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文課題組:張曉燕
河南鞏義市第一高級中學語文教師
鞏義市教育教學先進教師
鞏義市語文學科骨幹教師
鞏義市優秀班主任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劉廣彥、楊文慧 / 責編:孟麗
審校:孫夢霞 / 美編:趙寶茹
編者按
當下,我國博物館事業進入蓬勃發展期。科技、網際網路與文博領域的融合已成為博物館事業新的發展趨勢。科技文博通過三維頁面的形式,不僅打破了傳統文博在時間、地域等因素上的限制,更打破了文博景點群體受到的約束,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廣變性和便捷性,為文博行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瀏覽、體驗、生活、記錄和保存的方式,化無形為有形,化有限的空間為無限的可能。有三維網際網路技術的支持,科技文博必將為大眾開啟另一個嶄新的世界!
動動手指就能逛故宮,科技與文博如何相融
①「一鍵查詢」故宮文物資源、趣味答題了解文物知識、分享與文物的「緣分」……近日,「數字故宮」小程序上線。用戶足不出戶,便可近距離感受600年故宮的渾厚歷史,文物的「活化」和永恆獲得了一條數位化思路。(開篇由「數字故宮」小程序上線引出博物館中文物保護和傳承的話題。)
②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他們或靜靜佇立於鬧市中,或無聲地偏居一隅,於方寸間一覽千年。做好各類博物館中文物的保護和傳承,就是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不斷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③不管是深藏歲月中的絕續興替,還是時光掩埋下的烽火硝煙,博物館見證歷史、以史鑑今、啟迪後人的功能無可替代。要讓文物更好地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必須讓人們擁有更好的體驗。無論是欣喜還是驚嘆,是充實還是感悟,是嚮往還是渴望,只有人們擁有「獲得感」,博物館以及相關文物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傳承和傳播的價值。(重要性分析。做好各類博物館中文物的保護和傳承的現實意義。)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④今年的疫情阻斷了許多人參觀博物館的腳步,卻加速了許多場館在數位化方面的探索,希望能以此彌補人們的遺憾。數位技術為人們「雲遊」各類博物館,體驗各種文物提供了很好的選擇。全面整合了故宮在線數字服務的「數字故宮」小程序,成為人人都可隨身攜帶的國寶箱。
⑤與科技的融合成為博物館業新的發展趨勢,從美國國會圖書館啟動「美國記憶」計劃,到大英博物館推出多媒體藏品查閱系統,從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動「智慧國博」項目,到敦煌研究院打造「雲遊敦煌」小程序,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紛紛加快科技進程,以期更好地讓遊客「雲遊」。(數位技術為人們「雲遊」各類博物館,體驗各種文物提供了很好的選擇。)
⑥科技與文博的結合,已經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效。先進科技元素的注入,有望讓傳統文化在數位化時代實現新的綻放。以騰訊為例,這家以「科技+文化」為企業定位的公司,去年與故宮博物院深化戰略合作,計劃在三年內完成包括10萬件文物高清影像採集精修在內的故宮深度數位化探索,「數字故宮」小程序就是首個階段性成果。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⑦數位化探索,讓許多人動動手指,就可以近距離領略文物瑰寶的風採,還可以實現許多現場參觀無法達到的體驗。比如「數字故宮」小程序中的「暢遊多寶閣」專題,選取了600件院藏珍貴器物,用戶可以在瀏覽中去發現各式各樣的精美紋飾,「雲」體驗傳統紋樣之美。基於數字科技深度學習大量器物表面的紋飾,識別出多種裝飾藝術中頻繁出現的傳統紋樣,首次實現了數百件文物通過紋樣「串聯」的獨特體驗。如此一來,用戶自然「獲得感」十足。
⑧不僅如此,方興未艾的數位化探索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提供了很好的傳承思路。千百年前的古建築可能會在風雨中飄搖,凝聚古人藝術結晶的書畫古蹟可能會在歲月變遷中褪色,數位化保護則讓它們永恆且活化。(先進科技元素的注入,有望讓傳統文化在數位化時代實現新的綻放。)
⑨從故宮數位化工作到「數字故宮」的建設,故宮在數字資源採集、管理與應用等方面的經驗積累已有20餘年,形成了海量的數字資源。期待有更多博物館和文保單位能夠順應「數位化潮流」,在觀念和方式上與時俱進,讓數位化成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新路徑。(展望未來,重申觀點。)
來源:2020-08-13《中國青年報》
作者:夏白樺
【時代警語】
千百年前的古建築可能會在風雨中飄搖,凝聚古人藝術結晶的書畫古蹟可能會在歲月變遷中褪色,數位化保護則讓它們永恆且活化。
【思維串聯】
編輯
【相關連結】
「數字故宮」讓我們看到了什麼
這就是數位技術助力文物保護的魅力所在,是加強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位化保護利用的生動實踐。
故宮博物院、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和騰訊集團製作的「數字故宮」小程序近日上線。該小程序全面整合故宮在線數字服務,集文物數位化成果、新文創產品、知識普及及功能性導覽為一體,用戶無需在故宮其他數字平臺上跳轉,即可「一站式」實現在線購票、查詢地理位置和遊覽須知,並能「雲」遊故宮各大建築,飽覽百萬件珍稀藏品,在線逛展了解故宮「冷」知識,未來還可在小程序「一鍵查詢」故宮的全部數字資源。
據報導,「數字故宮」小程序選取600件故宮館藏珍貴器物,基於數字科技深度學習大量器物表面的紋飾,識別出多種裝飾藝術中頻繁出現的傳統紋樣,首次實現數百件文物通過紋樣「串聯」的獨特效果。想像一下,用戶足不出戶,就可在「數字故宮」小程序上「雲」體驗傳統紋樣之美,依次欣賞同樣紋飾的文物集合,發掘文物間的歷史關係;可以通過「相識大考驗」趣味答題了解文物知識,分享自己與文物的「緣分」……值此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年之際,這樣的感受是不是別有韻味?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這就是數位技術助力文物保護的魅力所在,是加強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位化保護利用的生動實踐。不禁想起去年4月巴黎聖母院一場大火,整座建築嚴重受損,世人為此揪心不已,但得知美國建築歷史學家安德魯·塔隆此前耗時數年,對巴黎聖母院內每個部位進行了多次雷射掃描和數據反傳,數位技術生成的模型能夠復原巴黎聖母院最微小的細節,誤差只有約5毫米,人們又略感心安。
所有文物都需要預防性保護(這是由文物的特性決定的,並非只是為了預防災害性損毀),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文物預防性保護插上「數位化」雙翼,使預防性保護更加堅實有效。而文物數位化保護技術發展到今天,正如「數字故宮」小程序所呈現的那樣,已經超越了助力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意義,而成為文物保護數位化轉型升級的標配。
所以,「數字故宮」小程序首先讓我們看到了故宮二十餘年數字資源採集應用和新文創產品開發之集大成,以及故宮線上數字服務的範式轉變,也看到了加強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打造更多中國文化符號的代表性成就。另一個例子是,山東博物館日前宣布,將對館藏的近50件明代孔府舊藏服飾進行三維數據和紋理採集,完成服飾建模和紋飾提取工作,填補國內服飾類文物數位化採集的空白,為建設文物數位化採集標準提供樣本。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其次,「數字故宮」小程序、山東省博孔府服飾紋理採集等數字科技項目,讓人們看到了我國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的發展方向和前景。數位化保護不但提高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安全性,擴大了文化遺產保護的交流性,使文化遺產傳播的內容從表面化、模式化向內涵和縱深拓展,而且增進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效益,吸引更多人認識、探索文化遺產,激發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力。
我國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要獲得長足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立法,確立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的法律地位,並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為數位化採集應用、資源資料庫建設、新文創產品開發等確立規範。還應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吸引更多數字科技企業、網際網路平臺參與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專項資金或保護基金等方式支持文化遺產數位化建設。
來源:2020-08-13《北京青年報》
作者:郭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