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政策大轉變的背後:菲利普斯曲線已難以反映失業與通脹關係

2020-12-14 騰訊網

在周四舉行的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行長會議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宣布對貨幣政策進行「重大更新」,引入「平均通脹目標」的概念。這標誌著美聯儲貨幣政策將發生重大轉變。儘管鮑威爾長篇累牘地對新政進行解釋,但實質上就是放棄了美聯儲一直堅信的「充分就業將引發通脹上升」理念,而支持這一理念的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英國《經濟學人》網站最新刊文,介紹菲利普斯曲線的歷史演進,及其今天面臨的複雜局面。以下為原文:

每晚十點鐘左右,印尼一所戰俘營的燈光就會莫名地變暗,這讓日軍守衛大惑不解。他們只是沒發現那些臨時拼制的電熱水棒。這是紐西蘭戰俘威廉士·菲利普斯做出來給獄友煮茶喝的。對聰明過人的菲利普斯來說,這樣的妙招不過是小菜一碟。

二戰結束後,菲利普斯製作了一個「液壓」模型,來模擬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循環。這套由水箱、閥門和管道拼接起來的裝置,為他謀得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一個職位。然而,讓菲利普斯聲名遠揚的並非這些發明,而是他隨性之下發表的一項研究。在195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菲利普斯揭示了英國工資變化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當其中一方降低時,另一方往往會升高。菲利普斯對數十年經濟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這種此消彼長的關係十分明顯。為闡明這一觀點,他隨手畫了一道下滑曲線,就是後來人們所熟知的「菲利普斯曲線」。有觀點認為,菲利普斯曲線體現了最重要的宏觀經濟關係。

過去60年間,菲利普斯曲線的可靠性和形態特點不止一次遭到質疑,包括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但時至今日,這條曲線背後的邏輯依然在為全球各國央行提供指導。

神奇的菲利普斯曲線在慢慢失靈

那麼,這條著名曲線背後的邏輯到底是什麼呢?在商業繁榮、失業率較低的情況下,央行官員擔心工人會基於通脹及生產率提升等因素,要求企業給予加薪。如果企業通過提高商品價格的方式,將薪資上漲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通脹水平將會上升。央行如果想要預防通脹上升,它就會提高借款利率,但如此一來,在薪資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得到控制的同時,經濟增速也會放緩。

在曲線的另一端,情況則截然相反。高企的失業率抑制了薪資和消費水平,通貨膨脹因此將承受下行壓力。而為了抵消物價下行壓力,央行通常會下調利率。由此可見,位於曲線兩端的通脹和失業率是此消彼長、交替上升的關係。

菲利普斯曲線

央行官員希望能找到一個「中間點」:通脹率處於一個目標水平,且失業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總之不能使通脹率偏離目標。央行官員還希望為這個「中間點」設置一個「中性」利率,讓通脹率一直維持在這一理想的水平。

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央行將通脹目標設定在2%左右。在他們看來,這樣的通脹水平既不會對財政規劃產生大的影響,也不會影響投資者對本幣的信心。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工資的絕對值不變,由於物價小幅上漲,相對薪資其實已出現下滑。而這種勞動力成本的下降有助於在經濟低迷期降低企業裁員意願。

近些年來,許多國家的通脹率長期低於2%的央行目標水平。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過後,如此低的通脹率自然可以理解。這一時期,失業率大幅上升,到2009年10月,美國的失業率一度升至10%。但是令央行官員感到意外的是,通脹率並沒有因此下跌。隨著經濟開始全面復甦,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失業率明顯下降,但通脹水平依然低迷,未見任何起色。這種情況讓央行官員和經濟學家大為不解,也促使他們開始反思通脹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會議上美聯儲對貨幣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的最早動機可能就來源於此。

上世紀60年代,以米爾頓·弗裡德曼為代表的懷疑論者就曾指出,失業率與通脹之間的關係只是建立在人們的通脹預期之上。如果預計通脹率為2%,那些因為失業率較低、勞動力市場供應緊張而變得更有底氣的工人或許會要求加薪3%或4%。如果對通脹率的預期達到10%,那麼工人可能會要求加薪11%甚至更多。20世紀70年代時,雖然失業率高企,但通脹水平居高難下,其原因就在於工人們對通脹的預期大幅上升。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家決定為菲利普斯曲線「擴容」,除失業率之外,還將通脹預期列為決定通脹水平的另一因素。

還有一個讓失業率和通脹關係變得複雜的因素就是進口價格:國內失業率與海外薪資幾乎不存在任何關係,消費者所購買的任何進口商品的價格都取決於其他因素。出於這個原因,一些經濟學家也將進口價格引入了曲線。

儘管加入了新的指標,「菲利普斯曲線」還是無法解釋近年來通脹率為何始終在低位徘徊。從進口價格的角度來看,儘管中國等國進口的商品或許壓低了電器等商品的價格,但卻無法解釋總體物價為何低迷。假如來自中國的商品壓低了某類商品的價格,央行應該能夠推高其他品類的價格,抵消這一影響。即便某些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只要其他商品數量夠多、漲價速度夠快,2%的通脹目標依然可以輕鬆實現。

通脹預期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通脹率遲遲沒有上升的問題。數十年來,通脹預期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克利夫蘭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顯示,過去20年間,美國的通脹預期始終在3%以下。低迷的通脹預期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整體下移,如此一來,特定失業率所對應的通脹率也就變得更低。

探尋曲線失靈背後的原因

不過近年來,菲利普斯曲線出現了新的變化:它更多呈現出一種螺旋結構,而不是上行或是下行。通脹似乎開始變得對失業率不再敏感,菲利普斯曲線也因而開始趨平。之所以出現這種怪異的現象,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失業率沒能準確體現經濟中的閒置生產力:到2019年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失業率全都回落至極低水平時,長期處於勞動力市場邊緣、幾乎放棄就業的人群陸續返回職場。通過僱傭大量女性和年長勞動者,日本企業找到了新的增長空間,而這些人從未被統計為失業。

菲利普斯曲線逐漸趨平

曲線趨平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通脹對失業率反應遲緩。經濟低迷期通脹之所以下降遲緩,與經濟繁榮期通脹上升緩慢是一個道理。經濟衰退期間,由於擔心士氣受挫,企業往往不願降薪。正因為在經濟不景氣時未曾降薪,待經濟好轉時,企業可能也會推遲加薪。根據這個理論,薪資水平最終還會上漲,只是需要時間。但在此之前,可能會遇到許多幹擾因素,比如突發的疫情。

對於這個問題,德意志銀行的皮特·奧佩爾、哥倫比亞大學的弗雷德裡克·米什金和芝加哥大學的埃米爾·蘇費在201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低失業率不那麼罕見的話,它的影響應該更容易在數據中發現。為了增加研究樣本,三人將美國就業市場分成獨立的州和城市。這樣一來,他們在過去數十年的數據中發現了大量表現活躍的就業市場,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薪資與通脹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清晰。他們指出,菲利普斯曲線在這些地方依然有效,並且「活力十足」,就全美範圍來看,菲利普斯曲線也許只是在「冬眠」。

的確,薪資增加轉化為物價上漲需要一段時間。在果蔬攤上,價格往往用粉筆標註,就是為了方便塗改。但是在許多其他企業中,價格調整要付出成本。在通脹率較低時,商家的價格調整往往沒有那麼頻繁,為加價2%而列印整套新的菜單未免不值。這種惰性也意味著企業很少會為了反映業務波動而調整產品定價。物價要發生變化,經濟活動得有更大變動才行。

雖然央行和其他人一樣對菲利普斯曲線趨平感到不解,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造成這一現象的恰恰和央行有關。當菲利普斯曲線趨向下行(也就是通脹上升、失業率下降,或是失業率上升、通脹下降)的時候,央行就會出臺政策改變曲線的運動方向。在通脹即將上升時,央行往往會收緊貨幣政策,導致失業人數進一步增加。而當通脹快要回落時,央行就會反向操作、放鬆貨幣政策。由於央行通過貨幣政策進行幹預,其結果就是,失業率往往先於通脹上升而上升,同樣也先於通脹下降而下降。換句話說,在通脹發生變動之前,失業率就已經發生了變化。

誰殺死了菲利普斯曲線?

按照這一說法,就業市場和通脹之間的關係依然存在,央行也可以繼續利用這種關係。但恰恰是因為央行利用了這一關係,其影響才沒有在數據中體現。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詹姆斯·布拉德曾經在2018年的一次央行會議上發問:「是誰殺死了菲利普斯曲線?」「就是在座各位。」

但如果「殺手們」的彈藥打光,情況又會如何?央行必須能夠在通脹即將下降的情況下降低利率。但如今基準利率已降無可降。央行當然可以將利率降至零以下的負利率水平,但這樣一來,民眾就會提出銀行的存款,把錢藏在枕頭底下。

在2018年布拉德先生講這番話時,美聯儲曾以為美國經濟會蒸蒸日上,為加息敞開方便之門。但事實證明央行的想法過於天真。美聯儲只來得及將利率升至2.5%就不得不罷手(2019年1月),並隨後再次開始降息。事實證明,「中性利率」比央行想像的更低,正因為如此,當新冠疫情突然爆發、經濟受到嚴重衝擊時,央行已沒什麼空間可以降息。

根據一些觀察家的說法,「中性利率」下降的原因是國際資本流動。隨著全球老齡化趨勢日益加重、儲蓄率不斷上升,造成有太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投資機會。這種「全球性儲蓄過剩」的現象導致「中性利率」不斷下降,甚至降到了央行不願看到的、接近利率谷底的水平。這就導致央行幾乎沒有能力再抵消物價所面臨的額外下行壓力。

弗裡德曼曾說過,只要下定決心,就沒有央行克服不了的通貨膨脹。他在1974年寫到:「就消除通脹而言,並不存在什麼技術問題,真正的障礙來自政治意願。」消除通脹如此,推高通脹又會怎樣?要推動通脹回升,央行目前面臨著兩大技術障礙:第一,即使實施負利率,負利率水平也不能太低;其次,央行只能購買金融資產,不能購買消費品,央行可以不限量發行貨幣,卻不能強迫花掉這些貨幣。

唯一的辦法就是央行和政府聯手,政府可以花掉央行增發的貨幣,就和眼下美國所推行的政策一樣。在新冠疫情爆發前,這種遊戲並不多見。但隨著疫情的爆發,越來越多國家的央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都開始改變原有的做法。這樣合作的目的是阻止失業所導致的低通脹最終演變為全面的通貨緊縮。如果這番努力失敗,世界將面臨大批民眾失業和通貨緊縮的雙重打擊,人類將陷入一場經濟災難。

即使央行和政府的合作讓曲線恢復了此消彼長,人們可能要問:這還是不是我們熟悉的菲利普斯曲線?

相關焦點

  • 美國通脹之謎:菲利普斯曲線失效、寬貨幣失靈與再通脹之路
    也就是說,從長期看菲利普斯曲線的意義十分有限,但經濟處於晚周期時菲利普斯曲線將重現。美國寬貨幣為何並未引發高通脹?主因或為產業轉移、人口結構與社會結構。80年代以來美貨幣政策整體寬鬆推動實體部門槓桿率大幅攀升。由10年期美債收益率與美國經濟增長相對位置的變化評估,過去40年間美國貨幣政策整體仍偏向寬鬆。
  • 經濟痕跡︱再見「菲利普斯曲線」
    這反映到宏觀經濟運行中,便是各類經濟指標之間錯綜複雜、相生相剋的各類關係——這些關係通過正負反饋機製作用於宏觀經濟,使得經濟運行呈現出當前的樣子。因此,無論對微觀個體、還是宏觀層而言,釐清各個經濟指標間的邏輯關係都很重要,否則我們將難以對經濟趨勢做出相對理性判斷,更談不上實現各自的利益訴求了。還舉上面那個例子。
  • 鮑威爾口中已經失效的菲利普斯曲線到底有何價值?
    來源:金十數據要反映失業率與通脹的關係,我們通常會使用菲利普斯曲線這個指標。眾所周知,根據菲利普斯曲線的歷史走勢,失業率下降往往預示著通脹率的上漲。然而,一直對通脹水平十分關心的美聯儲似乎要拋棄這個指標了。
  • 菲利普斯曲線為何失靈-光明日報-光明網
    50多年前,菲利普斯曲線折射了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解釋,並成為宏觀調控者進行抉擇的重要依據。
  • 「原創」張瑋:菲利普斯曲線失靈或將導致貨幣政策左右為難
    編者按:為應對新冠疫情,許多國家都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在過去的40年間,中國M2對GDP的高比率並沒有引起惡性通脹,業界稱之為「迷失的貨幣」。但近年來嚴監管削弱了股票等金融資產作為「資金蓄水池」的作用,大量超發的貨幣「無處可去」,很可能推升通脹。這類通脹和經濟蕭條帶來的高失業率疊加在一起就是「菲利普斯曲線失靈」。
  • 美聯儲理事:菲利普斯曲線失效 收益率控制是「可能的工具」 美元...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周二(9月1日),美聯儲理事布雷納德(Lael Brainard)表示,美聯儲需要在「未來數月」推出新的舉措,以幫助經濟克服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並實現美聯儲有關就業增長加快和通脹上升的新承諾。
  • 美聯儲「二把手」:基於失業率的經濟模型失效已久 新框架將提供更...
    他還強調稱,美聯儲已經排除了執行負利率政策的可能性,但對未來某個時候實施美債收益率曲線控制措施持開放態度。「在當前的環境中,還沒有必要執行國債收益率上限政策,但如果情況發生明顯變化,委員會仍可以選擇在將來重新評估。」他說。
  • 楊燕青:消失的菲利普斯曲線|第一財經CFV序言
    第二,央行的政策(利率)空間消失了。最後,儘管同樣面臨「菲利普斯曲線」失靈,但由於前述兩個原因, 讓「金融巨人」沃爾克當時一戰成名的模型——全球央行盯住通脹目標的模型在今天看來徹底失靈了。今天,除了少數國家外(阿根廷、土耳其),大多數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通脹都處於歷史低點,佔全球91%GDP的經濟體的通脹水平都低於政策目標。
  • ...前最後一次美聯儲決議!貨幣政策難以預測,料將上調預期並澄清指引
    貨幣政策變得難以預測到目前為止,美聯儲尚未闡明新的長期策略可能如何影響近期政策決定,而是試圖幫助美國經濟擺脫新冠疫情引發的衰退。一些觀察人士認為這讓政策變得更難以預測,洛馬拿撒勒大學首席經濟學家兼教授LynnReaser表示,除非美聯儲明確平均通脹水平的時間框架,否則貨幣政策將變得更任意。
  • 2016考研宏觀經濟學必考論述題:菲利普斯曲線
    根據個人多年對考題的研究,菲利普斯曲線這塊會出如下考題,趕快給我記住,厚道的我還會給出簡單的作答。如果真考了,一定要記得感謝我,感謝我,感謝我,重要的事情說三次。  第一,菲利普斯曲線的形狀和政策含義。菲利普斯曲線形狀分短期和長期兩種。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向右下方傾斜,需求管理政策有效;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垂直,因為長期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需求管理政策無效。
  •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模糊未來
    金秋十月,美聯儲影子貨幣政策委員會的秋季會議正式召開,由於新冠病毒疫情,這次會議通過線上進行,會議主題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模糊未來。此次會議報告由米奇·利維和查爾斯·普洛瑟共同撰寫,普洛斯博士是費城聯邦儲備銀行前總裁,目前也是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
  • AP宏觀經濟學:菲利普斯曲線的考點,你掌握了嗎?
    菲利普斯菲利浦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替代取捨關係的曲線,由統計學家菲利普斯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係》一文中最先提出。對於菲利普斯曲線具體的形狀,不同學派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短期內,菲利普斯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線,表明在長期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不存在替換關係。失業—物價菲利普斯曲線1960年,薩繆爾森和索洛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論文《關於反通貨膨脹政策的分析》。
  • 美聯儲政策框架調整背後:映射出美國經濟60年來的五大變化
    然而從長期變化而言,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在美聯儲政策框架調整的背後,美國經濟正在進入全新的一個時代。,通脹與產出缺口的關係也由強負相關轉為弱負相關,美聯儲的公信力也得益於此。然而,進入本世紀以來,通脹與產出缺口的關係已轉為正相關,即經濟增長一般會刺激通脹上升,但2008年危機後曲線斜率大幅平坦化,表明經濟增長對通脹的刺激作用越來越弱。
  • 專訪辜朝明:美聯儲新政策框架不會成功,通脹目標制已無用
    新冠疫情大流行下美聯儲終結了運行了9年的貨幣政策框架。由於長時間的「低增長、低利率、低失業率和菲利普斯曲線平坦化」,美聯儲對已運行近9年的政策框架做了調整,其中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將原2%通脹目標調整為2%的平均通脹目標(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AIT)。
  • 一切通脹仍是貨幣現象——致美國終將到來的通脹
    我們認為美國通脹短期仍將修復,中期有一定下行壓力,但長期中樞將明顯抬升。在較長時間內,美聯儲不會因為通脹壓力而提前收緊貨幣政策。美國通脹與美元指數呈明顯的反向關係,過度的貨幣政策和通脹壓力將導致美元進入貶值周期,而貴金屬則具備長期上漲的動能。風險提示:1. 美國財政刺激未能順利推出。2.
  • 美聯儲貨幣政策新框架效果待觀察
    近期,美聯儲高官密集發聲,向投資者重申將在未來幾年內保持超級寬鬆貨幣政策。美聯儲副主席克拉裡達9月23日表示,美國經濟疲軟導致通脹率低於2%,就算美國經濟從衰退中復甦,也需要允許通脹率在一段時間內略高於2%,以實現長期通脹預期保持在2%的目標。
  • BMO環球資管:預計美聯儲年中調整通脹政策框架
    來源:新浪財經在本文中,蒙特婁銀行環球資管(BMO Global Asset Management)美國固定收益團隊的投資專家們分析了哪些因素導致通脹一直低於目標水平,未來通貨膨脹會否繼續保持現狀,並得出結論通脹在結構上仍將保持低位和粘性,且預計美聯儲將在年中宣布對其通脹政策框架的調整,但調整幅度不會大到讓通脹升至以前的水平
  • 勞動力緊張但加薪卻「慢如龜爬」,菲利普斯曲線能解答疑惑嗎?
    撰文:Peter Coy  美國失業率正在下降,但工資卻未見增長  「失業率並未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緊張程度」  當前美國經濟的表現讓人難以理解。  名存實亡  第一個理論是,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已名存實亡。隨著失業率上升,工資增速下降,曲線就平滑下行。在現實中,這一相關性近年來已經非常不連貫。《福布斯》前總編、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史蒂夫·福布斯(Steve Forbes)將該曲線稱為「一個忽悠人的定理」。
  • 2020年全球央行年會探討貨幣政策框架調整
    一、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框架面臨挑戰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開場講話中首先回顧了美國貨幣政策框架的演變。40年前,美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高通脹。在美聯儲原主席沃爾克和格林斯潘的持續努力下,20世紀90年代的通脹水平和通脹預期得以穩定在2%左右,為經濟穩定的「大緩和時期」奠定了基礎。
  • 美國欲再「借」15萬億元,美聯儲會乖乖跟上嗎?
    美國為了應對今年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影響,只能開大「水龍頭」,讓美聯儲在市場上「放水」,現已接近瘋狂的程度。財政上的刺激是一輪接一輪的,從剛開始的1.3萬億美元,再到7000億美元,本來已經不少了,然而疫情卻不斷地惡化,到現在美國是不得不再「花」。對此,大家肯定都認為美國不會缺錢,反正不夠了就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