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美式教育有更直觀的體認,菁kids探訪了上海最典型的美式學校之一——上海協和國際外籍人員子女學校(Concordia International School Shanghai,下稱Concordia),並對該校高中部校長Christopher Schuster做了一次專訪。
一見面,Chris就熱心地問:「要不要來杯咖啡?」走廊茶水臺的咖啡來自雲南哈尼族寨子——在一次學校組織的Educational Travel中,幾個學生與當地農民建立了聯繫,並促成了一個名為「Third Culture Coffee Roasters」的項目——從Concordia開始,把哈尼族的咖啡推廣到更多地方。咖啡不錯,話題也由此打開。
教育體系無完美
Educational Travel是Concordia的特色課程之一,所有高中生每年都必須參與。出發前,學生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最終的個人旅行成果將被計入學分。「從去哈尼族寨子,到把咖啡作為項目在Concordia推廣,花了近一年。」
據Chris介紹,2017年,學校提供了19個目的地課程,大部分都在遠離上海的雲貴川等偏遠地區,主題有茶馬古道探險、少林功夫體驗、都市裡的創客空間等。
Chris認為,類似這樣的課程能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興趣點。「直接點說,申請美國大學,不光看成績,也要看學生綜合表現。比如喜歡什麼運動、參加了什麼俱樂部、參與了哪些課外活動、身上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質,等等。他們會著重看『你是誰』,你可以為學校做出哪些貢獻。」
說到美式教育與英式教育最大的不同,他起身給我們看辦公室牆上掛著的兩張「Concordia說明書」,它們也出現在後來參觀的幾間教室裡。其中一張是「Mission」,簡單概括就是,Concordia致力於讓學生在學業、創新藝術、精神、體育、跨學科活動和社會服務等六個方面取得全面均衡(Holistically)的發展。
這樣的「使命」與「目標」,與美國本土教育的核心特點「多元化標準」一致,都是為了從各個方面幫助學生了解「我是誰」。
除了這些大方向,Chris也分享了美式教育與英式教育不同的其他方面。他以科學課為例,在美式高中,9年級學生物,10年級學化學,11年級學物理,每年學一門,而英式高中則是每年將這三門課綜合起來學。
到底哪一種好呢?
Chris認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體系,任何一種都有它的優勢和劣勢,關鍵是讓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且能與當下發展相結合的。
他從走廊的公共書架上拿來兩本比磚頭還厚的書:「90年代我上學的時候,還需要從這些厚厚的教科書中獲取知識,但現在不需要了,老師們僅僅將這些書當作參考來源之一。在Concordia,老師不受教科書驅使,我們要教給孩子技能,而不是某幾頁的內容。這樣等下次他們遇見新的知識和問題時,就能自己學習。」他相信這也是英美教育體系的共通之處。
美式教育精華
稱自己是「Lifelong Educator」(終身教育者)的Chris來上海已經八年了,今年是他加入Concordia的第五個年頭。
「這裡是一個得到很多支持的健康社區」,在美國任教的時候,Chris感覺學校就像一個迷你小鎮,現在的Concordia在他看來也是一個「迷你的金橋」。除了特定假期,學校每周開放七天,每天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當你走在這裡,能感受到孩子們很願意留在這裡學習、社交。我可以走到任何一群學生中去,和他們聊天,像在美國的學校一樣。」他說。
相似的還有成立於1995年、吸引了Concordia高中部一大半學生參加的APAC(Asia Pacific Activities Conference),其中的校園運動與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學校結成聯盟,經常舉行校際聯賽,獲得的榮譽和俱樂部主題歌一起張貼在學校運動館的牆上。
我在學校的官網上看到過一個視頻,學生們唱著那首主題歌,熱情激昂。Chris 回憶,「每次比賽的時候,大家吃著熱狗、漢堡包,啦啦隊在加油,這一切都讓我感覺仍然身在美國」。
當然,相比大多數美國本土高中,Concordia的學生更加國際化,在這裡,長著亞洲人面孔、說一口流利英文的孩子比比皆是。和Chris一樣,這裡的老師大部分都來自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同時有在其他國家國際學校任教的經歷。Chris認為,了解更多國家文化的老師,看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對於培養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非常重要。
一所有著旅行課程和運動俱樂部的高中,聽上去簡直毫無應試壓力。「當然不是!」Chris態度堅決地「澄清」,Concordia只是希望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我們發現,有一項課餘愛好的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也更勝一籌。」
在豐富多彩的白天校園生活之後,每天晚上8點至10點,基本是Concordia高中生們的家庭作業時間。過去幾年,這裡的學生在各項考試中表現不俗。以2017年為例,Concordia學生的SAT平均分為1375,而美國學生2016年該項的平均分為1070。
在核心課程的設置上,Concordia教授的是更具靈活性的AP課程。學生可以從26種課程中選擇感興趣的,發掘他們自己的學術個性(Academic Personality)。這裡的一些課程,如 Airspace、舞蹈等,在很多高中是沒有的,而在申請大學時是加分項。毋庸置疑,這些特色課程創設的背後,是大量財力與精力的投入,而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也正是在英美盛行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核心。
特色課程的開展,也離不開學校這個「小社區」的支持。比如上Physical Therapy課,學生們就有機會到學校的診所,和醫生一起接待真實的病人,做出是腳踝受傷還是背部肌肉拉傷的預判和診斷方案。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升級版的職業扮演兒童樂園,但確實有人通過這個課程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方向。
Chris分享了一個故事,去年一個女生參加了這個課程,很喜歡,暑假時就去了美國一家醫院實習,之後申請大學時選擇了護士專業。讓學生在11年級期間去世界各地實習,也是Concordia的常規安排。
針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Concordia有自己的「3R」規則,幫助學生舒解壓力,包括:Rigor/Relevance/Relationships
具體來說,學校規定老師每天7:45到校,學生8點到校,這中間的15分鐘,以及下午的空隙時間,師生之間可以交流,既像合作夥伴,也像父母與孩子。按照校規,Concordia的老師不可以做學生的家教,但學校鼓勵高年級學生做free tutoring,在放學後幫助學業有困難的低年級學生。
足球和舞蹈課與核心課程一樣重要
那天下午,我們有機會進入兩間教室旁聽。第一間是初中的人文課,24個學生分成兩個討論小組,各由1位老師主持。
當時在討論的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William Golding的作品《蠅王》(Lord of the Flies),孩子們討論熱烈,仿佛在進行一場辯論。老師並不點名提問,但偶爾會在學生們爭辯激烈的時候出面點評。大組討論結束之後,主課老師開始播放PPT,並講解相關的歷史知識。
第二間教室是高中的AP Language課,老師正帶著學生點評一篇例文。她讓學生們兩人一組,根據AP考試的評分細則討論該給那篇文章打幾分,然後陳述理由、分享觀點。學生們給分並不慷慨,老師便順勢要求他們課後自己寫一篇,因為「既然你知道它有哪些不足,就應該能寫出更好的」。
而在通往屋頂菜園的教室,滿滿一屋子都是咖啡香氣,老師介紹說剛上了一節咖啡製作的課程。除了貨真價實的咖啡豆烘烤機器,這間教室裡還有天文鏡、人體模型。貫穿在教室之間的,是小劇場、舞蹈教室和幾乎可以與專業機構媲美的多媒體教室,學校裡的很多海報等設計都由學生在那裡完成。
Chris說,在美國,足球和舞蹈課比正式課程可能還要重要,在Concordia,它們與核心課程一樣重要。
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外向,知識面更廣,更加獨立,而英式教育出來的孩子相對保守,更擅長某一個特定領域。
對於有些家長在糾結的到底讓孩子去美式還是英式學校,Chris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去學校實地考察,和老師聊聊,甚至和那裡的學生聊聊。「Concordia一定不適合每一個孩子,作為教育者,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都能去最適合自己的學校。」
如果一定要用升學率來檢驗教育的成果,Concordia的表現可謂不俗。在Counselor辦公室對面,有一面畢業生牆,貼滿了歐美高校的照片,每張照片上都貼著從Concordia畢業後入讀該校學生的姓名。這讓畢業生們在離校後,也能快速建立連接,低年級的學弟學妹也能在這張「光榮榜」上看到自己將要申請的學校裡有哪些校友。
事實上,Concordia的學生從高一開始,便可以接受學校的Counseling Service,從同學關係、家庭矛盾,到如何申請大學,都可以在這裡得到解答。你能感受到,學校、家長和學生是站在一起的,為了統一的目標在共同努力。
(本文轉自菁Kids上海,作者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