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犯罪故意的「明知」(上)

2021-01-08 中國法院網

2003-05-07 09:02:20 | 來源: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趙秉志 肖中華

  趙秉志(以下簡稱趙):我國刑法第十四條第一款將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概括為「明知」。在司法實踐中,如何根據刑法的規定把握犯罪故意的「明知」,對於故意犯罪的認定具有重要意義。

肖中華(以下簡稱肖):對於包括故意在內的主觀罪過內容,我國刑法理論上存在不同的理解:通說的觀點認為罪過是行為人對其實施的「行為及其結果」的態度,但有的觀點則認為罪過主要是行為人對「行為的結果」的態度。這種分歧也直接影響到對犯罪故意「明知」內容的界定。不過,在我看來,從罪過的心理根據上分析,刑法通說的觀點是比較科學的。具體到犯罪故意中,刑法第十四條規定的「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既包括對「自己的行為」的明知,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會引起什麼樣的「危害社會的結果」的明知。

  趙:將故意的「明知」的內容限定在僅僅對結果的明知之內,是不科學的。如果那樣,等於是把故意的明知內容不當地縮小為「認識到危害結果會發生」。實際上,行為人只有同時明知自己行為的內容和危害性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引起什麼性質的危害結果,才能成立故意犯罪。當然,這裡所說的對自己行為內容和危害性質的明知,指的是對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明知,這種明知從法律規定的角度看就是對主要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的認識。但是,這種明知並不一定要求行為人對行為的法律性質有所認識,更不要求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有正確的認識,這個問題屬於違法性認識問題,以後我們可以作專門討論。另外,在司法實踐中還應當注意,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是不是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和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肖:也就是說,行為在客觀上、事實上會不會引起危害結果,並不影響行為人的故意的成立?

  趙:是這樣。因為「明知」作為故意的認識因素而存在,從認識因素角度反映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當行為在客觀上沒有發生危害結果的可能性,行為人卻自認為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某種危害結果,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時,行為人的犯罪故意也是存在的。由於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由客觀危害和主觀惡性共同構成的,按照主觀主義的立場,不能犯也是應當受到處罰的。當然,如果行為人對結果持放任心態,如無結果發生,自無犯罪成立可言。

  肖: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客觀事實和行為人的主觀認識是有差別的,比如客觀事實是行為人的投彈行為在當時必然發生炸死他人的危害結果,而行為人主觀上卻只是明知這種結果可能發生,則只能認定行為人具有間接故意,而不能根據客觀事實情況認定其為直接故意;我們判斷其主觀罪過認識內容的根據,只能是行為人主觀上明知的實際情況。

  趙:的確如此。但司法實踐中往往有人片面地以客觀事實推斷主觀罪過。

  肖:從刑法理論上理解,「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外延十分廣泛,那麼,怎樣具體把握行為人對「危害社會的結果」的明知呢?「危害社會的結果」是否應在刑法分則規定的範圍內理解?

  趙:我認為,這裡所講的「危害社會的結果」,不完全是刑法分則規定的作為構成要件的結果,而是作為行為人主觀上認識對象的、經立法者評價的、行為必然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社會後果。為什麼說不完全是刑法分則規定的作為構成要件的結果?因為作為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只存在於部分故意犯罪中,然而,作為故意成立的一般認識因素,刑法第十四條要求的對「危害社會的結果」的明知,在故意犯罪中具有普遍性,而不只是存在於結果犯之中。為什麼說是作為行為人主觀上認識對象的結果呢?因為這裡的「危害社會的結果」尚是存在於行為人意識中的結果、觀念上的結果,所謂「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本身就意味著「結果」尚未實際發生,最後結果發生正是在行為人的這種意識支配下發生的。為什麼說是立法者的價值判斷呢?因為不能排除行為人對於自己行為引起某種結果存在與刑法評價不同的認識,比如,在司法實踐中,對於行為人自認為自己是正當防衛造成他人重傷,而在刑法上實則是故意傷害的情形,只要查明行為人對於自己的行為引起他人重傷結果這一事實(沒有經過價值評判的)「明知」即可,而不要求行為人明知自己行為引起的結果是「危害社會」的結果。

  肖:由此看來,對「危害社會的結果」的明知,並不要求十分具體。只要行為人對於自己的行為會侵犯一定的法益這種客觀事實有基本的認識,就可以認定其故意成立了。

  趙:當然,你作這樣的理解,在總體上是正確的。但是,具體到個罪、個案中,要結合個罪的構成要件來理解行為人對「危害社會的結果」的明知,把握行為人是否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侵害某種犯罪的客體、明知自己的行為侵害什麼樣的法益,以準確界定罪與非罪以及犯罪行為的性質。比如,行為人幫助他人運輸屍體,卻誤認為是幫助他人運輸毒品,在這種情形下只要求行為人對社會有害即可認定其犯罪(運輸毒品罪)成立。另外,有的犯罪的故意,要求行為人明知某些特定事實,對於這些特定事實如果行為人不明知,也就談不上對這些犯罪「危害社會的結果」的明知。比如,要認定某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成立為境外提供秘密、情報罪,就不僅要求行為人認識到不得向不應知悉秘密、情報的人洩露秘密、情報,而且要求行為人明知接受秘密、情報的是境外的組織或個人,如果只有前一認識缺乏後一認識,行為人成立故意洩露國家秘密罪而不是成立為境外提供秘密、情報罪。再如,盜竊槍枝罪,要求行為人對於盜竊對象——槍枝明知,否則,誤把槍枝當成一般財物予以偷盜,屬於盜竊罪的故意。

  肖:趙老師,您在前面提到,從法律規定的角度來說,犯罪故意的明知內容,應當是指行為人對犯罪的構成要件事實的明知。那麼,具體到個罪中,是否要求行為人對犯罪的每一個構成要件都明知才可以成立該罪的故意呢?

  趙:刑法理論上對於明知的內容應當以構成要件事實為限,是有共識的。但是,究竟行為人應當對於哪些構成要件事實有認識才成立故意,則是存在很大分歧的。這個問題需要結合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加以分析。我認為,犯罪的客觀處罰條件,是不要求行為人認識的。這種客觀處罰條件,包括犯罪的主體要件以及作為綜合性或概括性構成要件的情節和後果。就主體要件而言,刑事責任年齡、身份不需要行為人的主觀認識。比如,不能因為實際年滿16周歲的行為人認為自己只有15周歲而對其詐騙行為不認定為犯罪;對於某個已從國家機關退休、但因受聘於國有企業單位而重新取得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也不能因為他認為自己不是「國家工作人員」而對其利用職務侵佔本單位財物行為不以犯罪論處,或者按照他認為自己是一般企業管理人員的主觀認識情況而認定其構成職務侵佔罪。

  肖:不過,問題是,在具體的犯罪中,如何區別包含主觀認識因素的要件尤其是客觀要件和客觀處罰條件,是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的一個難題。

  趙:我認為,一般來說,故意犯罪的客觀要件也都要求行為人有所認識,否則對「行為」的明知就毫無意義。比如,行為人誤以為路邊停放的是自己丟失的車輛而取走,因為缺乏對「秘密竊取他人財物」這一客觀要件事實的認識,顯然不能成立盜竊罪。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對於那些隱含客觀要件因素在內的、構成犯罪必需的法定情節和後果(當然,法定情節有時是包括主觀動機等規範性因素的),如果要求行為人有認識才成立故意,是不科學,也是不切實際的。因為行為人對這些因素的認識情況如何,實際上不影響到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社會危害性的認識,法律之所以把這些情節和後果作為構成要件予以規定,強調的就是行為人的結果歸責基礎。比如,行為人只要認識到自己是非法攜帶槍枝、彈藥、管制刀具、危險物品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運輸工具,而在客觀上危及公共安全、情節嚴重,就可以成立刑法第一百三十條的非法攜帶槍枝、彈藥、管制刀具、危險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至於行為人是否認識到其非法攜帶行為是否在客觀上危及公共安全、情節嚴重,應當在所不問。又如,對於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的,只要客觀上符合「情節嚴重」要件,便不論行為人的認識如何即應對其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定罪處罰。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犯罪故意的「明知」(下)
    這樣的理解,不知是否妥當?  趙秉志(以下簡稱趙)在我看來,數額犯中故意的明知,原則上是不應包括行為人對於數額多少的認識的;除非行為人主觀上認識的數額小於實際,按照處理事實認識錯誤的原則,應當按照行為人的認識情況認定行為的性質。  肖:但是,刑法理論上和司法實踐中有人並不贊同這樣的看法。
  • 如何理解製毒物品犯罪的主觀故意內容
    須知,非法生產製毒物品是故意犯罪,其要求被追訴人明知其涉案行為必然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仍然故意或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站在理論上分析,上述犯罪要求被追訴人必須知曉其涉案行為的性質,但在實踐中是僅僅要求被追訴人明知所生產的化學物資的具體名稱,還是需要進一步要求被追訴人明知涉案物品屬於國家所管制的製毒物品卻引起爭議。實踐中,因不同法院也採用了不同的觀點,最終導致同案不同判。
  • 淨網2020 如何理解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主觀「明知」
    我國刑法第14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這是刑法總則對犯罪故意概念的規定,其中,認識因素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備明知,意志因素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
  • 論網際網路金融犯罪中的明知
    一、網際網路金融犯罪中明知的特殊性  (一)刑法總則故意犯罪中的明知迥異於刑法分則具體罪名中的明知  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其中的「明知」即故意犯罪中的明知。
  • 淺議收購贓物犯罪「明知」的認定
    ,其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明知是他人犯罪所得的贓物,明知對他人犯罪所得的贓物予以收購的行為會發生妨害司法機關的工作正常進行的危害結果,卻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關於本罪的主觀方面,爭議最多的是「明知」內涵的確定。司法實踐中對如何證實明知亦很難掌握。筆者現僅就收購贓物犯罪的「明知」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明知」的立法理由  要求本罪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是明知是贓物,是當今中外的立法通例。這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保證交易安全與物品正常流轉。贓物的流通往往混雜於物品的正常流轉中。
  • 法律知識-犯罪故意考點匯總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犯罪故意是刑法經常考到的,也是我們事業單位備考的重要考點,犯罪故意是經常以案例的形式來考察對該知識的理解。接下來將從犯罪故意構成要素和分類進行含義和考法的解析,幫助同學們梳理事業單位考試中犯罪故意的考點。一、犯罪故意的構成要素《刑法》第十四條「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 【民法典】故意犯罪: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
    【故意犯罪】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負刑事責任。 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1)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必然會、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這裡的「危害結果」是指行為人已經明知的結果。「希望」是指行為人積極追求結果的發生;發生結果是行為人實施行為直接追求的結局。
  • 《刑事審判參考》:冉國成、冉儒超、冉鴻雁故意殺人、包庇案——如何理解和認定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
    二、主要問題1.事前明知,並且事後包庇的行為,是否構成共同犯罪?2.行為人出於包庇的目的,實施了包庇行為和幫助毀滅證據行為,如何定罪?3.共同包庇犯罪案件中的共犯可否劃分主從犯?被告人冉儒超事前明知被告人冉國成將報復被害人,事後又對冉國成進行包庇,其是否構成故意殺人的共犯,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刑法第三百一十條第二款規定的「事前通謀」。根據我國刑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故意和共同犯罪行為是構成共犯的兩個必要條件。
  •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明知」應包含「或許知道」
    從法律規定來看,成立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  刑法規定的「明知」的理解歷來是爭議焦點。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中「明知」也不例外。目前理論上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基於某些司法解釋已將明知規定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明知」包括「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二種觀點認為,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明知」是「知道或者或許知道」,不包括「應當知道」,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第一,僅是2008
  • #淨網2020#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明知"應包含"或許知道"
    從法律規定來看,成立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  刑法規定的「明知」的理解歷來是爭議焦點。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中「明知」也不例外。目前理論上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基於某些司法解釋已將明知規定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明知」包括「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二種觀點認為,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明知」是「知道或者或許知道」,不包括「應當知道」,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第一,僅是2008年以前的司法解釋將「明知」解釋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而2009年以後的司法解釋都沒有再將
  • 「案件探討」銷售假藥罪主觀故意明知的認定探討
    一、銷售假藥罪主觀故意是間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在我國刑事犯罪的主觀上包括了故意、過失與意外事件,其中故意又分為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過失分為過於自信的過失與疏忽大意的過失。銷售假藥的主觀要件如何認定?而過失犯罪則為結果犯,從修法的精神來看,本罪不應當存在過失犯罪的形態,不可能是過失犯罪,只能是故意犯罪。即銷售假藥罪在主觀上只能由故意構成,即行為人明知自己銷售的是假藥而仍然進行銷售。因為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行為人仍需明知其所銷售的是國家禁止銷售的假藥而故意賣給他人才可定本罪。部分藥店正常經營時無意中或者因為未能識別假藥而將其售給他人,屬於過失行為,不構成銷售假藥罪。
  • 2013年政法幹警刑法學:犯罪的故意和無意
    2013年政法幹警刑法學:犯罪的故意和無意  中公教育研究與輔導專家   尚麗娟  中公教育專家在同考生接觸中發現,考生對於故意犯罪和失誤犯罪雖然有基本了解,但是並不深入,希望通過以下的學理解釋可以幫助考生理解的更透徹。
  • 不可抗力及不能預見的原因;犯罪故意及犯罪過失的區別
    犯罪的主觀方面1. 犯罪的主觀方面指刑法規定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造成的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包括犯罪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目的、犯罪動機等心理因素。2.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稱為罪過形式,但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認為是犯罪。3. 「不能預見的原因」指行為人沒有預見,而且根據當時客觀情況和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能力,也不可能預見的原因。例如:你拍了一下別人,但那人正好自己有嚴重的疾病,病發死了。例如:張某駕駛車輛正常行駛,與其他車輛會車時,由於路基垮塌導致車輛翻車,造成2人死亡、1人重傷。
  • 再聊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同時具備
    刑法分則中規定的犯罪,在構成上要求具備主觀要件,如犯罪故意。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應同時具備,只有二者同時具備才能屬於犯罪故意。如果認識到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並不希望也不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則缺乏意志因素,不屬於故意。
  • 不作為犯罪丨你的理解不對!!!
    一、明知其先行行為可能引發嚴重危害後果,能採取而不採取積極有效措施予以防止,其行為系不作為犯罪行為人在案件發生過程中,採取的不予告知、不阻止等消極行為是否屬於不作為犯罪?對此,我們需要結合不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進行分析。(一)不作為犯罪須以行為人負有某種特定義務為前提。
  • 明知他人有恐怖活動犯罪、極端主義犯罪行為窩藏、包庇的,如何處罰?
    明知他人有恐怖活動犯罪、極端主義犯罪行為窩藏、包庇的,如何處罰?在《反恐怖主義法》頒布實施5周年之際,網事君特意挑選了幾個關於本法你應該了解的知識點,快來一起學習吧~明知他人有恐怖活動犯罪、極端主義犯罪行為,窩藏、包庇的如何處罰?老弟,我之前參加的教會被警察發現了,我得避避風頭你不是在郊區有個空房子嗎?
  • 應合理界定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
    在犯罪故意內容是否包括違法性認識的問題上,我國刑法學界存在以下爭議:  其一,否定說。該種觀點認為,違法性認識不是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如有學者認為,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可以說對構成犯罪與否毫無影響。法院不是根據行為人是否認為自己的行為構成犯罪來決定其是否犯罪,而是根據每一刑事案件的具體事實,按照刑法的規定衡量其是否構成犯罪來決定。
  • 汽車司機在執行工作任務時將人壓死,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
    事故發生後,經鑑定,劉楠楠所駕駛的車輛剎車失靈,公安機關在審訊時說劉楠楠與油某有過節,說是故意犯罪。劉楠楠的丈夫諮詢張哥。張哥根據劉楠楠丈夫的敘述,做了如下解答: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規定: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 非法學刑法中犯罪故意的種類
    1、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所謂希望危害結果發生,表現為行為人對這種結果的積極追求,霸它作為自己行為的目的,並採取積極地行動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努力。2、間接故意,知名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所謂放任危害結果發生,就是聽其自然,縱容危害結果的發生,對危害結果的發生雖然不積極追求但也不設法避免。為實現某個犯罪意圖或目的,而放任另一犯罪發生。為實現某個非犯罪的意圖或目的,而放任犯罪結果發生。突發性給故意犯罪,不計後果,放任結果發生。
  • 芻議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中「明知」的認定
    二、理解——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主觀故意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是理論上已取得的共識,但對故意的內容卻不無爭論,理論上主要存在三種觀點:⑴主張本罪只限於間接故意,不包括直接故意在內。  間接故意說:間接故意說之主張不足之處在於:在故意犯罪中,從刑法理論上講,無論行為人持哪一種犯罪故意,都是行為人對同一行為對同一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當然應當定同一個罪,因為都是故意,行為性質不能由放任或希望決定,所以,該種觀點所持「如果行為人在主觀上出於直接故意,即希望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則應按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人身權利或侵犯財產的有關條文定罪處罰,而不能認定是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