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力及不能預見的原因;犯罪故意及犯罪過失的區別

2021-01-08 胥妹子眼裡的社會

犯罪的主觀方面

1. 犯罪的主觀方面指刑法規定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造成的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包括犯罪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目的、犯罪動機等心理因素。

2. 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稱為罪過形式,但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認為是犯罪。

3. 「不能預見的原因」指行為人沒有預見,而且根據當時客觀情況和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能力,也不可能預見的原因。

例如:你拍了一下別人,但那人正好自己有嚴重的疾病,病發死了。

例如:張某駕駛車輛正常行駛,與其他車輛會車時,由於路基垮塌導致車輛翻車,造成2人死亡、1人重傷。法院認為張某對該交通事故案的發生,既不具有故意也不是出於過失,而是由於路基垮塌這一不能預見的原因所致,為此宣告被告人無罪。

4. 「不可抗力」指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行為人的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例如:大自然的地震、火山爆發;來自法人的土匪襲擊;來自驚嚇的牲畜的衝撞等。

5. 犯罪故意

①直接故意(希望+追求),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例如:張三投毒殺害李四,並成功實施。

②間接故意(放任、無所謂、漠視),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例如:張三投毒殺害李四,而對也會毒死同室的王五一事聽之任之。結果毒死了王五。張三對王五死亡結果就是間接故意。

6. 犯罪過失

①疏忽大意的過失,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例如:司機甲在給汽車加油時用火機照明,結果引起火災,造成重大財產損失。——甲作為常開車的司機,對自己打火照明的行為可能引起火災的結果應當預見,事實上卻未能預見,所以具有犯罪過失。

②過於自信的過失,指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例如:某建築工地負責人張某為防止有人侵入工地偷鋼材,在工地周圍拉電網,並在電網前設置了警示標記。一日晚,王某偷鋼材不慎確電,經送醫院搶救無效身亡。張某對這種結果的主觀心理態度是過於自信的過失。

7. 犯罪的故意和過失區別的關鍵是「對結果的態度」:

直接故意是「明知」且「追求」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是「明知」但「放任」結果的發生;

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結果的發生;

過於自信的過失是「已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結果的發生。

相關焦點

  • 慈谿刑事辯護律師 : 什麼是刑法中的過失犯罪?
    刑法對過失犯罪是如何規定的過失犯罪雖然不同於故意犯罪,但其行為後果同樣具有社會危害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國刑法對過失犯罪是這樣規定的,過失犯罪是指 :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
  • 過失犯罪的定罪與量刑,過失犯罪什麼時候及情形下負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後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1)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的過失。(四)定性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區別1、主觀方面明顯不同。2、結果在定罪時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 關於犯罪過失中預見能力判定的一個案例
    今天,筆者向大家分享這樣一個案例,通過該案例我們可以較好地學習鑑別意外事件與過失犯罪這兩種不同的性質,並了解如何判定犯罪過失中的預見能力。居住在農村的朱某為了拿拆遷款,從廢舊建材市場上購得舊磚頭、舊鋼筋、舊樓板交給無建築資質的於某,並要求於某幫助其蓋一棟兩層小樓。
  • 過失犯罪影響子女政審嗎
    如果父母一方因故意犯罪被判處刑罰,則子女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和當兵、入黨等都可能受到影響。即可以報名,但是政審時可能通不過(政審的要求與報考的崗位性質有關,比如公安崗位、參軍、入黨等政審的要求比較嚴格)。
  • 汽車司機在執行工作任務時將人壓死,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
    事故發生後,經鑑定,劉楠楠所駕駛的車輛剎車失靈,公安機關在審訊時說劉楠楠與油某有過節,說是故意犯罪。劉楠楠的丈夫諮詢張哥。張哥根據劉楠楠丈夫的敘述,做了如下解答: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規定: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 淺析過失共同犯罪
    完善過失共同犯罪的立法體現了刑事政策,是適應社會歷史條件變化的必然要求。  2、過失共同犯罪的社會危害性  共同故意犯罪之所以比單個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是因為共同故意使數人結成犯罪的整體,彼此相互聯繫,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進行犯罪,其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是單個犯罪無法比擬的。那麼過失共同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否比單個過失要大?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 單位過失犯罪:以罪過形態為視角的研究
    該規定並未明確表明單位犯罪的罪過形態;根據我國刑法理論,罪過是構成犯罪的一個必備要件,刑法中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罪過形式,所以單位犯罪的罪過也應當包括故意和過失,單位過失犯罪在法律邏輯上是成立的。   實際上,仔細地分析刑法分則中的單位犯罪,其中就有13個罪名屬於單位過失犯罪。
  • 2013年政法幹警刑法學:犯罪的故意和無意
    但是它們二者之間又有重要的區別:  在認識因素上,二者認識程度不同,直接故意既可以是明知危害結果必然發生,也可以是明知危害結果可能發生,而間接故意則只能是明知危害結果可能發生。  在意志因素上,直接故意是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而間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
  • 【刑法學堂】犯罪過失(刑法第15條)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本法第15條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因此,所謂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的一種心理態度。
  • 我國刑法應當承認共同過失犯罪
    暫時拋開關於共同過失犯罪的爭論,如果僅從邏輯上理解共同犯罪,我們可以自然地推導出這麼一個結論:由於犯罪在主觀方面分為故意與過失兩大類,共同犯罪自然也應當分為共同故意犯罪與共同過失犯罪。雖然這一推論在邏輯上沒有任何問題,但並不就此意味著我國刑法對於共同過失犯罪的規定應進行修改,也並不就此意味著共同過失犯罪的否定說被推翻。
  • 應當確立危險狀態過失犯罪
    ,通過分析刑法分則的具體立法例,反駁成立過失危險犯之反對理由,陳述主張成立過失危險犯之原因,淺顯的論述了在我國刑事立法中確立危險狀態過失犯罪的重要性與必要行。  【關鍵詞】 過失犯 危險犯 過失危險犯 實害犯 結果犯  過失犯,乃相對故意犯而言,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然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犯罪。
  • 無認識過失中「應當預見」的判斷
    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某種結果的發生,是能否認定行為人成立特定過失犯罪(以某種結果為要件的過失犯罪)的前提,也是區別過失犯罪與意外事件的標準。  肖中華(以下簡稱肖):關於「應當預見」的判斷標準,國內外刑法理論上向有主觀說、客觀說與折中說(主客觀相統一說)的紛爭,司法實踐在處理個案時對於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危害結果發生也經常產生分歧意見。
  • 法律知識:解讀犯罪的主觀方面
    那這時可能會有一些人說其實張三挺可憐的,我不想他死,這是不是就是另外一種態度的表現,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過失犯罪,我們一起來看:(二)過失犯罪1.疏忽大意的過失:疏忽大意的過失需強調行為人「應當預見而未預見」導致結果發生;(此時職業或者業務上有格外的注意義務)疏忽大意+未預見→結果。
  • 刑法-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概述♘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指在故意犯罪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而停止所呈現的狀態。
  • 此行為構成間接故意還是過失 - 人民法院報
    [分歧]  本案中,對於被告人虎金雷用啤酒瓶傷害他人身體致人重傷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虎金雷因瑣事與他人發生爭執時,其明知自己用啤酒瓶砸侯某的頭部,啤酒瓶炸裂後玻璃碎片可能會傷及同桌坐的受害人劉某等人,但其本人卻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主觀上具有犯罪的間接故意,客觀上也造成他人身體重傷的結果,應以故意傷害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 疏忽大意致親屬死亡屬過失犯罪
    原標題:疏忽大意致親屬死亡屬過失犯罪   ■以案釋法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案中,王某過失致其兒子死亡,犯罪發生在其與親屬之間,屬情節較輕,應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量刑幅度內量刑。王某犯罪後主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系自首,依法可對其從輕處罰。
  • 酒後犯罪應認定為故意還是過失行為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劉某的行為不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為其主觀上不具有故意的心理態度。  第二種意見認為,劉某的行為應定妨害公務罪。我國《刑法》第277條規定的妨害公務罪,是指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或者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或者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或者故意阻礙國家機關、公安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雖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但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 【資源】過失犯中預見可能性理論的反思與重構
    過失犯中預見可能性理論的反思與重構勞東燕【摘要】 當前我國通行的以結果的具體預見可能性為中心的過失犯理論,是按故意犯的模式來理解過失犯的產物。過失犯在歸責類型上區別於故意犯,二者的歸責結構存在重大差異。以故意與故意犯為模板理解過失與過失犯的構造,在體系邏輯上存在缺陷。
  • 對於人身傷害類案件,故意傷害還是過失傷人該如何界定?
    在司法實踐中,對於人身傷害類案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經常會主張自己是過失傷人,從而得到從輕處罰。那麼,是其一經主張即可成立嗎?故意傷害還是過失傷人又該如何界定呢?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本罪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即己身以外的自然人對於保持其肢體、器官、組織的完整性和正常機能的權利。犯罪對象必須是他人,自己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的不構成犯罪,但是軍人在作戰時自傷身體逃避作戰義務,可構成戰時自傷罪。
  • 故意與過失——刑法中的主觀責任要件
    「希望」、「追求」是指對結果的態度,是積極主動的,十分想讓發生的,也是犯罪的目的。2.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危害結果,但「放任」結果的發生。如果結果是「必然」會發生的,那就是直接故意,如果對可能的結果是「積極促成」,而非消極等待,那就是直接故意。間接故意只有造成了實害結果,才能處罰。間接故意如果造成了實害結果,就構成犯罪並受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