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幼教工作者被家長感動 藉故事宣揚接納與關懷自閉兒童

2021-01-11 老姚兒吉他

二十年幼教工作者被家長感動 藉故事宣揚接納與關懷自閉兒童

Auntie Van Van由3月起,帶著自己著作《那一天,我會飛》開始走訪全港不同幼兒園及小學,為兒童演繹「天天」的故事,讓小朋友可以嘗試以患有自閉症孩子的角度去看、去聽、去感受他們面對的困難。 這次我們隨她來到的啟思幼兒園(杏花村)......

Auntie Van Van帶著筆下的男主角「天天」(圖右公仔) 與繪本《那一天,我會飛》開始走訪全港不同幼兒園及小學,為兒童演繹自閉症孩子的心聲。

為兒子放下全職工作

Auntie Van Van是一名應用行為分析治療師,同時擔任影子老師、SEN培訓導師等逾20年,在她9歲的兒子出生後,轉為全職媽媽,以自由工作者身份繼續前線工作,4年前開始創作繪本及舉辦故事分享會,直到今年2月與貝智基金合作出版《那一天,我會飛》,由 Chocolate Rain 繪圖,故事內容圍繞患有自閉症的主角天天及其父母日常生活和心情獨白,繪本收益捐贈貝智基金用作為學習需要學童提供免費服務。

《那一天,我會飛》作者Auntie Van Van

他們一直很努力生活著

感動Auntie Van Van 的兒子沒有特殊學習需要,讓她無私落力的跑讀書會宣揚對SEN的包容與愛,背後原因在於她在這個行業裡愈久,接觸愈多自閉症孩子與父母,她愈感動與心痛。

「自閉症的孩子比一般小朋友活得辛苦,他們要不斷地學習,而他們父母在背後付出的努力與日常被旁人的誤解,令我感動又難過,我很想寫一個故事給全世界的人知道,告訴大家,世界上有這樣一班人一直努力著,只希望大家可以由了解開始,到包容,再到支持,不要像故事書入面那個路人媽媽一樣指指點點,就算不喜歡,至少也不要歧視,不要傷害,不出聲已經是幫了他們。」

讓了解化解誤會

Auntie Van Van發現外界有很多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小朋友接近自閉症小朋友,這點她絕對明白,也理解。「我遇過一個個案,是一個十幾歲的自閉症人士在巴士上,被人打致全面腫脹,因為是他摸別人的頭髮,他當時看到對方的頭髮覺得很美,直覺反應就想摸,即使被摸者知道他是特別,但亦不會因為這樣而原諒他。但如果我們的小朋友能夠從小就知道自閉症是甚麼,知道如何跟他們相處,很多這樣的誤會或者可以化解。」

全球個案都增加 不容忽視

借著《那一天,我會飛》,讓社會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你跟成人講或者老一輩講,影響力已經不會很大,因為他們已有根深蒂固的想法,但為什麼要選擇到學校跟小朋友說,因為小朋友就是一張白紙,如果能夠從小向他們灌輸,其實自閉症人士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亦都是一直存在著,而他們也一定會遇到這些同學。」

「縱觀全球個案都愈來愈多,不單只是說香港,希望在他們小時候可以接受這些同學,長大後有機會與這些人士相處的時候,會明白對方更多需要可以,減少磨擦,即使他們覺得對方有點奇怪,但也明白這是需要接受,減少怨埋、投訴,給自閉症的小朋友更多空間,這就是我要做這件事的原因,因為我撒播小種子,令將來的世界多一點愛。」

望以個人力量帶來改變

Auntie Van Van笑言這樣做可能很天真,但她對未來仍然充滿期望。「學校和家庭對一個小朋友的影響最大,我去一次學校分享可以影響幾百個小朋友,然後小朋友回家可以跟爸爸媽媽說,所以我們入學校就是希望種出來的那棵樹更茁壯成長。」學校除了教導學生學術知識之外,亦有肩負教育小朋友品行的社會責任。

Auntie Van Van說:「我對這個世界仍然充滿期望,雖然我一邊做一邊有沮喪的時候,但因為我會看未來、看遠景、看長線 ,如果我現在去播下的種子有一千個小朋友,當中裡面有一、兩個小朋友長大後仍然可以保持這顆溫暖的心,而他又是一個成功人士、甚至是影響世界的人,在那他的政策足以可以影響世界,這個想法好像很天真,但我相信如果連我都不去做的話,這個一點機會也不會出現。坦白說,我認為現在的世界不是太美好,環保方面、民生政策上、讓有世界各地的戰爭,都讓人很心痛。我希望在兒子長大了的世界裡,能夠比現在好一點,我希望以我細少的影響力,可以去做一些事感染到別人。」

首次開門見山講自閉症

由3月尾起,Auntie Van Van帶著筆下的男主角「天天」到訪過5間幼兒園,向小朋友傳遞與自閉症人士相處的正確態度,如此有意義的事,原來一開始進行得並不順利。

「因為從來都沒有人如此明目張胆去講自閉症,最難是一開始找願意開放給我們的學校,對學校來說這個Topic很陌生,不少學校亦會很敏感,學校一般考慮的是對小朋友有甚麼益處,所以我們要解釋得很清楚這個故事是想帶出甚麼,當他們了解過後,也會感到很有興趣,所以我最先向兒子的幼兒園入手,很感謝校長對我的信任與支持。

啟思幼兒園(杏花村)的林玉梅校長

兒子母校校長支持

啟思幼兒園(杏花村)的林玉梅校長便是其中一間開放予Aunite Van Van舉辦《那一天,我們飛》讀書會的學校,林校長:「她兒子未畢業前她也時常回校做故事媽媽,當我看過故事,覺得很切合我們主張關愛別人的教學理念;幼兒園的小朋友就如一張白紙,學校給予他們甚麼,他們就接收甚麼,我們一定要帶出正確的信息,而故事是最易令小朋友明白問題,吸收之後可以應用出來,每一個人也有不同特色,希望小朋友可以好像故事的情景一樣幫助別人。」

貝智基金創辦人黃俊文(Victor)

直至七月,共十間學校會開放予Auntie Van Van舉辦《那一天,我們飛》讀書會,由貝智基金負責統籌及策劃活動,她回想起當初自己「膽粗粗」向貝智基金創辦人黃俊文(Victor)說出想法。「我跟他說我想出一本書是用作籌款用途,繪本義賣的收益都用作幫助SEN小朋友,事情就是這樣開始,想不到Victor幫我找了Chocolate Rain為故事繪圖,他們更邀請了JW王灝兒主唱《你很美》,可以用歌曲令讀書會內容更豐富。」

《那一天,我們飛》得到不少家長支持,現已翻印第二版。Victor說:「貝智基金的服務對像是2至11歲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現在有大約50個學習需要的學生在中心進行治療,這次活動是為了配合每年的『國際自閉症日』,這是第一本關於自閉症的繪本,我們希望可以讓一般的小朋友得到更多方法,去了解如何跟自閉症小朋友相處 ,期望學校願意開放給我們舉辦讀書會。」

相關焦點

  • 跨界奇才「怪婆婆」的《繽紛小寶貝》,濃縮「關懷、對等、參與」的幼教精華
    :關懷、對等、參與。在這裡,沒有對與錯的評判,每個小寶貝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脾氣,就像人人都有情緒和需求,給予別人空間、相互接納就能快樂生活。如今Brokiga©繪本已經多達三十多種,深受世界各地兒童的喜愛。
  • 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用藝術關愛自閉兒童
    在中國每年有近20萬自閉兒童出生,保守估計,13億人口中,至少有超過1000萬的自閉人群、300萬的自閉兒童,並以每年近20萬的速度增長,情形嚴重遠超社會大眾的想像。在每一個這樣的特需孩童的背後就有一個不容易的家庭,他們的家長往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陪伴與照顧這些特需孩子。而對這些特需家庭而言,藝術可以幫助他們,以藝術之愛鼓勵親子表達,以藝術之美增進親子融洽。
  • 《自閉歷程》:自閉兒童,跨過一道道門也能屬於自己的偉大
    假如只是講坦普的勉勵精神來理解這部電影,我覺得有點片面,所以本文我將從坦普成長閱歷、電影中「門」的喻意、電影外的勉勵三個部分來分析這部感動人的自閉兒童勵志片的魅力所在。在我看來,坦普做為一名自閉兒童,很多家長可能會選擇拋棄她的教育,而她很走運的有一個好媽媽,遇到一個好教師,為她的生長保駕護航,並且讓她看到了自己的才能,這才是坦普終究取得成功的外在力氣,缺一不可。2、坦普真實的改動源於自己內在動力和一顆想要改動的心如果僅有媽媽的盡力、老師的鼓舞,坦普自己沒有舉動和勇氣,那一切都是白搭,她也不可能成為未來的坦普·葛蘭汀教授。
  • 吳秀華:「星星的孩子」,渴望更多的關注和接納
    我們這群單純可愛的孩子及家長們,他們努力康復,努力去學習正常人的本領,然而,社會的不接納、不認可,使得他們在社會邊緣徘徊,渴望,期盼著社會主流能與他們融合,期待能與這個世界和平共處,溫柔相待。可是,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在推行融合教育的過程中確實遇到諸如前文所說,別人不理解,不接納才是常態。有時甚至是來源於心智障礙者家庭本身的畏懼,退縮甚至放棄。
  • 這位新晉美國科學院院士,曾是一名自閉兒童
    目前在美國某兒童醫院研究兒科疾病。自己作為自閉症兒童家長,熟悉美國公立學校特殊教育課堂。這篇文章嚴格來說並不是科普文,而是節略的傳記文。名人的生活歷程很可能不具備完全的代表性,他們成功的經驗也未必能為大多數自閉兒童所複製。但是,他們的掙扎奮鬥和父母們的艱苦摸索,還是會給大家一些寶貴的啟發。這三位自閉人士生於不同的年代,成長於不同的國家,也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
  • 從幼兒教師到全國先進工作者,聽孫琳琳分享奮鬥故事
    在世紀園,故事文化承載著每一個人的成長。每一個老師都要做一個有故事的人、會講故事的人。故事的溫情來自生活。而孫琳琳的故事有很多,她最感動的是多年之後孩子們還記得她,今年是她的第一批孩子高考完了接到了孩子的信息,「琳琳老師,我們高考結束了,我們聯繫一下,我們都想您了.....
  • 滿園春色裡的一抹濃綠——徐州幼教工作者陳玉英老師素描
    玩具自製,教材自編,編得最多的當屬兒童故事了。陳老師編的故事最有特色,不僅有意義、有童趣、有針對性、有生活氣息,且尤其注意語言、稱呼等細節上的統一,絕無差錯。陳老師講故事,一遍如此,十遍八遍仍不走樣。經得住推敲的故事,避免了孩子無所適從的惶惑,有利於兒童模仿、複述和語言的規範。時間一長,圖書資料的匱乏給教學帶來的困難就愈發明顯了。
  • 中國幼教繪本閱讀「第一女神」高衛星老師專訪
    課程開始前,從教30多年的李秀新園長回憶起2015年底,千名幼兒園家長、幼教老師會聚在豐潤二中的禮堂,聆聽高衛星老師主講的《繪本閱讀與兒童心理發展》的講座。   秀新園長提供了一本厚厚的冊子,這裡面收錄了講座後家長的感言。帶著好奇,翻看著這本冊子,我仿佛走進了那場千人的講座,仿佛感受到了這位心理專家、幼教專家、閱讀指導專家站在講臺上深情演繹的繪本閱讀的故事,感受到了她帶著深厚的心理學背景、帶著全然的愛,將兒童身心成長規律、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則、兒童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等重要的內容,融入到繪本閱讀中。
  • 北京市三位幼教專家談兒童權益保護
    第二,學校幼兒園設立兒童權益保護機構或指定專人負責兒童保護和安全工作,和家長加強有效溝通。第四,研究制定教育工作者保護兒童的能力素養與行為準則,引導教職員工行為規範,提升服務標準。第五,建立兒童保護事件的跨部門多專業介入工作機制,組織公檢法、教育、衛生、醫療、團委等相關部門和社工、法律援助律師、心理諮詢人員等專業人員組成個案協調小組,為兒童和家長提供多方面服務,同時引導家長理性表達、依法維權。第六,建立校園糾紛第三方專業調處機制,及時妥善、客觀公正在家長和學校幼兒園之間進行溝通調處,化解矛盾。
  • 我們無病呻吟說著自閉的時候,有些家庭卻在承受自閉苦楚
    在面對生活的難題、工作的困擾時,我經常會說我要「自閉」了,直到我認識了「來自星星的孩子」——自閉症患者,我再也不敢說自己「自閉了」。以前,我總以為我離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很遙遠,直到我看到了最新的數據,據2019年4月2日央視《新聞直播間》報導:我國自閉症患者已超過1400萬人,14歲以下的兒童超過200萬,每68個兒童就有一個患有自閉症,這也意味著,在我們國家已經有一千多萬家庭深陷泥沼。
  • 2016"幼教之春」大型園長論壇之新加坡幼教專場
    新加坡幼教作為大英國協國家,新加坡的幼教體制基本上沿襲了英國的幼教體系,幼教組織多由民間開辦,如宗教團體、私人機構、商業機構、社團等
  • 「走出自閉」,家長的困惑
    很多家長說都走出自閉了,為什麼還很困惑?確實是如此,當一個孩子走出自閉的時候,我們更多的家長會有更多的困惑,並且這些困惑可能讓他們瘋掉或者崩潰。為什麼會這麼說?但是自閉兒是9歲的時候出現的,之前他沒發育,他沒有走出自閉,他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但是現在他感興趣了,我們的老人接受不了了,太不聽話了。這樣這不是倒退了嗎?原先他就坐那一動不動,你叫他幹什麼他也不幹什麼,很好管,現在不好管理了,什麼事情都要嘗試,什麼事情都想做,對外面的事物非常感興趣。這就是家長的一個困惑。
  • 自閉兒童的核心障礙是什麼?家長引導和醫學幹預均不可輕視!
    先來看看自閉兒童的三大核心障礙:重複刻板行為和興趣狹窄、語言溝通障礙、社會交往障礙。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這三大障礙的問題: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自閉 1、家長應該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與成長環境。
  • 第四屆中國幼教年會召開 好未來「教育+科技」幼教產品矩陣成亮點
    11月25日,為期三天的第四屆中國幼教年會暨幼教資源博覽會在廈門正式開幕,各大行業知名幼教品牌以「全球視野下中國特色學前教育的發展」為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與分享。在本次大會上,好未來幼教品牌勵步英語、ABCtime、摩比、學而思出版、CareerChina、家長幫及投資企業咔噠故事、小伴龍等首度集體亮相,好未來展臺「教育+科技」幼教產品矩陣成為本次大會的一大亮點。
  • 有自閉問題的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真的能治癒嗎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認為:孤獨症(兒童自閉問題)作為一種精神障礙疾病,沒有特效藥,只能以康復幹預為主,藥物治療為輔。2020年,全球約54個孩子裡有1位,大約100個孩子裡面就有兩個——中國的孤獨症患者可能已經超過一千萬人,其中男女比例大致為5:1。
  • 為自閉患兒的恢復,家長該不該一起「自閉」?
    最新發布的報告裡表明,中國目前自閉症兒童的人數可能超過200萬,並且自閉症患病率還在一直在增長。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整個家庭的核心。如果孩子一旦患病,父母勢必會跟著受到影響。有很多的自閉症患兒父母說「自從孩子自閉了,我們好像也自閉了」。
  • 所謂的「自閉兒童」應該選擇機構還是家庭教育
    當孩子被貼上「自閉症」的標籤時,相信許多家長都會痛苦焦慮、驚慌失措。網絡、醫療機構、社會各界對自閉兒童的評價壓的家長喘不過氣來。陷入茫然的家長會不惜一切代價尋醫問藥,希望拯救自己的孩子,為此許多家長在選擇機構和家庭教育之間徘徊不定。究竟是選擇機構還是家庭教育,我且不說,請大家認真分析以下幾點,再做定論。
  • 世界幼教大咖為何齊聚武漢?亞洲國際幼兒教育高峰論壇(IPEC)培養...
    在為期兩天的論壇上,全球頂級幼教專家齊聚一堂,共享國際最新教育理念。來自其他國家的幼教專家通過「遊戲活動區的教學評價如何反應兒童心理發展?」「如何在園所數學教育中開展遊戲化教學?」等精彩的主題演講,和與會者分享了國際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經驗,幫助推動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助力高品質幼教的實現。  實踐指導來了!
  • 300多名幼教工作者齊聚潮陽學本領……
    主辦單位以「南粵家政」工程的全面實施為契機,把技能教育與幼兒教育有機結合,全方位提升幼教老師的從業技能水平,轉變幼兒園經營管理模式,助推幼教事業的發展。把技能教育與幼兒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為幼兒教育工作人員「量身訂製」開設各類培訓專業和課程,並特邀教育領域專家圍繞創新管理、家園合作、幼兒群體心理反思與實踐、民辦教育規範辦學等內容,為來自潮陽、潮南、濠江等地的300多名幼教工作者授課,分享新型辦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提升幼師教學能力。
  • 人生百年 立於幼學|幼教專家郝巧玲追尋著幼教的美好和希望
    但是,不同階段出現的家庭幼兒教育弊端阻礙著幼教的培養。在北京夢成長國際幼兒園畢業的千萬幼兒,像一片繁茂的森林,但每一粒種子在成長為大樹的過程中出現了不盡相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制約著孩子們的成長,困擾著家長們的理念,磨礪著家庭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