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世事,尋真事理,抽引頭緒,不絕繹究,感謝關注《立哥繹教》
教育信息化2.0,是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相互融合的新階段。從字面意思看,所謂的融合,即是指兩個融合主體合而為一。因此,談信息技術與教育兩個主體的融合,一方面需要關注技術的發展趨勢,在信息技術的創新突破中尋找教育應用的靈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從解決教育現實問題出發,為技術探索一片「融合用武之地」。
此前,立哥分別從技術層面回顧了技術應用的歷史,又從教育課程建設、環境建設等角度談了一點教育信息化融合的共性策略,今天我們就進一步從教育教學出發,再來進行一些探討。
要談教育教學,我們就必須要關注到不同教育類型,因為不同的教育類型,決定了不同的教育功能,也決定著不同的教育教學,決定著不同的信息化融合策略:
一、基礎教育的功能目標
基礎教育的總體目標,是要「為學生的一生奠基」,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從社會現實需求來看,其功能目標則要更多體現在「考試升學」上。一言以蔽之,「學得精、考試好」,可謂是社會對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
因此,我們推進基礎教育階段的信息化融合,也要正視這一現實需要,並更多地圍繞「幫助師生改善教學方法,如何讓學生學習更有效率,怎樣讓學生知識掌握得更牢固,讓學生考試分數提得更高」等考學目標促進教育信息化融合。
二、基礎教育的信息化融合要點
由上述目標來看,基礎教育階段信息化融合的主要任務,就可以從教學資源、教學反饋、考試練習等三方面著手推進信息技術的引入融合:
一是要優化教學資源。通過細化資源粒度,構建以知識節點為中心、互聯互通的知識網絡,形成高效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降低教師備課強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讓學生「學得精、學得細、學到位」。
二是要強化實時反饋。教學反饋是師生能夠及時調整教學狀態的關鍵,目前教育教學中,還主要依靠的是教師主觀感知、推斷及考評測試,缺乏全面性和準確性。因此,設計開發、適時引入具有實事反饋的教育教學產品,對於提高教育教學效能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要重視考試評價。「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要讓學生「考得好」「能提分」,關鍵還是在於學生自己的刻意練習。由於條件限制,目前學生還難以全面掌握自身學習狀態,其練習也還存在針對性不強、無效重複率高等情況,既浪費了練習時間,也降低了練習效果。這就有必要引入信息技術,對考試評價情況進行梳理,為學生練習實現準確畫像。
三、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策略
就基礎教育階段而言,由於學生身體、年齡等限制,中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身體條件更需要保護,自控自律能力還有待成熟。所以,基礎教育階段的信息化融合總體策略應仍以「實用、成熟、無害」原則為主,並客觀理性地看待信息技術要素的利害。
在具體信息化的應用上,一方面可以採取「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策略,突出教師在教育信息化融合中的引導帶動作用,兼顧消減學生自控能力不足的弊病;另一方面,也可以採取「助教為主,助學為輔」的策略,通過信息技術要素來豐富教學呈現,增加師生互動的渠道,凸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價值,同時,也要注重減小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幹擾。
——以上就是立哥對於基礎教育階段教育信息化融合的一點看法,各位小夥伴是否也認同呢?歡迎關注並在下方留言評評!
相關延展:
教育信息化2.0時代,學校如何推進環境建設與信息技術融合?
教育信息化2.0啟程出發,學校應如何推進課程融合?
(聲明:本文屬《立哥繹教》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文中圖片引自網絡,如有不當,敬請聯繫刪除,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