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找蚊子幼蟲——孑孓。
養蚊子。
說到蚊子,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在咱們台州,卻有一群人,養了幾千隻蚊子。不僅好吃好喝伺候著,而且還讓它們「住」上了空調房。
當然,他們養蚊子可不是為了玩,而是做實驗,研究怎麼「消滅」它!
讓我們一起走進台州市疾控中心,聽聽他們和蚊子之間的故事。
選蚊子
傳播登革熱
寨卡病毒的白紋伊蚊
日前,記者走進市疾控中心蚊子實驗室,這些蚊子的「宿舍樓」共有3層,每層都掛著「蚊帳」。
不同的蚊籠裡面,飼養著不同年齡段的蚊子。有的正在羽化,有的正在交配,有的正在吸著小白鼠的血,還有的正在生產黑色的蚊卵。
市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科科長陳財榮告訴記者,這些蚊子可不是一般的蚊子,它們的學名叫「白紋伊蚊」(以下簡稱伊蚊)。
伊蚊的名字聽起來挺溫柔,其實生猛得很。雖然個頭很小,但咬起人來可一點不含糊,稱得上是蚊子中的「戰鬥機」。其他蚊子叮咬前可能會先試探一下,但是伊蚊可不這麼幹,直接上來就叮,叮完就跑,「下手快,吸血速度也快。」陳財榮說。
一般蚊子一天內的活躍期在晚上五六點到早上八九點,而伊蚊整天都是活躍期。很多蚊子都會對市面上銷售的蚊蟲驅避劑「退避三舍」,伊蚊可不管你有沒有噴塗,直接下「口」。
伊蚊還善飛。一般蚊子飛程只有數十至數百米,最遠不超過2公裡,但伊蚊能飛行5-7公裡,而且速度極快,還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前後滾翻、俯衝、急轉彎、突然加速或減速等「高難動作」。
伊蚊有「亞洲虎蚊」之稱,不僅兇,而且還可傳播多種病原體,比如讓人聞之色變的登革熱、寨卡病毒,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捉蚊子
幼蟲培養成6籠白紋伊蚊
想活捉一隻蚊子,難度很高。那麼,這些實驗用的蚊子,又是如何來的呢?
陳財榮介紹,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在椒江、臨海、仙居、天台、玉環、黃巖6個縣(市、區)捉蚊子。
當然,陳財榮他們捉的,是蚊子幼蟲——孑孓。養過魚的人都知道,孑孓喜歡泡菜罈子的壇沿水,喜歡有水的陰溝,以及露天接雨水的桶、水缸,還有廢舊輪胎等小型積水處。
根據蚊子的這一習性,專家們冒著酷熱,多次深入6個縣(市、區),在老舊小區的居民家找泡菜罈子,在花園裡接雨水的水桶、水缸邊守候,取回了不少幼蟲。
之後,他們將孑孓帶回實驗室,為了讓它們成活並羽化成蚊,他們會不定期的供應糖水,並調整控制合適的空氣溼度和室溫。
經過大約兩周時間的餵養,孑孓成蛹繼而羽化成蚊。剔除裡面的其他種類蚊子幼蟲,培養成6籠伊蚊。
餵蚊子。
餵蚊子
喝白糖水 吸小白鼠的血
室溫25℃左右、溼度70%左右、每天餵糖水……這些伊蚊在市疾控中心實驗室裡過得相當「滋潤」。
趙怡雙差不多是跟這些蚊子打交道最多的人了。只見她拿出一個小碗,放了一點白糖,兌成水,用吸水球吸住白糖水,將其放在蚊帳裡面。聞到白糖水的味道,一群蚊子馬上撲了上來。
「蚊子吸白糖水,主要是為了維持它們的生命。蚊子要產卵,必須吸血。」趙怡雙一邊介紹,一邊和同事綁好一隻小白鼠,讓其四腳朝天,袒露腹部放進蚊帳內。為了能讓這些伊蚊吸到更多的血,這些小白鼠的腹部會被剃毛。「蚊子一般吸血2-5小時,可以管2-3天。」
籠子裡的伊蚊除了叮小白鼠,也叮人。趙怡雙說伸手進去,經常會被五六隻蚊子一起撲上來。還有的蚊子,會在工作人員揭起「蚊帳」時跑出來,到處亂竄。
趙怡雙會和同事在實驗室裡這裡敲敲、那裡打打,希望儘快消滅「越獄」的蚊子。實在沒找到怎麼辦?趙怡雙搖頭苦笑,只能保持警惕,經常動動手、抖抖腳,不讓蚊蟲有叮咬的機會,「最多時,被咬了十多個大包,後來沒辦法,只好穿厚厚的防護服進去。」
目的
研究怎麼「消滅」蚊子
當然,市疾控中心的專家們養蚊子可不是為了好玩,他們是通過實驗測試伊蚊的抗藥性,指導科學用藥。
現在有很多種滅蚊藥,為何還要做這個實驗呢?陳財榮介紹,這就相當於一個人感冒了,總吃一種藥,身體就產生了抗體,這種藥對此人的感冒就沒有好的治療效果了,如果換一種不常吃的藥,則效果會更加明顯。
「這次我們要實驗5種藥,看台州的蚊子更適合用哪種藥。這樣一來,一旦登革熱疫情出現,疾控部門就可以及時、有效地控制。」陳財榮說。
此次監測藥劑包括溴氰菊酯、溴氰菊酯、殘殺威、馬拉硫磷、氯氟氰菊酯,工作人員選取羽化後3-5隻吸血健康雌蚊作為實驗。
工作人員將氯氟氰菊酯、殘殺威、馬拉硫磷等不同藥膜裝進管狀器具裡,並用特製的吸管將成蚊從一個個蚊帳裡吸出來,再將它們吹進裝有不同藥膜的接觸筒裡。蚊子與藥膜接觸1小時後,再恢復供養糖水。24小時後,記錄蚊子死亡率有多高,以此來分析其抗藥性。
最後實驗結果顯示我市伊蚊自然品系對5種殺蟲劑均未產生抗性,試蟲死亡率均為100%。「這應該是最好的結果!」陳財榮笑著說。
誤區
家裡的蚊子都是從室外飛進來?
不少市民認為,家裡的蚊子都是從室外飛進來的,只要關好門窗就可防蚊。陳財榮說,這種觀點其實大錯特錯,「蚊子不會大老遠跑到你家裡的,它的活動範圍一般在100米以內。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家裡的蚊子大多數是自己養出來的。特別是白紋伊蚊,有70%是市民自己家養的。」
蚊子的生長周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蚊4個發育階段,前3個階段都在水中生長。積水對蚊子生長特別重要,沒有積水,就不會產生蚊子。
伊蚊喜歡在乾淨的小積水產卵,這種小積水在市民家裡很常見:水培植物、花盆底碟、假山和水池、家門口的瓶瓶罐罐。
「這些小積水如果不及時清理,就成了伊蚊孳生的最佳場所。」陳財榮提醒市民,對於花盆底託等容易積水的地方,應每日清除;閒置的盆、缸、碗、杯等建議倒置;家中的水養植物應3-5天換一次水,換水的同時要注意衝洗植物根部,以防蚊卵或幼蟲粘在上面繼續繁殖。
而庭院噴水池、假山水池、荷花盆、蓮盆等積水不方便清除時,可採取養魚等方法,吃掉水中的蟲卵和幼蟲,杜絕蚊蟲孳生。
蚊子「最愛」哪些人?
1.汗腺發達體溫較高的人。喜歡流汗的人,血液中酸性增強,排出汗液使體表乳酸值較高,對蚊子產生吸引力。因此,人在從事運動或體力勞動後呼吸會加快,呼出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多,頭上形成一股潮溼溫暖的氣流,蚊子會聞味而至。
2.穿深色衣服的人。蚊子晝伏夜出,主要是因其有趨暗習性。如果穿深色衣服,蚊子會向著更暗的地方追逐。黑色是蚊子首選對象,其次是藍、紅、綠等,蚊子不愛叮穿白色衣服的人。
3.新陳代謝快的人。這個原理,可以解釋為什麼小孩易遭蚊叮,老人正相反。此外,大多數化妝品都含有硬脂酸,所以化妝的人比不化妝的更受蚊子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