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資訊時代,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在網上買賣閒置物品,成了很多人眼中既環保又實惠的事兒。
然而,看似雙贏的交易方式背後卻隱藏了不少「坑」。此前,已有多家媒體報導二手交易平臺頻繁出現二手商販冒充平民買家惡意壓價,買家收貨之後找藉口向賣家惡意砍價等亂象。對此,有關專家學者曾建議從強化平臺審核、完善信用機制等角度加強對交易平臺的管理和交易行為的規範。
其實,關於二手交易,防範信息洩露也應當引起大家的關注。
信息洩露
需防範
所謂二手交易,最大的特點就是買賣雙方基本是以個人名義進行對等交易。交易過程中,雙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約定標的價格、給付方式。因此,二手交易平臺具有社交屬性,同時也帶來了信息洩露的隱患。
例如,近年來,隨著母嬰用品市場的蓬勃發展,母嬰用品成了二手交易平臺的「大熱門」。
很多寶媽、寶爸願意通過二手交易平臺轉讓自家母嬰用品
由於要向買家介紹商品的具體使用方法和現狀,很多家長順手就把未經技術處理的萌寶照片上傳到了平臺。殊不知,這一無心之舉有可能給家中萌寶帶來危險。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某知名二手交易平臺去年就曾公布一起因家長出售女兒閒置衣物遭到陌生用戶騷擾甚至死亡威脅的案例。該家長懷疑,此陌生用戶正是通過購買女兒衣物獲得了家庭詳細住址。
除了母嬰用品,二手服飾也是不容忽視的信息洩露「重災區」。俗話說「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女孩們在為美「買買買」之後,總會面臨衣櫥「超載」的困境。每每此時,藉助二手交易平臺出手衣物,利人利己,何樂而不為呢?但是,服飾的展示往往需要「模特」,如果在交易平臺上過多展示個人信息,也容易招來不法分子的覬覦。
當然,在二手交易平臺直面信息洩露風險的遠不止母嬰用品、二手服飾。既然賣家提供的(商品、家庭住址、手機號碼)都是有效信息,「有心之人」完全可以藉此「推算」出賣家的家庭組成、收入情況、生活日常。這些信息一旦被用於非法途徑,後果不堪設想。
更應提起重視的是,在二手交易平臺還有些疑似涉軍人員發布部隊周邊用品,他們的帳戶如果被潛伏在網絡的境外間諜盯上,也可能造成潛在的國家安全隱患。
網絡安全
需注意
近年來,根據有關報導披露,二手交易平臺上還出現了一種新型詐騙方式:脫離平臺交易。
為了實施詐騙,所謂的「賣家」會以各種藉口引導買家脫離平臺交易,如號稱「本商品因要價過低被平臺限購」「別的平臺有優惠券,下單更便宜」「本商品僅供專櫃客戶,購買必須個人轉帳支付」等。買家如果相信了騙子的花言巧語,馬上會收到一個陌生購物連結,點擊後輸入銀行卡號、手機號、驗證碼……
接下來的情節,相信大家不會陌生,買家銀行卡的存款就這樣不翼而飛,跑到了騙子的口袋裡。
如何破解安全難題?
「保密觀」提醒大家,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
1.不輕信明顯低於市價的商品信息,所有類似「卡單」「掉單」「付費激活資金」之類消息都是欺詐信息。
2.使用平臺指定軟體與交易對方溝通,絕不點擊對方發送的外部連結。這一方面是為了降低被釣魚的風險,同時在平臺上的聊天記錄也能成為交易糾紛的核查證據。
3.拍攝閒置物品圖片發布時,儘量選擇室外等不宜判斷家庭環境、方位的場所,不涉及本人及親屬的隱私信息。向買家發快遞時,儘量選擇快遞點發貨,切勿洩露個人家庭住址。
4.交易方式儘量選擇郵寄,如果同城當面交易確實經濟、方便,則應當選擇安全可靠的會面地點,避免獨自前往他人家中送貨、取貨。
5.如遇詐騙、騷擾等情況,應及時報警並在平臺上舉報。
本期編輯:高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