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農場卸重擔 群眾享實惠

2020-12-24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倪德馨

  在近日揭曉的全國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2018年度年中考核評估結果中,海南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第三次位居全國各墾區之首。農業農村部高度評價海南農墾,稱「海南農墾改革為全國樹立了一個標杆」,特別是在辦社會職能改革上大膽探索,創造了改革的典型。

  首創「居」模式 承接農場社會管理職能

  長期以來,「政企不分、社企不分」制約著海南農墾經濟發展,沉重的包袱使其在前行中步履維艱。

  2008年,國務院審議通過《關於推進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由海南省全面管理海南農墾。此後,在省委、省政府及各市縣的關心支持下,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展開:職工社會保險實現地方統籌;中小學校、民政職能移交市縣管理;總局所屬中專、機關幼兒園、教育行政服務機構及農墾衛生防疫站等單位,以及9個農場移交地方管理……

  這場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會職能剝離得還不夠徹底,海南農墾的負擔依然沉重。農場所承擔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如何從企業中剝離,是一盤「未下完的棋」。

  2015年,新一輪農墾改革的號角吹響。省委、省政府率先出臺《關於推進新一輪海南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為新一輪海南農墾擘畫改革藍圖,指引奮進方向。

  在新一輪改革中,農場社會管理屬地化改革被提上了重要日程,這是實現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的重要前提。

  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我省創造性地提出,以設「居」模式承接農場社會管理職能,以政府授權和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承擔農場剝離出來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這也成為了新一輪海南農墾改革的亮點之一。

  2016年6月15日,東昌農場東昌居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省新一輪農墾改革中首個正式掛牌的農場社會管理屬地化機構。

  至2017年3月底,40個農場(所)的82個「居」完成掛牌運行,40個農場(所)原承擔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扶貧、人口與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環境衛生、道路養護、市場、市政管理、供水排水等20餘項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職能移交屬地政府。同時將墾區危房改造、小城鎮建設、美麗農場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民生事項納入市縣統籌規劃。

  順利移交的背後,是相關廳局和各市縣的鼎力支持。省財政廳根據我省財力和各農場實際,核定了農場社區管理經費劃轉基數,並籤訂「四方協議」,下撥農場所屬各市縣,市縣可根據實際情況再作安排。同時,按照中央和省委有關規定,落實工作經費和工作人員的薪酬待遇,並妥善解決農場辦社會職能中形成的歷史債務問題。

  各市縣地方政府也隨之成立了農墾社會職能移交工作組,主動與農墾對接,承接社會職能移交工作。在移交過程中,陵水、文昌、儋州等市縣專門為農墾的移交和接受安排制定了工作方案,並迅速組織實施。

  從「衙門」到家門 服務貼心效率高

  最能感受到社會職能移交之後的變化的,莫過於墾區的職工群眾了。

  「去『居』裡辦事又快又方便,現在我們每年的社保認證,只要到『居』的便民服務點『人臉識別』一下就行,非常便捷!」熱情的服務態度、高效的辦事效率,讓今年67歲的南田農場退休職工張楚潮感慨頗深。

  「從『衙門』到家門。」

  「居」設立後,墾區許多職工群眾這麼形容現在辦事最顯著的不同。事實上,這正是「居」的優勢所在——利用一個公共服務平臺,拉近職工群眾與政府辦事部門間的距離。

  設「居」前,墾區職工群眾辦理一些業務,需要經過農場機關申報到原省農墾總局、屬地市縣相關部門等審批,程序繁瑣、耗時長、極不便捷,時常要走不少「冤枉路」。

  如今,走進「居」的辦公室,牆上都掛著服務點值班表、工作紀律、工作制度,辦事人員統一著裝、服務熱情。一站式辦事服務等貼心服務,減少了辦事環節,降低了行政成本,簡化了辦事程序,提高了辦事效率,讓職工群眾舒心又暖心!

  「南田居成立之前,職工群眾辦理生育服務證,需要提交資料到市政府計生部門並等待3個工作日以上。南田居成立之後,職工群眾來辦理『生育服務證』,最快當天就能拿到。」南田居便民服務中心計劃生育窗口工作人員謝小燕說。

  記者了解到,在機構設置上,我省還根據職工群眾的需要,在「居」下設便民服務點和居民小組,以扁平化管理來提升機構的辦事效率,減少行政資源浪費,讓職工群眾也能像周邊城鄉居民一樣,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加優質的普惠公共服務。

  企業輕裝上陣 闖市場勁頭足

  「通過設『居』的方式,將社會職能移交地方管理,給農墾的生產經營和發展減輕了「包袱」,也為海南農墾邁開步子闖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海墾投資控股集團總經理王業僑說,企業發展輕裝上陣後,產業定位更加清晰,自主經營權明顯增加。集團通過廣泛展開精準招商工作,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和建成運營,今年上半年,實現匯總營業收入105.48億元,同比增長4%。

  「農場公司移交社會職能後,一年可減少703.4萬元開支。公司負擔減輕了,可以集中精力、財力發展產業闖市場。」大豐咖啡產業集團(陽江農場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崢說,該集團計劃在現有1250畝咖啡種植基地的基礎上,在5年內完成3萬畝咖啡種植任務和創建年加工生產咖啡豆1萬噸、適宜發展工業旅遊的咖啡加工廠任務。

  海墾投資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思濤表示,海南農墾將繼續按照省委、省政府相關文件精神,認真做好墾區社會職能移交收尾工作,積極協調市縣和鄉鎮,解決相關改革遺留問題,將改革進行到底。

  舟至中流,擊楫勇進。卸下「包袱」的海南農墾,將繼續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為全國農墾改革提供先行先試經驗。

  (本報海口10月9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開心農場:好吃好玩好開心
    ■ 見習記者 習霽鴻  本報記者 計思佳  10月3日上午,位於海口市火山口國家地質公園附近的開心農場度假村遊客如織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羅豆農場踏上發展新徵程
    昨天,「中共文昌市羅豆農場委員會」和「文昌市羅豆農場」正式掛牌,標誌著海南省農墾國營羅豆農場正式移交文昌市人民政府管理。  為深化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將部分農場移交市縣實行屬地化管理的重大決策;羅豆農場是9個移交地方管理的農場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武蓮漁港的新願景
    文\海南日報見習記者 易宗平  特約記者 吳孝俊  8月1日,臨高武蓮漁港隆重開港。據介紹,這是海南目前規模最大的國際型漁港,可同時停泊1000艘大中型漁船,年漁貨卸港量達12萬噸。「有了武蓮漁港,以後不用到別處寄港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更多遊客深度享「自遊」
    從地理上看,保亭是五指山的延伸,三亞的「後花園」,是海南綠色生態旅遊和休閒度假的勝地,有「藍色旅遊看三亞,綠色旅遊在保亭」的美譽。  「選擇在保亭試點『自助遊海南』的『運遊結合』新模式,是經過我們調研後,最終做出的決定。先從三亞、海口兩個公共運輸相對發達的地區開始,逐步發展為全省各市縣,通過優化交通運輸線路,將客源送達保亭,為遊客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務。」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合作推動「農業+」「農場+」發展新模式
    本報海口4月16日訊 (記者歐英才)近日,海墾控股集團與河北建投集團、中資翰林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在基礎設施、能源設施、金融服務、資本運作、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美麗農場建設等各個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群眾切切問 專家細細答
    有著12年黨齡的孫樂成來自省健康宣傳教育中心健康教育科,畢業於預防醫學專業的他,大年初三便開始長時間守在省12345綜合服務熱線電話前,就新冠肺炎疫情的有關知識為群眾答疑解惑。  這是一通市民諮詢復工後午休時如何自我防範的電話。  「您的辦公室空氣流通順暢嗎?」「您同辦公室的同事們最近有沒有接觸過武漢回來的人員或去過武漢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母山咖啡:底氣源於品質
    此次活動由海南咖啡行業協會牽頭組織。「羅布斯塔咖啡豆(以下簡稱羅豆)在我國的主要產地為海南及雲南部分地區,這是羅豆中國產區的首次專業杯測。」海南咖啡行業協會秘書長符長明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杯測就像品選紅酒一樣,客觀且總體性地判斷咖啡的甜味、酸味、苦味,確定品質的優劣。「以杯測判斷咖啡的風味和口感,是鑑定一款咖啡品質高低的科學方法,而杯測師正是檢測咖啡豆品質的把關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農場職工共享地方發展成果
    「五指山市政府對農場職工生產生活非常關心,農場職工在醫療、教育、惠農政策等方面與五指山市民享受同等待遇。」今天上午,暢好農場紅光居委會一隊居民小組組長曹陳龍告訴記者。  墾地關係逐步理順  2013年底,國營暢好農場移交五指山市,實行屬地化管理。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顆咖啡豆的涅槃重生
    「在做宣傳推廣的時候,我們一直堅持把海南農墾的標誌放在前面,海南農墾本身就是一塊有公信力的金字招牌。」  而實際上,這正是海墾控股集團品牌文化建設的重點:以核心品牌「HSF」為支柱,以特色產品品牌為支撐,樹立海南農墾母品牌和著名子品牌「1+N」的品牌發展模式,通過母品牌的打造、子品牌的宣傳,形成以「海墾」品牌統領,母子聯動、互為支撐、協同發展的品牌體系。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句話·一封信·一次握手
    當時的我才40多歲,先後擔任海南行政區瓊海縣委副書記、書記。雖然這期間我與習書記只有一面之緣,但他親切、寬厚的笑容,花白的頭髮,敦實的身影,以及濃重的關中口音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對他執政思想和人格魅力的認識和體會,則更多是從通過學習他的講話、執行他的工作部署中得來。30多年來,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勇氣,緊密聯繫群眾、不擺架子的平易作風和襟懷坦蕩、敢於亮醜的領導風範一直在潤物無聲地影響著我。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檸檬躋身果中「貴族」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海南長年氣溫偏高,在街頭形形色色的飲品中,老鹽檸檬水無疑是最受歡迎的那一款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裡的歡笑聲變多了」
    昌江有關部門第一時間協調省衛計委、省眼科醫院,並投入「對特殊困難群眾施行特別救助」的「雙特」救助金將小詩琪兄妹送往位於海口的省眼科醫院檢查。兄妹兩人均被診斷為先天性雙眼球震顫疾病,除了對較強的光線有點反應外,幾乎看不到人影等別的東西。遺憾的是,韓志騰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只能無奈放棄治療,現已被安排至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學校就讀。醫院專家及時對小詩琪制定了為期兩年的治療方案。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西部群眾享有更多優質醫療服務
    他的兒子患了重病,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海南分院(海南西部中心醫院)專家診斷後,告訴他不要焦急,這個病能治好。  「我父親接受院士做的手術後,正在康復中。」來自四川省達州市的「候鳥」田仕平說,儋州人文環境、醫療衛生條件越來越好。田仕平的父親年過八旬,2017年被確診為口底癌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同年12月24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張志願主刀,在儋州為田先生完成高難度手術。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杯母山咖啡 盡享健康綠色
    在位於海南省瓊中黎母山附近的母山咖啡園區,海墾陽江農場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崢詳細介紹了母山咖啡的發展歷程。  「母山咖啡是個老品牌,這些年經受了多次考驗,幾經更名,最終贏得市場的肯定和消費者的信賴。」周崢說。  據了解,母山咖啡的品牌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火朝天的「革命熔爐」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南方大學海南分校,是偶然聽一位老者提起的,他那時15歲,在「革命熔爐」裡鍛鍊了6個月,就被分配到海南山區任教。沒有怨言,心懷理想。對他來說,南方大學海南分校培養了他的革命人生觀,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至於存世的海南古籍,從1987年開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專家就開始調查,2004年,海南大學圖書館時任館長詹長智博士等學者與中山館合作,補充了廣東海南兩地的資料。2008年,《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出版,其中收錄海南古籍書目211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扮靚村居美家園 紅色旅遊搞起來
    ■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盧月佳  近日,母瑞山七隊的職工群眾忙碌著打掃自家新房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鄧小平手寫字體作為企業標識
    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發布視覺識別(CIS)系統,規範集團對外傳播形象,增加辦公事務、宣傳識別、戶外環境系統等應用的規範性。  據集團視覺識別系統項目建設負責人王軍介紹,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標識由兩大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海南日報」書法字體核心部分和「報業集團」印刷體字樣及英文意義;第二部分是「與海南共成長」的企業發展理念,系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企業特色、精神、文化的具體反映。  其中,「海南日報」書法字體核心部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1988年為海南日報揮筆題寫的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