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月亮」或提上日程,照明利器還是汙染之源?

2020-12-19 央廣網

本報記者 張蓋倫

科學精神面面觀

2020年,你舉頭望明月時,或許還能看到一顆更亮的「星星」。

近日,成都航天科工微電子系統研究院有限公司透露,該公司參與構想的「人造月亮」項目正在進行論證,第一顆「人造月亮」將於2020年發射。

所謂「人造月亮」,是一種攜帶大型空間反射鏡的人造照明衛星。公司董事長武春風此前介紹,「人造月亮」可利用太陽光為城市提供照明,其光照強度最大可達到月光的8倍。

31日,航天專家龐之浩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我國來說,發射「人造月亮」並無太大必要性,但掌握相關技術具有一定意義。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星空工作委員會主任任小東則認為,「人造月亮」或將帶來嚴重光汙染,項目上馬需慎重。

俄羅斯曾嘗試,技術難度較大

武春風此前表示,「人造月亮」預計部署在500公裡以內的低地球軌道上。為了實現24小時照明,項目將在2022年前發射3顆「人造月亮」,等分360度的軌道平面,交替運行。

地處高緯的俄羅斯對「人造月亮」一直抱有興趣。龐之浩介紹,俄羅斯試驗過兩次,想藉助進步號貨運飛船上直徑22米的圓形光碟式反射鏡反射太陽光線,延長極地地區的白晝時間,節省能源。

反射鏡面積必須足夠大,才能反射足夠的太陽光線,否則,「人造月亮」對地面亮度的提升也有限。有人以軌道上的銥星衛星為參考進行了粗略估算,認為「人造月亮」需要百平方米級反射鏡才能實現其宣稱的反光亮度。

也就是說,這一衛星搭載的反射鏡要兼顧面積、重量和反光性能;在太空中工作,反射鏡還要足夠結實,機械結構要足夠穩定……「要把一個這麼大的東西發射到這麼高的軌道上,還要保證它長期工作不掉鏈子,我個人認為難度很大。」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說。

「對我國來說,做『人造月亮』的必要性不強。」龐之浩指出,儘管如此,研究這一技術仍有意義。目前,人們也在設想,能不能在月球軌道上放置太陽反光鏡,讓月球探測器能夠少受長月夜帶來的影響;也考慮在火星軌道放置反光鏡,為火星加熱,改造火星以實現宜居。所以,「人造月亮」技術仍可在太空探索的其他領域發揮作用。

對「人造月亮」,爭議確實也一直存在。「『人造月亮』是受人控制的,人類可以根據需要,調節它的照射時間、區域和亮度。」龐之浩表示,新技術總是有利有弊,關鍵看怎樣揚長避短。「『人造月亮』不失為既造福人類又保護自然資源的一種新嘗試。」他說。

或帶來光汙染,天文學家也頭疼

「如果是為了節約能源,根本解決之道還是對現有城市能源利用方式進行科學合理優化,而不是發射幾個衛星來反光。」和龐之浩的樂觀不同,看到消息,任小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得把黑夜留下來。

任小東說,如果天空多個「月亮」,首先被影響到的就是在夜間活動的生物。「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依賴於日夜交替的規律變化,這一特性存在於所有動植物的基因序列中。日益嚴重的光汙染本身就幹擾了夜間環境和生態系統。」任小東介紹,以昆蟲為例,其繁殖、覓食行為都與光線強度有直接關聯,光汙染會改變生物的生活習性、覓食地和生育周期。

對人類來說,有座「不夜城」也不是好事。夜間光線過強,會提高人類患上肥胖、抑鬱、睡眠紊亂等疾病的機率。「晝夜交替是客觀的自然規律,不能因為人類活動需要光亮,就無限制增加照明。」

武春風則認為,不用擔心光汙染問題,因為「人肉眼感受到的『人造月亮』光照度僅為現實生活中路燈光照度的五分之一左右」。這一說法也讓任小東感到困惑:如果光照強度不高,那多一個「人造月亮」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光照強度高,那必然造成光汙染。

苟利軍也直言,對天文學來說,這不算好消息。天文觀測需要全黑的環境。「我們一般將觀測天氣條件分為三等,dark night、grey night 和bright night,劃分依據就是月亮的有無。」苟利軍說,「人造月亮」帶來光汙染,恐影響天文觀測。

「所以我們不太明白這一項目的意義在哪。」任小東認為,如果真的要上馬「人造月亮」,公司應該找到相關權威部門作為主導單位,聯合包括航天航空、天文觀測、能源科技以及生態環境、醫學健康等領域專家學者、組織機構,共同論證「人造月亮」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記者聯繫到公司所在地成都天府新區,該區工作人員表示, 發射「人造月亮」一事為公司行為。武春風回復科技日報記者稱,目前公司正在進行反光鏡的展開機構設計。「此事正在攻關中,再報導就成商業炒作了,違背初衷。」 他婉拒了記者進一步採訪的請求。

專家

點評

科技強國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應該建立在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之上。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的真諦,在於以科學精神和求實態度開展創新、審視創新的後果並不斷地修正創新的方向。在科技應用中,科技的巨大力量如果不能得到慎用和善用,難免造成諸多不可逆的影響,不僅浪費人力物力,更會使得公眾對科技創新產生誤解,影響社會支持創新的態度。「人造月亮」這樣的工程,影響廣泛,絕不僅僅是一種企業行為。當事企業和主管部門應該認真審度和權衡其正反兩方面的後果,開展系統深入的評估,並接受包括普通公眾在內的相關利益群體代表的質詢。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段偉文研究員)

(本報記者操秀英對此文亦有貢獻)

(科技日報北京10月31日電)

相關焦點

  • 中國「人造月亮」提上日程,美國專家:又是一個科學壯舉
    而在人造太陽有了突破之後,我國又拿出了一項更偉大的工程,那就是我國的「人造月亮」工程,太陽有了,月亮也不能落下,這也是為了人類更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提出的一種科學假設,美國專家
  • 我國將要發射的人造月亮靠譜嗎?它真的能降低照明能源損耗?
    關於人造月亮,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從學生報裡看到過這樣的新聞,說要用反光鏡製造一個人造月亮。當時挺興奮的,萬分期待,我還把那張報紙保留了好久。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人造月亮始終不見蹤影。
  • 比月球亮8倍,一年可省幾十億電費,「人造月亮」項目為何停了?
    人造月亮有兩種途徑可以實現,一種是創造出一個人造發光源,然後將其高掛在太空中,另一種是在太空中利用反射裝置來反射太陽光,然後將反射光照射在地面上。第一種方法的難度係數遠比第二種高,因為如果想要讓人造發光源儘可能籠罩更多地方,它的尺寸就要儘可能大,這種龐然大物運上太空是個大問題。
  • 美媒:中國簡直「反人類」,人造太陽不滿足,現在又開始人造月亮
    並且在前段時間,中國還有一項能源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它就是人造太陽,它模擬太陽內部核聚變的原理,能夠用最少的燃料,釋放出最大的能量,如果技術成功,勢必成為造福全人類的一項技術,不過我們並不滿足於人造太陽,美媒:中國簡直「反人類」,人造太陽不滿足,現在又開始人造月亮。
  • 2022年「人造月亮」升空,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在我國自古以來都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詩人李白通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來表達思鄉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更是人盡皆知,自始至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人類對月球和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隨後俄羅斯實施了代號為「旗幟」的人造月亮計劃,試圖用特製的鏡子在太空把陽光反射到地面,1993年,俄羅斯在「和平號」空間站上進行了人造月亮實驗,一艘名為「進步15」的飛行器與空間站脫離,開始快速的自轉,利用旋轉力展開了一個直徑二十米的平面薄膜鏡面,打算讓反射的陽光從大西洋橫穿歐洲的大片區域,最終實驗以失敗告終。
  • 中國要用人造月亮來代替路燈了?科幻小說嗎?
    2020年首顆「人造月亮」將完成從發射、入軌、展開到照明的整體系統演示驗證並發射。2022年3顆「人造月亮」將發射升空,並進行從展開到照明的整體系統演示驗證實驗。▲我國「人造月亮」擬上天 亮度可達月光8倍(via科技日報)
  • 《酉陽雜俎》道出月亮系人造之秘密
    早在,1000多年前的的唐代,有位叫段成式的人所撰《酉陽雜俎》上,有這樣一段離奇的記載,說的是唐朝大和年間的事:,老者看了一眼,扭頭繼續酣睡,他倆輪番上前反覆幾次詢問,哪知那人突然說道:「你們知道月亮是由七寶合成的嗎?你們知道嗎月亮不是光碟,而是圓球?你們知道嗎?月亮球上明亮的地方,是太陽照到月亮的凸處而顯現的。傳說有八萬二千戶修理起伏不平的月亮,我就是其中一戶!」
  • 國六之後國七被提上日程 燃油車還能買嗎?
    人口的增加在帶來紅利的同時也讓地球的能源陷入了超高消耗的狀態之中,化石能源的的高汙染屬性已不能滿足人類對科技與自然並存的終極目標,清潔可再生的能源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未來能源的主流基調。在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六屆三次理事會(擴大)會議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倪紅髮表主題為《移動源排放法規發展狀況和趨勢》的報告,她表示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是未來監管需要考慮的問題,國六標準之後還會有國七,排放監管會越來越嚴。在保護環境大力開展清潔能源推廣的當下,燃油車排放標準也越來越嚴格,於此同時全面禁售燃油車,加快電氣化的普及也都提上了日程。
  • 胎停現象越來越多,早期養胎技巧須提上日程
    如果懷孕後內分泌失調、患上相關病症等,破壞了胚胎的發育環境,那麼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下,胚胎就容易出現停止發育的現象。  4、外界不利因素  女性懷孕後的生活環境也會對胚胎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孕媽所處環境中存在不利於胚胎發育的因素,比如輻射、汙染、噪音等,那麼胚胎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嚴重時就會引發胎停現象。
  • 太陽和月亮是外星人造的?中國人造太陽裝置放電成功意味著什麼!
    近日,我國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造成功並完成了首次的發電,所以現在的很多人在驚訝中國人的高科技的同時也是深深的產生了濃厚的疑問。既然人類能夠在短短幾千年的時間就製造出類似的人造太陽,那麼在歲月的長河之中,是否會有其他的高等生命體製造過真正的太陽,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太陽和月亮都有可能是被外星人所構造的。雖然這個假設十分的不合理,但是在很多人看來也是十分合理的,畢竟人類的文明歷史才多少年,都能夠製造模擬太陽了,這還了得,所以現在的很多人都對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都產生的懷疑的態度。
  • 裝修前必看的知識盲區,當心汙染找上門!
    所以紡織品,包括床上用品、牆布、地毯、窗簾、沙發等,都或多或少會有甲醛殘留。很多紡織品直接貼身,在購買時注意不要買到劣質品,味道刺鼻、顏色鮮豔、甚至掉色的千萬不要買。人造板、壁紙、膠水—甲醛人造板材人造板材是最為人熟知的甲醛釋放源,主要有膠合板、細工木板、中密度纖維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
  • 月亮和金字塔果真都是史前人造的嗎?
    他胡謅說:「月亮和金字塔都是史前人造的,其實,月亮就是史前人造的,它裡邊是空的。史前人類很發達,現在人說,金字塔是埃及人造的,研究這石頭從哪兒運來的,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它實際上是一種史前文化,沉積到海底下去了。後來地球發生變化,多次大陸板塊更換,它又上來了。後來,這個地區繁衍出新的居民,逐漸認識到它的功效,在裡邊可以長期保存東西。那麼,它就把人的屍體搬到裡邊去了。
  • 天上將出現兩顆月亮,路燈將成為擺設,人們會晝夜顛倒嗎?
    在2020年的時候我國還將發射世界上首顆「人造月亮」 ,它的亮度將會達到月亮的八倍!這個消息一經傳出也是讓世界各國都投來了羨慕的眼光。但是卻有人憂愁了起來,他們擔心這會不會讓人們的作息晝夜顛倒起來?那麼這顆「人造月亮」又是怎麼回事呢?據悉這顆「人造月亮」的學名叫做超級太空發射鏡,它是通過攜帶大型空間發射鏡的人造空間照明衛星。這顆人造月亮將在2020年的時候通過西昌衛星中心發射!
  • 告別「沙漠肌」,韓束補水必須提上日程!
    不知道梅格妮們有沒有和我一樣的煩惱,面對一臉「沙漠肌」,總是避免不了上妝時的卡粉。向閨蜜求救後,她向我推薦了這次吳亦凡演唱會冠名的產品「韓束」。我決定拯救幹皮,把韓束「補水」提上日程!在閨蜜推薦下使用了一段時間韓束高機能紅膠囊水,真的是一款很好的精華水,簡直是幹皮的救星。
  • 深圳又一所高校提上日程,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來了
    【深圳又一所高校提上日程,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來了!】9月4日下午,深圳市建築工務署、深圳市教育局和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備辦共同召開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建設工程移交會,標誌該項目正式移交市建築工務署實施建設。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是一所獨立設置的全日制高校,依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理工為基、科學引領,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
  • OLED照明產業寧企搶佔先機
    繼白熾燈、節能燈、LED照明燈後,一種更加健康環保的新的照明方式——OLED照明正在興起。據相關諮詢機構預計,未來10年OLED照明產業有望實現年均50%以上的增速,到2025年整體產業規模達到400億元。目前,在全世界僅有的4條OLED照明面板生產線中,就有一條屬於南京第壹有機光電有限公司。
  • 《青春派2》提上日程 講述大學校園故事
    深圳熱線訊 6月1日晚,在一場觀影互動直播中,導演劉傑透露,有可能將《青春派2》提上日程,講述主角進入大學校園的故事。劉傑稱自己原本沒有這個打算,但最近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有可能會把《青春派2》提上日程。導演透露,續集將不再聚焦主角們的高三生活,而是講述大學校園的故事。《青春派》於2013年上映,由董子健、秦海璐、詠梅等人出演。如今,曾出演董子健母親的詠梅已經成為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飾演父親一角的焦剛也出演了《過春天》《雲水》等多部文藝片。
  • 第二屆國際面源汙染控制與水環境保護研討會通知
    國際生物過程學會、中國土壤學會和中國地理學會定於2019年9月20-23日在武漢召開第二屆國際面源汙染控制與水環境保護研討會。本次會議主題為「防控新興面源汙染,構建綠色發展之路」,議題覆蓋從面源汙染形成機理、監測與防控技術到地表水生態環境保護,旨在建立一個「土水交融」的平臺,為廣大面源汙染防控與水生態保護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構建一個互通有無的高端交流平臺。
  • 不用電的照明方式,你見過嗎?
    回顧歷史各個階段的照明方式,用電照明應該是被公認的照明開端。十萬年前,篝火幾乎是唯一的人造光源,但篝火被使用的目的有很多,取暖、防護野獸、慶典獻祭等都是,照明只是個輔助功能。一萬年前到一百多年前之間,基本上都是農耕文明燒木頭、遊牧文明勺動物糞便,還主要是為了取暖而不是照明。所以,在電燈出現之前,是沒有很好的照明工具的,而且那時,只有宗教場合才能照明。大概兩百年前,在本生燈的啟發下,煤氣路燈在英國流行了一段時間,它的原理和現在的普通煤氣灶類似,點燃煤氣灶,用一團礦物質絲網罩住火焰,然後煤氣把絲網燒到白熾狀態,發出的紅紅的炙熱光芒。
  • 燈光照明:攝影中的人工光與自然光,了解不同照明條件,燈光基礎
    人工光人工光是指用人造燈泡所營造的光線。通常來說人工光包括白熾燈、鎢絲燈、強光燈、霓虹燈等,不同顏色的燈光,會影響被攝體的顏色表現。通過燈光光色與環境是可以判斷出照片的光線是人工光還是自然光,但有時候使用濾鏡或者改變色溫也能改變照片色調,有經驗的攝影師會通過照片中的白色物體來判斷照片中的光源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