使其滾動,用以碾殺敵人。

絞車弩,「其牙一發,諸箭齊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壘,無不摧隕,樓櫓亦顛墜。謂之車弩。」——《衛公兵法·攻守戰具》。簡單地說,就是一張安裝在車上可以隨時移動的巨型弓弩。它以軸轉車(即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矢道擱一枝巨箭,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使用時諸箭一起發射。

其巨箭「長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鐵葉為翎」、「中七百步」。史料中不但記載了它的尺寸,還記載了它的射程為七百步。古時垮一足叫跬(半步),兩足各跨一次才叫步。唐朝時一步大約是現在的1.5米多一點,所以我們能夠推算出絞車弩的射程大約在1000米左右。

可以說,絞車弩堪比我們現在的重炮。同時,它是數枝箭一起呈面裝打擊,其發射一次基本上就相當於現在我們實施了一次火力覆蓋。

《長安十二時辰》不僅將唐代都城長安城的衣食住行、社會風物展現得淋漓盡致,更將各種各樣的古代冷兵器一一呈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難怪大家都對其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軍迷們更是大呼過癮。

相關焦點

  • 張小敬的刀,崔器的錘——看《長安十二時辰》兵器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在古裝劇尺度如此嚴的情況下,這部電視劇大受歡迎是有原因的。今天小編和大家來梳理一下《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各種兵器,相信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和手槍一樣臂張弩,還有張小敬的障刀,崔器的鐵錘,姚汝能的環首刀等等,在真實的歷史中,他們用的兵器是什麼樣的呢?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朝子民的驕傲與哀愁
    但我國近來多將古裝歷史作為玄幻、愛情偶像劇的陪襯,也就逐漸消弭了歷史厚度,讓人失了興趣,以致於近年來沒什麼能在記憶裡留下痕跡的歷史好劇,直到去年年中上映的《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借名美劇《24小時反恐任務》的盛唐群像劇出現,讓我久違的燃起對話和求知的欲望。
  • 人間煙火氣,才是最好的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裡給觀眾重現了一個盛世。不僅如此,《長安十二時辰》之所以被誇贊是良心劇,除了本身劇本和製作的高水準,還有每個角色的「特殊性」。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剛開始略顯呆滯,基本靠臺詞讓觀眾了解「李司丞」這個貴門子弟。
  • 長安十二時辰結局是什麼?長安十二時辰各人物結局揭秘他死的最慘
    原標題:長安十二時辰結局是什麼?長安十二時辰各人物結局揭秘他死的最慘   優酷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古裝懸疑劇 。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火在哪兒?帶來了哪些啟示?
    何天平 日本愛知大學訪問學者,廣播電視學博士  湯 嫣 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幹部  曹曉靜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曹 盾 《長安十二時辰》導演  日前,在優酷上線播出的國產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一經推出便得到了業內和觀眾的好評。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這盛世長安我想帶你看
    不過也因為過於真實的還原了唐代的很多地名、官制等專有詞彙,以及臺詞中略有文言的感覺,在看前幾集時,我看到彈幕上很多網友吐槽「節奏跟不上」「看不懂啊,他們說的什麼?」想要無壓力看懂這個故事的每一個細節,你還需要知道一些「課外知識」才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長安十二時辰》的正確打開方式。
  • 《長安十二時辰》裡,張小敬吃火晶柿子用的吸管,屬於什麼垃圾?
    《長安十二時辰》裡,張小敬吃火晶柿子用的吸管,屬於什麼垃圾?最近有一部非常火爆的國產劇《長安十二時辰》,確實劇情精彩,情節緊湊抓人,人物演技在線,好評不斷。但是我卻被劇情裡面的各種美食所吸引,好吧,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吃貨。
  • 舌尖上的《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同款」火晶柿子火了
    舌尖上的《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同款」火晶柿子火了 原標題:   近日,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迎來大結局,劇中雷佳音所飾演的主角張小敬憑藉「讓人有胃口」的「吃相」帶火了包括水盆羊肉在內的不少西安當地美食。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長安奢靡豪華,長安的商業繁華到什麼程度?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隨著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唐代長安城流光溢彩的繁華景象再次展現了觀眾面前。歷史上長安是當時全世界的商業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商業在這裡展示交易,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這與電視劇裡面所展示的場景極度吻合,那麼,號稱世界商業中心的唐代長安,它都的商業都涉及哪些行業?歷史上又有哪些商業故事呢?今天,帶著這些問題,在這篇文章裡,小編和大家一起梳理下。
  • 長安十二時辰 手記
    於是,這個寒假的第二周,和他商量了一下,去喜歡的老師那裡上五天的主題課,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主題,從盛唐時代的衣食住行切入,用一幅幅生動的小圖展現唐朝的風貌。 於是就這樣開始了,每天下午從兩點畫到五點,連續十五個小時的專注。晚上回來,我給他提議可以把每天的繪畫和感想寫一篇日記記錄下來,這樣圖文並茂,最後我來幫助他排版,做成一篇生動可愛的小文,永久記錄和保存下來。
  • 《長安十二時辰》服飾大賞!看唐代女子穿搭潮流
    《長安十二時辰》服飾大賞!看唐代女子穿搭潮流 2020-06-22 05: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長安十二時辰》結局隱藏的含義,是對歷史的尊重
    《長安十二時辰》是近期在優酷獨播的一部網劇,由雷佳音、易烊千璽等主演。這是一部古裝懸疑劇,以一個案件貫穿始終,在十二時辰內,講述不良帥張小敬和靖安司司丞李必聯手捉拿襲擊長安的恐怖分子的故事。恐怖分子是所有衝突和矛盾的來源。
  • 《長安十二時辰》十二問解讀 導演回應觀眾質疑
    原標題:《長安十二時辰》十二問解讀   《長安十二時辰》展現了唐代長安上元燈會的恢弘景象。   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優酷播出。該劇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刺客」狼衛企圖使得長安城陷入危局,靖安司主腦李必(易烊千璽 飾)委託「死囚」張小敬(雷佳音 飾),務必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城的故事。新京報專訪導演曹盾解讀了《十二時辰》的十二個問題。
  •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有原型嗎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李必易烊千璽飾演文/李光彩《長安十二時辰》仍在熱播,劇組對盛唐高度還原,原著作者馬伯庸也將很多真實的史料運用在寫作中,這一點最突出的表現,莫過於李泌(劇中作李必)角色的塑造。《長安十二時辰》的時間設定為天寶三載(即公元744年),這時候的李泌才二十二歲,不管是在劇中還是真實歷史,此時的他確實已是少年名士,顯於皇室貴勳之中。李泌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年(即公元722年),為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弼六世孫,需要注意的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亦是八柱國之一,由此可見,李泌出身門第之高。
  • 《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生日特輯 「五尊閻羅」震長安
    由作家馬伯庸原著,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等領銜主演的超級劇集《長安十二時辰》發布主演雷佳音全新生日特輯。《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生日特輯 「五尊閻羅」震長安
  • 《長安十二時辰》可媲美美劇《24小時》
    羊城晚報記者 王莉近4萬人打出8.7分、1萬多條短評裡好評超過80%,6月27日晚突然上線的《長安十二時辰》,憑藉耀眼的豆瓣「成績單」躋身截至目前的2019年國產古裝劇口碑榜榜首。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犯了死罪的張小敬(雷佳音飾)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易烊千璽飾)要在十二個時辰之內,緝拿混入長安的可疑人員,解救黎民百姓的故事。電影質感的鏡頭畫面,細節考究的服裝道具,一眾演技在線的主演配角共同上演了一出節奏緊湊、情節跌宕、懸疑燒腦的「長安版《24小時》」。
  • 不會畫動畫的漫畫家,做不了《長安十二時辰》
    首先想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您在《長安十二時辰》當中擔任的主要職責,主要負責了哪些分鏡鏡頭?馬毅:我在這部戲裡負責一部分戲的分鏡頭設計繪畫。其實我畫的部分不多。除了在第二集和第十六集中的一小部分動作戲之外,後面還有一些騎馬、駕馬車追逐打鬥的部分。
  • 對話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裡,我想造一個工業化社會
    最近熱播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能夠無限接近那個歷史上曾被幻想了無數次的大唐盛世。作為由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本書的原作者馬伯庸有什麼看法?他心目中的大唐長安是電視劇所呈現的那樣嗎?又希望通過這部書、這部劇傳達哪些思想?7月22日,受蛋卷同學吸引,馬伯庸就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長安12時辰》接受馬前卒專訪。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歷史:不可不知的藤紙和竹紙
    熱劇《長安十二時辰》第15集,徐斌因被發現所謂運用大案牘術推算出張小敬是假的,而被李必和靖安司眾人所懷疑,一怒除了靖安司,回到自家造紙廠。李必偷偷跟來,進而給觀眾上演了一出絕好的場景和對話。不得不為《長安十二時辰》劇組點讚,實在是良心劇組,場景布置到位,令人佩服。這短短的十來分鐘,給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的非遺課,令人感動。筆者懷疑,這造紙廠的布置,是劇組專門請來的傳統造紙工藝匠人,起碼其後有這項工藝的行家作為顧問。對於造紙,劇中通過徐斌之口,給我們普及了藤紙和竹紙的很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