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兒氣衝衝地跟我訴苦,說她婆婆非要餵她4個月大的兒子吃白糖,她極力阻止,但是婆婆根本不聽,偷偷背著她喂。
豔兒向老公傾訴,結果老公說他媽媽就是這樣的性格,他也做不了什麼。而且老人帶大那麼多個孩子了,應該不會有問題。
豔兒說自己氣得肝兒疼,恨不得馬上抱上兒子回娘家。什麼叫應該?拿孩子的健康和成長開玩笑嗎?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遇到過自己的育兒觀念與其他家庭成員不一致的情況,輕則影響心情,重則嚴重影響家庭和睦,甚至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那麼,家庭成員間在育兒問題上有衝突該怎麼辦呢?不妨試試以下3個辦法:
其實,不管是孩子的父母,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其實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在和豔兒溝通後,我了解到她婆婆之所以堅持要給孫子吃白砂糖,其實是因為覺得孩子沒胃口吃東西,所餓著他。
雖然聽上去確實讓人有點生氣,但是她實質上也確實是為了孩子好,只是因為自身知識的缺失,而採用了不恰當的方式。
而且,她確實也是這麼養大過幾個孩子,雖然方法沒對,但至少也不會危及孩子的性命,而且吃一兩次,也並不會造成什麼特別大的影響。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父母應該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和老人說解釋清楚為什麼不能那樣做。如果年輕人能做到尊重、理解,大部分老人其實還是願意好好溝通的。
在與老人溝通時,年輕父母不妨多給老人一點認可和讚揚,讓老人高興了,再講道理,這樣他們接受度就會高一點。
如果雙方實在接受不了對方的方法,那麼就要嘗試找第三個讓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法,比如把糖改成維D、益生菌等。
其實,很多育兒矛盾,起因都是年輕一輩和老一輩對育兒的認知不一致,老人更多的是遵從自己的經驗,而年輕父母則主要是通過網絡和書籍的學習。由於育兒知識不斷更新,也摒棄了很多老一輩的養育方法,因此就形成了鮮明的兩派。
那出現這種情況,很多人會覺得就是老人的錯。其實不是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既不是經驗育兒,也不是在書本上學來的那些知識,而是兩者相結合。
所以年輕的父母沒有必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老人從經驗得來的知識對立起來,而是應該共同學習,取長補短。
我記得我女兒幾個月大的時候,有一次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拉肚子好嚴重,就是停不下來那種。想去醫院又約不到號,連急診都不讓掛號。我婆婆就到山上找了幾種藥材回來,煲水給我女兒喝了,沒過多久,我女兒就真的沒繼續拉了。
當時婆婆說要煲那水給我女兒喝時,我也是抗拒的,但是當時確實是沒有別的辦法,只能試一下。結果就好在聽了,不然如果一直拉,孩子很容易就會脫水,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我們不應該一棒子打死老人的經驗育兒,而是應該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去學習。
俗話說,人無完人,同樣的,世上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會有不足,在教育孩子方面,同樣如此。
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不管是為了家庭和睦,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又或者是為讓老人幫自己帶孩子,都應該花點心思關注和總結祖輩性格上的優點以及職業經驗,並進行正確適當引導。
把適合的人放在適合的位置上,發揮每一個人的優勢,成員之間互補,這是我們在工作上和遊戲時都非常關注的,其實育兒路上也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它同樣需要團隊協作,需要成員間發揮各自的優勢。
希望每個家庭,在育兒這條路上,都可以走得儘可能地開心和輕鬆!
----END---
我是,喜歡碼字、熱愛心理諮詢的寶媽一枚,不定期與大家分享各種育兒知識和經驗,最大的心願是讓孩子和父母都更快樂,讓親子關係更和諧。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留言、點讚。你們的支持,是我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