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劇《長安十二時辰》第15集,徐斌因被發現所謂運用大案牘術推算出張小敬是假的,而被李必和靖安司眾人所懷疑,一怒除了靖安司,回到自家造紙廠。李必偷偷跟來,進而給觀眾上演了一出絕好的場景和對話。
李必一進去,一個老頭(後邊徐斌叫他阿爺,應該是徐斌的父親)先是帶著李必「參觀帶講解」了一番造紙的流程,場景真是還原,講解恰當到位,從竹子泡水到搗碎成泥再到竹簾過出纖維的整個流程,都生動的演示了出來。不得不為《長安十二時辰》劇組點讚,實在是良心劇組,場景布置到位,令人佩服。這短短的十來分鐘,給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的非遺課,令人感動。筆者懷疑,這造紙廠的布置,是劇組專門請來的傳統造紙工藝匠人,起碼其後有這項工藝的行家作為顧問。
對於造紙,劇中通過徐斌之口,給我們普及了藤紙和竹紙的很多知識。所謂藤紙,乃是用藤皮造的紙,因主要產於浙江剡溪,也叫「剡藤」、「剡紙」、「溪藤」等。另外,餘杭也是藤紙的主要產地之一。這種紙,質地鬆軟,吸水力強,適合於水墨書寫、繪畫和印刷用,是當時官方文書的指定用紙。按紙張的顏色分為白藤紙、青藤紙,如《翰林志》就記載:「凡賜與、徵召、宣索、處分曰詔,用白藤紙……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 道教舉行齋醮時獻給上天的奏章祝文,用紅色顏料寫在青藤紙上,所以這種文體被稱為「青詞(辭)」,也被稱為「綠章」。但正如徐斌所說的,隨著用質量劇增,古藤日漸減少,藤紙在當時逐漸供不應求。
竹紙,顧名思義就是以竹子為原材料造的紙。中國福建寧化縣、長汀縣、四川省夾江縣和浙江省富陽市都是竹紙的重要產地。竹子比起古藤,產量大,在江南地區普遍都有,原材料上是一個大優勢。而且造成紙後,質地良好,具有纖維細長,拉力強,色澤潔白,書寫易幹,經久不被蛀蝕等特色,和藤紙比起來有很大的優勢。所以其被發現後,即開始被世人所廣泛接納。並沒有明確記載說竹紙是哪個人所研究出來的,其乃是一代代的造紙工匠在實踐中逐漸發現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在唐代確實已經產生,而在宋代被廣泛運用。宋人周密《癸辛雜識前集》說:「淳熙末始用竹紙,高數寸,闊尺餘者,簡板幾廢。」所以,竹紙出現在以唐代為背景的《長安十二時辰》中,是完全沒有毛病的。
感謝劇組,給我們普及了造紙的知識,給我們生動的展示了造紙的工藝,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非遺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