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商業周刊App付費文章,禁止轉載。
撰文:Peter Coy
美國失業率正在下降,但工資卻未見增長
「失業率並未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緊張程度」
當前美國經濟的表現讓人難以理解。一般來說,工資會在就業市場緊張時加速增長,因為僱主必須以更高的工資來吸引和留住員工。但儘管2017年4月美國失業率創下4.4%的十年低點,工人的平均時薪卻僅比2016年增長了2.3%,而上一次失業率降至這一低點時,時薪年增長率超過了4%。
2017年4月美國失業率創下4.4%的十年低點
失業與工資之間歷史性的又看似合乎邏輯的關聯發生了何種變化?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在沒有一個解釋令人信服的情況下,這裡為讀者介紹幾種可能性。
名存實亡
第一個理論是,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已名存實亡。隨著失業率上升,工資增速下降,曲線就平滑下行。在現實中,這一相關性近年來已經非常不連貫。《福布斯》前總編、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史蒂夫·福布斯(Steve Forbes)將該曲線稱為「一個忽悠人的定理」。
經濟學家們沒有這麼快就否定菲利普斯曲線,而是認為它只是讓人直覺上感到,像如今這樣供應緊張的勞動力市場最終將會抬高工資。
菲利普斯曲線的概念
薪水增速放緩的幾種解讀
因此,有些人認同了這樣的解釋:工人的議價能力下降了。美國勞工統計局表示2016年只有不到11%的工薪族屬於工會成員,低於1983年的20%。萬寶盛華(Manpower Group)董事長喬納斯·普萊珍(Jonas Prizing)稱,全球化也削弱了美國員工的影響力,因為企業可將生產轉移到工資更便宜的地方。
也有可能是工人滿足於所賺取的收入。如果他們相信通貨膨脹將保持在低位,就像2007年至2009年經濟衰退以來的情形一樣,那麼員工將更願意勉強接受小幅度的工資上漲。自從失業率在2009年見頂10%以來,相比消費者價格指數蝸牛般的漲幅,龜速般的加薪步伐始終高出近5個百分點。
或者,也許企業也想要留住老員工,而不是開出更高價格來招募新人,且只為需要吸引人才的特定工作崗位加薪。「我們有著非常強大的人才發展計劃,確保能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方獲得合適的勞動力,」生產割草機及其他產品的Briggs&Stratton的執行長託德·泰斯基(Todd Teske)在2017年4月的一次業績電話會議上對分析師說。
還有,也許就是工人已經不值更多錢了。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的前六個季度中,有四個季度的每小時工作產出在下降。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經濟學家丹尼爾·西爾弗(Daniel Silver)說,如果工人的勞動生產力下降了,公司可能就會拒絕他們的加薪要求,來保護其利潤率。勞動生產率增長疲軟並非全是工人的錯,因為企業選擇了把利潤留存在海外,或將其歸還股東,而不是投資於現代化的設備和軟體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計算不當
一些經濟學家對菲利普斯曲線異常現象的解釋是,相比於4.4%的失業率顯示的緊張程度,勞動力市場的供應實際要更寬鬆一些,這樣一來,工人手中的籌碼也要少一些。如果工人要求大幅度加薪,僱主可能會嘗試將失業之人拉到員工隊伍中。IHS Markit的區域首席經濟學家詹姆斯·戴夫利(James Diffley)表示:
「失業率並沒有像曾經那樣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緊張程度。」
」
其他經濟學家認為,真正的問題是工資漲幅未得到恰當的計算。確實,從2016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平均小時工資並沒有加速增長,但是勞工統計局的其他工資指標卻加速了,有些甚至幅度極大。包括福利、工資和薪金在內的小時報酬在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末的12個月中增長了3.9%,高於2016年同期的2.4%。
美國2008年至今的失業和就業情況
會計和諮詢公司Marcum LLC的合伙人兼建築業負責人約瑟夫·納塔萊利(Joseph Natarelli)說,看看建築業的情況吧,急需熟練工人幫忙的建築商正在為工人加薪,甚至發放籤約獎金。然而,根據勞工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7年4月底的一年裡,建築業平均時薪僅上升了2.1%。納塔萊利說:「我不知道這樣的數據從哪裡來的。」
工資增長即將到來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一個理論是,幅度更大的工資增長將很快出現——供求關係的力量是無法否定的。
2016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傑裡米·納列威克(Jeremy Nalewaik)發表的一篇題為「非線性菲利普斯曲線與通貨膨脹體系轉換」的論文中稱,菲利普斯曲線有一個急彎——在一個很大範圍內,失業率波動,工資增速卻不受影響,但低於一定的門檻後,工資開始迅速上漲。納列威克寫道:「假設菲利普斯曲線在所有失業率水平上始終保持平坦是不明智的。」
美聯儲利率設定機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一些成員似乎在向納列威克的方向搖擺。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在失業率下降到4%或更低的情況下,工資增長不可能還會保持溫和。摩根大通的西爾弗說:
「菲利普斯曲線背後的邏輯是說得通的。」
」
編輯:林一丹、王倩
翻譯:融汐
◆ ◆ ◆ ◆ ◆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