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旁邊搬來新鄰居,本來是很喜慶的事情,卻隔三差五聽到吵架聲。夏季炎熱,每家每戶開窗通風,吵架聲經常被無限擴大。
今天碰巧遇到她家女主人,這才得知,原來每次吵架的根源來自於隔代人不同的育兒理念。現在很多的家庭中,育兒觀點已經成為家庭矛盾的首要問題。它不僅影響夫妻間關係的和睦,更是婆媳關係是否融洽的導火索。
1.迎合年輕人心理,提供實用的育兒知識和實踐技能。
很多新手父母在孩子降生之前,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養娃的實際過程中,會遇到N多突發問題。這時急需有科學依據、真實數據的育兒經驗來解決問題,對症下藥,一招制服。
2.科學育兒的理論更符合社會要求,更貼近生活。
隨著社會的進步,很多現實條件和老一輩的經歷有很大不同。客觀條件越好,困難更容易解決。年輕人都比較喜歡直來直往,科學的方式更簡單明了。
1.自己經歷過的,自己更信任。
很多老人當初都是自己一手帶娃一手工作,經驗豐富。因此,有了孫子/女以後,老人更希望利用自己的經驗來帶娃。畢竟有養育兒女的成功,可以得到複製。
2.相較於科學育兒,經驗育兒會比較省錢。
老人大多都很勤儉,省錢是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比如用尿布,不用尿不溼,既符合省錢的標準,還是可以體現自己的經驗價值。
3.體現老人的權威,在周圍人中保持地位。
中國的傳統觀念裡,長輩就是長輩,在家庭裡老人做主也是理所應當。更何況如果街坊鄰裡,親戚朋友,聊天言語中,都是老人帶娃的話,經驗之談就更易於接受。
我們要明白,無論是科學育兒還是經驗育兒,都是各有千秋,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如何選擇關係到和諧的家庭關係,所以,不需要一概而論,就事論事才是尚佳的原則。
1.照顧尊重各自的意見,多溝通,不埋怨。
尊老愛幼,是我們從小就懂得的道理。即使不贊同彼此意見,也要注意說話態度。互相理解,互相體諒,一定要多溝通和交流。年輕人可以舉一些例子給老人看,讓她們慢慢接受,願意去嘗試。不能一味抱怨經驗育兒的缺點,要顧及老人的心理,至少他們放棄退休後的美好時光來幫你帶孩子,就值得尊重。
2.家庭教育需要一致性,針對事情,夫妻先統一觀點,再一致對外。
教育孩子,觀點要具有一致性。媽媽說向東,爸爸說向西,很容易引發孩子的迷茫感。小孩子是非觀念還不成熟,忽東忽西是否對錯,孩子不會判斷,這就容易讓他產生叛逆心理。觀點的一致也更具有說服力,無論取決哪方意見,都能一起努力。並且夫妻一致,也有助於增進感情,當老人發布命令時,寶爸的挺身而出,也會避免婆媳衝突。
3.觀點不同,需要平和對待,相互體諒,適當忍讓。
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分別堅持己見,一旦爭執不下,受傷的還是孩子。與其這樣,倒不如各自冷靜平和的訴說觀點,找一個折中的方法解決。年輕人一定不能武斷,畢竟經驗育兒也是經過實踐,對於正確的方式還是要肯定。
4.建立家庭教育的核心人,擺正態度,懂得服從,各司其職,保持邊界感。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隔代育兒也不應該成為僱傭關係。能夠一起合作育兒,就要有教育的主心骨。如果以媽媽為主,那就要遵從媽媽的科學育兒,有不妥之處媽媽要借鑑經驗育兒。相反,職場媽媽沒有時間,要以老人教育為主,就要多多學習科學育兒的技巧。
但是,二者交匯之時,不要妄想對方都會聽自己的。對待事情,有一說一,向著和諧的方向發展。一旦出現嚴重錯誤,主心骨必須做出正面反應。
5.制定規則,告別溺愛,實事求是。
隔輩親這個現象很普遍,孩子一掉眼淚,很多老人就承受不住。我認為,寵愛可以,但是堅決不要溺愛。孩子不是只生活在自己家中,在幼兒園、學校、社會都要靠自己去交際,要學會做有規矩、獨立的孩子。
我經常會遇到朋友來求助,比如是否給寶寶喝水,能不能光腳,幾個月添輔食,要不要把尿等等。其實,這些事情,只要多多學習孕嬰知識,都會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在實際育兒過程中,我們就善於觀察,根據寶寶自身情況來決定就好。
育兒方式雖不同,出發點都是為了寶寶好。擦亮雙眼,認準真正的科學育兒,再加以經驗育兒的輔助,有商有量才能家庭和睦。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幸福的氛圍會讓孩子更加優秀。
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孩子媽媽要堅守住底線。傷害孩子健康不行,過度寵溺孩子不行,性格叛逆偏曲不行。但對於模稜兩可的事,我們不妨松鬆手,按照經驗來判斷,也是無傷大雅的事情。
總之,育兒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摸索。教育沒有絕對,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別讓我們的愛變成桎梏,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
我是 ,懂財務的佛系媽媽,育兒先育己,持續分享實用經驗,歡迎關注,育兒路上我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