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住在同一屋簷下到住進同一套房子裡,房東胡亞珍和房客陳學全一家的關係,可以用時下很流行的一句歌詞來形容:確認過眼神,你是對的人。
2010年,當時家住寧波鎮海駱駝街道田湖村的胡亞珍把房子租給了從安徽來寧波工作的陳學全一家三口。
2016年,田湖村啟動拆遷。
2017年,胡亞珍搬進了鎮海駱駝街道駱城華苑一期新房。僅隔一個月,陳學全一家又成了胡亞珍的房客。
等齊一家人才開飯
「要不要給你們熱一下菜?」
胡亞珍看向陳學全。
「沒關係的。」陳學全放下包,
進房間看了一眼正埋頭寫作業的兒子。」
陳學全的妻子還沒下班,儘管已經過了飯點,陳學全並不著急招呼兒子出來吃飯。
等齊一家人吃飯,是他們的習慣和生活中的儀式感。
等開飯的間隙,陳學全和記者聊了會兒天。胡亞珍就搬把椅子坐在他身後。
「你把名片給他們發一發。」胡亞珍突然像想起什麼,催促陳學全。陳學全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拉保單做業務,其中的辛苦,胡亞珍看在眼裡。
等陳學全的妻子到家已經是7點半,電飯煲裡的飯剛剛燒好。
胡亞珍在下午4點半已經吃過晚飯。此刻,她又盛了小半碗飯,坐到飯桌旁,順便聽聽陳學全一家聊聊一天的工作和學習。
晚飯的菜都是地道的寧波小菜。「我們早就已經吃習慣了。我兒子還經常說,奶奶(胡亞珍)燒的菜比我們燒得要好吃。」陳學全說。
一句話「暖」了8年
若不知真相,光看四個人吃飯其樂融融的樣子,真會以為他們就是一家人。
「走出去,很多人都以為這是我兒子兒媳。」
胡亞珍笑著說。
事實上,他們認識不過8年。
2010年年初,陳學全和妻子帶著才8個月大的孩子找到胡亞珍租房子時,胡亞珍剛被幾個不靠譜的房客「忽悠」了,「租金、水電費沒付,人就溜了。」
「看到他們是齊齊整整的一家人,還是挺放心把房子租給他們的,就圖個心安。」胡亞珍回憶。
剛開始,胡亞珍並沒有特別留意這家人,直到不久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有房客反映二樓房間漏水,家中沒有壯勞力,胡亞珍扛著梯子準備自己出馬,剛好撞見了正在收拾屋子的陳學全。
「阿姨您放著,我來。您年紀大了,爬上去很危險。」陳學全的幫忙,讓胡亞珍感到意外。更讓她感到意外的是。陳學全還再三叮囑院子裡的其他房客:「阿姨這麼大年紀了,以後這種事情不要再麻煩她了。」
時隔8年,回想起當時的一幕,胡亞珍仍覺得很感動,「一直到現在想起來,心裡都是暖暖的。」
「他們對我那麼好,我當然要對他們好了。」胡亞珍說。
在寧波多了個奶奶
茫茫人海,陳學全當初之所以會租胡亞珍的房子,不僅是因為家裡有親戚碰巧就住胡亞珍家附近,更因為親戚一直跟他們「安利」,胡亞珍是個待人熱情,有事願意幫忙的好房東。
「租了阿姨的房子後,我們就知道自己找對人了。」陳學全說。
日常生活中,最讓陳學全和妻子操心的就是孩子。夫妻倆平時忙於工作,尤其是陳學全,在到保險公司上班前也曾從事過別的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就連周末都沒法好好休息。多虧胡亞珍搭把手,一遇到大人不在家,就幫忙給孩子做午飯,有時連晚飯也捎帶上。
等到孩子上了幼兒園,讀了小學,只要陳學全夫妻倆忙,接送和照顧孩子的「重擔」就落在胡亞珍肩上。
在胡亞珍看來,這不過是舉手之勞,可在陳學全和妻子心裡,卻充滿了無限的感激。
說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可就在一點一滴的「潤物細無聲」中,兩家人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近。特別是孩子,每次去超市買東西,總會記得給「奶奶」帶上點好吃的。
「不忘初心」
一直到2016年田湖村啟動拆遷,「以後要一個人住了,冷冷清清的.……」,這句話成了那段時間,胡亞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
2017年6月,胡亞珍先一步搬進新居;一個月後,陳學全一家又搬進了胡亞珍家。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胡亞珍並沒有「加租」,還是只收每個月200元的房租(不含水電費)。而在同一個小區,一套相同面積的簡裝房整租需要2200元/月,單租一間房也要1000元/月,還不包括水電費。
胡亞珍的新家不算大,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總共75平方米。胡亞珍住主臥,陳學全一家三口住次臥,上下鋪剛好將大人和小孩分開。
和8年前相比,陳學全一家的經濟狀況有所改善,換一個更好、更寬敞的居住環境,也並不是承擔不起。可他說,不能光為了自己的享受,而不理會胡亞珍的感受,「阿姨也不缺這點房租,只是希望生活能過得熱熱鬧鬧。」
現在,陳學全一家和胡亞珍經常在雙休日結伴爬山、看風景、吃美食。他們的手機裡存著許多一家四口出遊的合照。或許是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原因,乍一看去,胡亞珍和陳學全一家,眉眼已經有了幾分相似。
羨慕他們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的感情!
點讚祝福他們能夠一直這樣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