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學堂】犯罪過失(刑法第15條)

2021-02-08 刑法學堂

第十五條 【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本法第15條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因此,所謂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的一種心理態度。

按照從客觀到主觀的原則,成立過失犯罪首先要看是否發生了法定的危害結果以及行為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然後再考察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失。換言之,只有在發生危害結果的前提條件下,才有了討論行為人主觀過失的意義,也就是說,過失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的情形。

犯罪過失分為以下兩類: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1、疏忽大意的過失(又稱無認識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就疏忽大意的過失而言,其核心是違反了結果預見義務。因此,判斷行為人是否有疏忽大意的過失,首先應該看行為人是否負有預見危害結果發生的義務,如果該義務存在,就需要進一步判斷行為人在行為時是否具備了預見危害結果發生的能力。如果在負有預見義務和具備註意能力的情況下,行為人因缺乏謹慎,而沒有預見到危害結果的發生,就可以認定行為人具有疏忽大意的過失。因此,在司法認定上,判斷行為人違反了結果預見義務應遵循以下邏輯:危害結果發生→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行為人負有預見義務→行為人有預見結果發生的能力→行為人沒有預見。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成立相應的過失犯罪,必須對具體結果有預見可能性),而沒有預見。

如何理解「應當預見」?——行為人是否違反了基本的生活規則、業務規則、行業規則等。

2012年卷二53.甲、乙激烈爭吵,甲欲以硫酸潑乙,但情急之下未能擰開杯蓋,後甲因追乙離開教室。丙到教室,誤將甲的水杯當作自己的杯子,擰開杯蓋時硫酸淋灑一身,灼成重傷。——本案中,對於丙的重傷,甲主觀上存在過失,因為甲不謹慎處置危險物質的行為和丙的拿取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2、過於自信的過失(又稱有認識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1)   如何理解「輕信能夠避免」?——很相信自己的判斷

主要有三種情形:(1)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一般需要有客觀職業或者經驗作);(2)不當地估計了現實存在的客觀條件對避免危害結果的作用;(3)誤以為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較小,因而可以避免結果發生。總之,就是「過於自信」。

行為人在預見到結果可能發生的同時,行為人不相信危害結果發生,原因在於:憑藉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相信自己能夠避免結果的發生,但所憑藉的主客觀條件並非真實可靠。

[案例]:甲、乙、丙三人周末相約到野外山林野炊。三人打了一隻野兔,進行燒烤。正在這時,天空突然陰雲密布,雷電交加,眼看就要下大雨了。甲提議趕快下山避雨;乙說先把火滅掉,不然會起火;丙說馬上要下雨了,不滅也沒有關係,還是躲雨要緊。經丙這樣一說,三人扔下燃燒的火堆,慌忙向山下奔跑。結果剛到山下,雲就散開了,不僅沒有下雨,反倒起了一陣大風,將整個火堆吹得四散開來,結果引起了森林大火,造成嚴重損失。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於自信的過失。[黎宏:《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00頁。]

 

注意:如何認定罪過形式,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 行為人有沒有認識到危害結果可能發生

 

 

故意

 



他想不想讓危害結果發生

想:直接故意

無所謂:間接故意

過於自信的過失

不想:過於自信的過失

 

疏忽大意的過失

 

他該不該認識到

該——疏忽大意的過失

意外事件

不應該——意外事件

答題技巧: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投了贊成票的是直接故意;棄權票的是間接故意;反對票的是過失。

2013年卷二53.關於犯罪故意、過失與認識錯誤的認定,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BCD)

A.甲、乙是馬戲團演員,甲表演飛刀精準,從未出錯。某日甲表演時,乙突然移動身體位置,飛刀擲進乙胸部致其死亡。甲的行為屬於意外事件②

B.甲、乙在路邊爭執,甲推乙一掌,致其被路過車輛軋死。③甲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致死)罪

C.甲見樓下沒人,將家中一塊木板扔下,不料砸死躲在樓下玩耍的小孩乙。甲的行為屬於意外事件

D.甲本欲用斧子砍死乙,事實上卻拿了鐵錘砸死乙。甲的錯誤屬於方法錯誤,④根據法定符合說,應認定為故意殺人既遂

2012年卷二52.下列哪些案件不構成過失犯罪?(ABCD)

A.老師因學生不守課堂紀律,將其趕出教室,學生跳樓自殺

B.汽車修理工惡作劇,將高壓氣泵塞入同事肛門充氣,致其腸道、內臟嚴重破損

C.路人見義勇為追趕小偷,小偷跳河遊往對岸,路人見狀離去,小偷突然抽筋溺斃⑤

D.鄰居看見6樓兒童馬上要從陽臺摔下,遂伸手去接,因未能接牢,兒童摔成重傷

以上內容綜合整理:周文濤主編《刑事辦案法律適用全解》、徐光華《刑法講義》、魏穎《違反注意義務的判斷標準》


相關案例:

1.[第 127 號]王長友過失致人死亡案——假想防衛如何認定及處理?


2.[第 201 號]穆志祥被控過失致人死亡案——致人死亡無罪過,違法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係的不構成犯罪?


3.[第 243 號]李滿英過失致人死亡案——駕駛交通工具在非公共運輸範圍內撞人死亡的應如何定性?


4.[第 262 號]王芝蘭過失致人死亡案——在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情況下,在鄉村衛生室外工作的鄉村醫生行醫致人死亡的行為應如何定性?


5.[第 345 號]王剛強、王鵬飛過失致人死亡案——交通運輸管理站工作人員在稽查路費過程中追趕逃費車輛致人身亡的應如何定罪


6.[第 346 號]朱家平過失致人死亡案——如何區分疏忽大意的過失與意外事件


7.[第 370 號]李寧、王昌兵過失致人死亡案——如何區分間接故意殺人與過失致人死亡之間的界限

2019-03-21

8.[第 440 號]韓宜過失致人死亡案——無充分證據證實傷害行為與傷害後果有因果關係的,不能認定成立故意傷害罪


9.[第 450 號]蔣勇、李剛過失致人死亡案——如何區分共同間接故意殺人與過失致人死亡


10.[第 635 號]楊春過失致人死亡案——如何區分過失致人死亡罪與故意傷害罪(致死)


11.[第 794 號]張興等綁架案——綁架犯罪案件中,非因被告人的故意、過失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的,能否認定為「致使被綁架人死亡」


12.[第 812 號]季忠兵過失致人死亡案——特殊環境下被告人致人死亡,如何評價被告人的主觀罪過


13.[第 996 號]肖某過失致人死亡案——對家長體罰子女致子女死亡的行為如何定罪處罰


14.[第 1041 號]許小渠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食品銷售人員對亞硝酸鹽未盡妥善保管義務導致亞硝酸鹽混入食品中出售,致人傷亡的行為如何定性


15.[第 1079 號]都某過失致人死亡案——實施一般毆打導致特異體質被害人死亡的行為如何定性


16.[第 1080 號]張潤博過失致人死亡案——輕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如何定性


17.【200706079】在鄉村道路上駕駛車輛致人死亡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18.【201010064】爭搶買單致人重傷的刑事責任


19.【201016013】危險物品肇事中共同過失犯罪的認定——「央視大火」案法律評析


20.【201222056】因搶劫致被害人被過往車輛撞死應認定為搶劫致人死亡


21.【201735030】違反注意義務的判斷標準


22.【201911041】駕駛貨車在施工場地過失肇事的定罪量刑


轉載時請註明轉自:刑法學堂微信公眾號
↙↙↙點擊閱讀原文,更多精彩關鍵詞搜索。

相關焦點

  • 【刑法學堂】過失致人重傷罪(刑法第235條)
    一、刑法條文第二百三十五條 【過失致人重傷罪】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
  • 我國刑法應當承認共同過失犯罪
    如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0日《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規定:「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或者機動車輛承包人指使、強令他人違章駕駛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釋第二條規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筆者認為該司法解釋實際上承認了共同過失犯罪。有論者認為這一情形只能是屬於刑法總論中的教唆行為,而教唆僅限於故意犯。
  • 慈谿刑事辯護律師 : 什麼是刑法中的過失犯罪?
    慈谿刑事辯護律師陳亮: 與故意犯罪相對的就是過失犯罪.本文主要介紹刑法對過失犯罪的一些規定;過失犯罪是否要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的罪與非罪的界限等,供大家參考.慈谿刑事辯護律師: 什麼是刑法中的過失犯罪?一.
  • 刑法核心考點五【過失】
    刑事法定年齡,是指刑法所規定的,行為人實施刑法禁止的犯罪行為所必須達到的年齡。(一)不滿十四周歲的人,不承擔刑事責任:絕對無刑事責任時期或完全無刑事責任時期。1.刑法第17條第2款所規定的8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的罪名。因此,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所實施的某種行為包括了上述8種犯罪行為時,應當根據觸犯的具體罪名追究刑事責任。2.「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
  • 淺析刑法中的共同過失犯罪
    2013-11-29 14:57:35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翁蓉秋 王洪用   過失犯罪理論目前在我國刑法實務界和理論界爭議頗多
  • 如何運用好刑法三百條
    刑法第三百條(新修)具體規定了組織和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或者利用迷信破壞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從「組織和利用」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此犯罪是符合故意犯罪構成。《刑法》第十四條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刑法中疏忽大意的「過失」的認定
    我國刑法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根據這一規定,所謂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一種心理態度。
  • 淺議刑法中的犯罪動機
    德國刑法典第213條規定:「非行為人的責任,而是因為被害人對其個人或家屬進行虐待或重大侮辱,致行為人當場義憤殺人,或具有其他減輕情節的,屬故意殺人的減輕情節」。[8]西班牙刑法典第143條第4項規定:「由於被害人因足以致其死亡或者持續、嚴重、不能忍受的嚴重疾病而提出認真、明確的請求,而殺害或者通過必要、直接的行為參與殺害被害人的,減輕一至兩級判處刑罰」。
  • 論《刑法修正案》(四)新增犯罪罪名的確定
    顯然,這兩種行為是針對司法工作人員這一特殊主體和執行判決、裁定這一特殊的職務行為,對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規定的玩忽職守行為和濫用職權行為的細化,即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第三款與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之間實際上形成了法條競合關係,前者為特別法,後者為普通法。
  • 淺析過失共同犯罪
    本文主要從完善過失共同犯罪立法的必要性、過失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等角度談了自己對過失共同犯罪的理解;並提出自己淺陋的建議。  關鍵詞:過失共同犯罪 共同注意義務 共同犯罪  一、完善過失共同犯罪立法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刑法第25條明確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 刑法:犯罪構成和非構成情況,你知道嗎?
    在後一種情況下,還可以根據刑法的規定分清主要客體和次要客體。   5、犯罪客觀要件的內容首先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危害行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有刑法規定的危害行為。犯罪客觀要件,是刑法規定的,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的侵犯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徵。
  • 《刑法》洗錢犯罪法條競合問題研究
    我國將《刑法》第312條改造為洗錢犯罪一般法條,為構建完整的洗錢犯罪法律體系和競合關係進行了努力與嘗試,但尚未完成,要想完成也存在理論上的困難,如由於混同洗錢犯罪與贓物犯罪,顯然難以通過改造第312條完善犯罪客體、自洗錢等方面規定;同時,實踐中司法機關適用贓物罪的傳統根深蒂固,第191條的適用比較困難,原有修法路徑難以達到修法目的。
  • 涉人工智慧犯罪的類型及刑法應對策略
    針對三種犯罪類型,我們應當分別採取不同的刑法應對策略:完善相關司法解釋,將財產犯罪中的「當場性」解釋為行為人的行為及其延伸與被害人在同一時空;調整相關犯罪的構成要件,在交通肇事罪等過失犯罪的構成要件中增加智慧機器人的設計者或生產者這一主體;完善刑法規定,增設濫用人工智慧產品罪和人工智慧產品事故罪等新罪名。
  • 刑法第263條:搶劫罪
    這種當場對被害人身體實施強制的犯罪手段,是搶劫罪的本質特徵,也是它區別於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和敲詐勒索罪的最顯著特點。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依刑法第17條規定,年滿14周歲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該罪的主體。
  • 淺議我國刑法中的「致人死亡」
    具體而言,分別是:第115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失火罪、過失爆炸罪、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21條劫持航空器罪;第133條交通肇事罪;第141條生產、銷售假藥罪;第144條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233條過失致人死亡罪;第234條故意傷害罪;第236條強姦罪;第238條非法拘禁罪;第239條綁架罪;第240條拐賣婦女、
  • 過失犯罪的定罪與量刑,過失犯罪什麼時候及情形下負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五條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是過失犯罪。2.行為必須發生了危害結果,從刑法分則的規定看,這些結果一般都是較為嚴重的結果。《刑法》第330條和第332條除外(由於過失犯罪是結果犯,只有特定結果發生了,才成立犯罪)。
  • 2019版刑法最新罪名大全
    條11為境外竊取、剌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刑法第111條12資敵罪刑法第112條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52)13放火罪刑法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14決水罪同上15爆炸罪同上16投放危險物質罪同上17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同上18失火罪刑法第115條第2款19過失決水罪同上20過失爆炸罪同上21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同上22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同上23破壞交通工具罪刑法第116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 【輔導資料】2015司考刑法必背法條
    2、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條、第一百五十九條(虛報註冊資本罪、虛假出資罪、抽逃出資罪)的規定,只適用於依法實行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的公司。3、以欺詐、偽造證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騙取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金或者其他社會保障待遇的,屬於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詐騙公私財物的行為,成立詐騙罪。
  • 故意與過失——刑法中的主觀責任要件
    「希望」、「追求」是指對結果的態度,是積極主動的,十分想讓發生的,也是犯罪的目的。2.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危害結果,但「放任」結果的發生。如果結果是「必然」會發生的,那就是直接故意,如果對可能的結果是「積極促成」,而非消極等待,那就是直接故意。間接故意只有造成了實害結果,才能處罰。間接故意如果造成了實害結果,就構成犯罪並受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