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紅蓋頭」,羅豆「嫁」文昌。昨天,「中共文昌市羅豆農場委員會」和「文昌市羅豆農場」正式掛牌,標誌著海南省農墾國營羅豆農場正式移交文昌市人民政府管理。
為深化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將部分農場移交市縣實行屬地化管理的重大決策;羅豆農場是9個移交地方管理的農場之一。
自2013年12月20日省委、省政府部署啟動第二輪農場移交地方屬地化管理工作後,在省深化農墾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領導下,在省相關廳局支持下,文昌市精心部署羅豆農場移交工作,成立移交工作機構,制定實施方案,強化移交措施,按期完成了各項移交準備工作。
羅豆農場,地處文昌市北部,西瀕東寨港,北隔珠溪河與鋪前鎮相望,創建於1964年,已經走過了50年春秋。50年來,羅豆農場職工白手起家,將方圓6萬畝土地,變成了「魚米之鄉」,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然而,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羅豆完成了歷史使命,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這次移交,是讓羅豆擺脫困境,走上發展快車道的一項重要舉措;是讓羅豆人與文昌全市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一項重要舉措;開啟了羅豆農場發展新紀元!
移交工作蹄疾步穩
16個工作方案件件落實
2013年12月21日,羅豆農場第五作業區職工吳清旺,看到關於第二輪農場移交市縣管理工作新聞報導,沒過兩天,就有幹部進隊入戶宣傳。
「早在兩年前,就聽說了,但一直不知道移交是怎麼回事。去年年底,工作組進隊,明白了移交後,會給我們生活生產帶來很多好處。」今年55歲的吳清旺說,「宣傳單上都告訴我們了,移交後政府會幫我們解決水電路等問題,還會幫助我們提高生產效益,增加收入。」
去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開第一輪農場移交市縣管理籤約儀式暨第二輪啟動大會後,文昌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組織人員赴白沙、五指山等地學習農場移交管理工作的先進做法與經驗。組織有關部門學習領會會議精神和省委書記羅保銘批示精神,用足用活移交工作相關文件政策,研究制定移交方案,確保方案中的指導思想、移交原則和工作任務切合文昌實際,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為確保移交工作平穩有序,文昌市成立了國營羅豆農場移交文昌市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資產移交工作組、人事移交工作組、社會管理移交工作組等六個工作組,負責具體移交工作。
「農場人員、機構職責、資產、債務、土地以及社會管理職能等底數要摸清、掌握實情,才能做好移交工作。我們加班加點把各個職能部門的基本情況列成清單、列成表格。」工作組有關負責人說,同時,組織力量加快編寫財務移交、人員移交、黨組織移交、土地移交等16個工作方案,然後件件落實。
移交工作需要得到職工的支持。文昌市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帶隊深入農場社區,進隊入戶進行宣傳、通報農場移交地方管理後可享受的優惠政策以及發展前景,同時了解農場幹部職工對移交後農場發展的要求和期盼。
在進隊宣傳過程中,工作組收集到了不少幹部職工的期盼與面臨的困難:不少村子還沒有通水泥路,出行不便;農場第四作業區和第五作業區地勢較低,下雨經常被淹,卻沒有防洪樓;垃圾處理收集設施不完善……
民生工程先行啟動
投入3.87億元實施13個民生項目
「農場還沒有移交,文昌市委、市政府就幫我們把水泥路修到家門口了。以前進村道路是泥土路,1米寬,車子都進不來,而現在,新修的水泥路有4.5米寬,乾淨整潔。」今天,65歲的羅豆農場茂園村職工吳坤琚高興地告訴記者,「剛開始對於移交後的情況,心裡沒底;沒想到,移交讓好夢提前實現了!」
面對宣傳過程中收集到的民情,文昌市不等不靠,在移交前就啟動民生工程。春節前,就讓工程隊進場,抓緊修路,改善職工出行環境,到目前,已經完成了鄉村道路、搶險道路2.993公裡。同時,利用春節放假時間,組織農場施工隊完成了垃圾處理項目,97個自然村每個村建造一個垃圾池,並為農場配備了一輛價值31萬元的垃圾車。
昨天上午,羅豆農場多功能防洪樓又正式開工。計劃農場6個作業區,每區一幢,第五作業區、第四作業區相對比較低畦,先行施工建設。據悉,防洪樓為多功能設置,集防洪、辦公、文化活動為一體。承擔抗洪救災、轉移群眾等責任,平時則可以做為作業區辦公場所,以及職工活動、學生節假日活動的文化場所等。
據介紹,文昌市計劃用3至5年時間在羅豆農場實施防洪樓、防潮堤、鄉村道路、垃圾處理、電網改造、老人服務中心項目、路燈安裝、文明生態村、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土地整理、醫院病房改造、衛生室等13個民生項目,計劃投入資金3.87億元。
今年安排的項目有,建造2幢防洪樓;完成410套職工危房改造;完成鄉村道路、搶險道路2.993公裡;97個自然村每個村都建造一個垃圾池;完成6個文明生態村創建;安裝場部至羅豆墟90盞路燈。
產業規劃納入全市
重點抓好「五大產業基地」建設
50年前,羅豆農場幹部職工,克服困難,艱苦創業,在這片土地上建起了「魚米之鄉」;50年後,由於許多原因,已經完成歷史使命的它,開始走下坡路,成為海南農墾特困農場。
「從目前狀況看,羅豆農場有許多困難,但是可開發利用的資源也不少,也有不少後發優勢。」文昌市委主要領導說,羅豆農場移交後,將按照新修編的《文昌市城鄉發展總體規劃》,把羅豆農場發展統一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引進力度,加大政策、資金的支持,以項目、產業帶動農場經濟發展。
據悉,文昌市將從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入手,「雙輪」驅動促進羅豆農產發展。其中,繼續抓好海淡水養殖、優質水稻生產、冬季瓜菜種植、畜牧養殖、林業種植等「五大產業基地」建設。
「今後,羅豆農場要轉發展思路,面向市場來發展農業,推廣市場需求大、效益好的作物品種,提高農業效益。同時,結合農場自身的資源優勢,培育新興產業,特別是,鋪前大橋建成後,拉近了羅豆與海口的距離,區域優勢顯現,將有針對性地研究旅遊、養老等產業。」文昌市政府主要領導表示,「未來羅豆農場發展,將圍繞產業推進城鎮化建設,圍繞人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據悉,羅豆農場以文昌市啟動「兩橋一路」建設為契機,目前已經與海南文昌中睦園林有限公司和海南文昌中睦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籤訂了「萬畝熱帶花卉產業園項目」合作協議,將建設一個集熱帶花卉研究開發、種苗生產、種植示範、產品加工、物流交易、旅遊度假、技術推廣於一體的熱帶花卉產業園。並通過土地集中流轉,整合農用地資源,分期打造2萬畝秈改粳水稻制種基地。
羅豆農場職工說:
未來的生活,肯定越來越好
看著即將通車的水泥路,吳坤琚壓不住興奮,他說,「以後車子可以進村了,賣瓜菜不用再挑出去了。」
今年65歲的吳坤琚,是羅豆農場第三作業區茂園村職工。現在,一家10口人依靠種植10畝地「過日子」,「種了5畝的水稻、3畝的冬季瓜菜、2畝花生。」
羅豆農場於1964年由文昌縣羅豆人民公社整體轉制為全民所有制的國有企業。建場初期主要為海南農墾提供生產糧食、畜牧等農副產品,是海南農墾的後勤保障基地。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羅豆農場開始「沒落」,由於地少人多,職工收入水平較低;長期的「政企不分」,也導致農場社會負擔重,民生建設項目缺口大。
「進茂園村的路,只有1米寬的泥土路,下雨,非常泥濘,騎摩託車出去,比較危險。」吳坤琚說,這幾年,職工開始種植冬季瓜菜,但是由於路的問題,車子進不來。離大路(公路)較近的地方,就挑,遠的地方,就用拖拉機拉,增加了成本費用。」
春節前,文昌市在推動農場移交工作中,接到了職工的反映,立即啟動了道路建設。「建了一個多月,再過兩天就可以通車了。」吳坤琚說,「新修的道路,比以前寬多了,方便。」
對於未來的生活,吳坤琚說,肯定會越來越好。「我們這裡地勢低,下幾天大雨,就會被淹,以前都沒地方轉移,昨天防洪樓開工了,聽說還要加固硬化防潮堤,以後,面對自然災害也不那麼怕了。」吳坤琚說。
羅豆農場山良村職工施雲波,看了看文昌市政府要實施的13個民生項目,說,水電之難,終於可以解決了。
「村裡缺水,每到生產季節,想種水稻,但沒有水,如果靠抽取地下井的水,成本又過高。更不好受的是,生活用水也很缺。」施雲波說,雖然家裡打了地下井、也接了自來水,可這些水質量都不過關,燒出的水有點鹹,還帶有一股味道。
據悉,為解決羅豆農場飲水問題,文昌市將擴建錦山水廠,新增加供水能力1萬噸/天,新建管道,引水至農場。
羅豆農場民生工程
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項目名稱 資金
羅豆農場供水工程 5600萬元
防潮堤加固硬化及防潮閘工程 1.22億元
公路建設 2405.94萬元
農場醫院改造 813.6萬元
5個作業區衛生室 138萬元
1260戶危房改造 3780萬元
羅豆墟市政設施 840萬元
97個垃圾集中池及7輛垃圾車 78.1萬元
多功能防洪樓及社區辦公室 525萬元
文明生態村建設 1950萬元
羅豆農場養老服務中心 150萬元
土地整理 7691萬元
農村電網改造 2600萬元
(本版撰文 昌元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文昌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