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認識過失中「應當預見」的判斷

2021-01-08 中國法院網

2003-05-26 13:54:58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趙秉志 肖中華

  趙秉志(以下簡稱趙):在疏忽大意的過失這種無認識的過失中,罪過的認識因素表現為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某種結果的發生,是能否認定行為人成立特定過失犯罪(以某種結果為要件的過失犯罪)的前提,也是區別過失犯罪與意外事件的標準。

  肖中華(以下簡稱肖):關於「應當預見」的判斷標準,國內外刑法理論上向有主觀說、客觀說與折中說(主客觀相統一說)的紛爭,司法實踐在處理個案時對於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危害結果發生也經常產生分歧意見。我認為,在判斷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時,首先應當明確「應當預見」的內容是什麼,否則,評判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或者目標;其次,必須根據行為人個人的實際情況來考查行為人在行為當時有沒有預見能力或者說預見的可能性。

  趙:從刑法第十五條的規定看,疏忽大意過失中行為人應當預見的內容就是「危害社會的結果」。在前面有關犯罪故意「明知」內容的討論中,我們也談到「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含義問題。作為犯罪故意認識因素的「危害社會的結果」,不完全是刑法分則規定的作為構成要件的結果,而是作為行為人主觀上認識對象的、經立法者評價的、行為必然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社會後果。在犯罪過失中,「危害社會的結果」當然也是立法者評價的危害社會的後果,行為人是否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不影響刑法的評價。但是,我認為,由於過失犯罪均以發生特定的危害結果為構成要件,所以,在疏忽大意的過失中,行為人應當預見的「危害社會的結果」,只能從刑法規定的範圍內尋找依據。也就是說,應當預見的內容是刑法預先規定的、作為某一過失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事實上,由過失犯罪的特徵決定,在構成要件之外理解「危害社會的結果」沒有任何意義。

  肖:所以,認定行為人是否構成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應當就刑法規定的、作為構成要件的特定結果而言考查是否「應當預見」,因為不同的過失犯罪,要求行為人應當預見的內容——「危害社會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明確這一點,對於區分此罪與彼罪尤其是相近犯罪,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行為人僅僅應當預見到被害人重傷,而由於其他因素的介入卻意外地導致了死亡結果發生,則不能站在結果責任的立場對行為人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定罪處罰,而只能以過失致人重傷罪論處。

  趙:如果行為人應當預見的內容並不屬於某個過失犯罪的構成要件結果,他就不能因為疏忽大意而構成該罪。所以說,判斷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其內容總是具體的、特定的。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忽視預見內容的具體性、特定性,往往出現不恰當的定性結論。比如有這樣一起案件:被告人甲為索取債務,駕駛汽車將債務人乙捆綁在自己車內,挾持前往外地,途中,甲對乙多次進行毆打遭到反抗,甲遂強迫乙吞服安眠藥物,並用毛巾堵乙的嘴巴,爾後,甲發現乙雙目緊閉、沒有動彈,便認為乙已死亡,甲未想到乙「突然死亡」的後果、感到事態嚴重,遂繼續開車至前方路段停下,將乙棄置在路旁的一涵洞內,後乙實際上因在涵洞內呼吸道阻塞而死亡,經法醫鑑定乙所受傷為輕微傷。在此案的處理中,有意見認為甲構成非法拘禁罪一罪;有意見認為,甲構成非法拘禁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罪兩罪,其中將乙棄置於涵洞致乙死亡的行為符合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構成特徵。我認為,對甲另定過失致人死亡罪是違背責任主義原則的,因為在此案中作為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死亡」結果,並不屬於甲應當預見的內容。當然,甲在預見能力方面也是欠缺的。

  肖:我覺得,這起案件能否定性為非法拘禁致人死亡也是值得研究的。從刑法的規定來看,致人死亡的非法拘禁罪的成立,應當以非法拘禁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以及行為人對死亡結果存在過失心態為條件。而既然引起乙死亡的原因是溺水窒息,甲在當時對乙的死亡又沒有預見能力,認定為非法拘禁罪的結果加重犯自然在理論上難以成立。

  趙:在理論上,在結果加重犯中行為人對於加重結果至少應具有過失似乎已是共識,但司法實踐中有時並不理會這一點。只要危害行為客觀上引起了加重結果,一般都會認定為結果加重犯。

  肖:行為人應當預見的內容具有具體性這一點,對於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等自然犯來說,理解起來問題不大。但是,在危害公共衛生、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的過失犯罪中,強調行為人應當預見內容的具體性,是否會引起定罪的困難?比如,對於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重大環境汙染事故罪等公害犯罪,應否將具體的法定結果作為行為人應當預見的內容?如果對此予以肯定,會不會給司法機關帶來舉證的困難,或者說,會不會出現行為人以無法預見具體結果為藉口推脫罪責的問題?

  趙:在國外刑法理論中,對於公害犯罪過失的認定存在一種「新新過失論」,主張行為人對事故的發生無須具有具體的預見可能性,只要對其行為具有一般的「不安感」就可認定其存在過失。比如,根據這種理論,只要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亂堆亂放危險廢物會汙染環境,而實際結果是造成了重大環境汙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就可認定為重大環境汙染事故罪。我認為,這種理論存在突破犯罪構成的危險,接近結果責任的立場,所以不應借鑑。當然,我們講應當預見內容的具體性,是就刑法對構成結果的規定而言的,應當預見的結果只要符合構成結果即可,其具體性並不是絕對的。比如,在重大環境汙染事故罪中,行為人只要應當預見重大環境汙染事故這種結果就可以,至於其行為造成多大數額的損失、多少人傷亡,在所不問。

  肖:在明確應當預見內容的基礎上,行為人有無預見能力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的核心。我國目前刑法理論上的通說是綜合主觀說、客觀說的折中說或者主客觀相統一說。我認為,如何確立有無預見能力的判斷標準,涉及刑法理念問題。刑事責任的主觀歸責基礎應當立足於行為人個人,所以,從行為人主義的立場出發,主觀說應當是合理可取的。客觀說泛化了刑事責任的根據,容易產生兩種不合理的結果:一是當一般情況下、一般人能夠預見而行為人當時當地無法預見時,仍要人為地將過失的責任強加於行為人,把行為人推定為具備了他實際上並不具備的預見能力的人;二是當一般情況下、一般人不能預見而行為人事實上有預見能力時卻以客觀的標準否定了過失犯罪的責任基礎。在司法實踐中,許多意外事件被錯誤地認定為過失犯罪,往往是由於司法人員採取了客觀說的立場。尤其是對於結果嚴重的案件,有的司法人員往往有一種不妥的觀念:結果如此嚴重,行為人還不應當預見嗎?

  趙:主觀說充分考慮社會個體知能水平的差異,關注具體的人是否具有可歸責性,固然是合理的,但它難以滿足法律對人們普遍認識能力、認識水平的一般。主客觀相統一說正是綜合主觀說與客觀說的合理內容,才成為通說。

  肖:不過,我認為,主觀說與客觀說本身是很難「統一」的。實際上,從我國通說的具體論述來看,雖然都主張判斷有無預見能力必須考慮相應的客觀標準,但主要強調的還是行為人行為當時的自身條件、個人因素,這實質上回到了主觀說的原點,因為作為判斷有無預見能力標準的主觀說,核心就是將行為人個人因素作為主觀歸責的基礎因素,並不排斥將社會正常人能力作為考查行為人能否預見判斷的參考因素。

相關焦點

  • 【資源】過失犯中預見可能性理論的反思與重構
    [5]前者是從對危害結果的預見義務的角度而言,而後者是從對危害結果的避免義務的角度來說,二者的定義角度並不統一。對過失的實體作這樣二元分化式的處理,面臨著體系性上的重大疑問。為給兩類過失找到共同的實體內容,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傾向於認為不存在所謂有認識的過失,過於自信的過失中所謂的「已經預見」並非真正的有認識,由於行為人否定了結果發生的判斷,從整體上說仍是沒有認識結果的發生。
  • 關於犯罪過失中預見能力判定的一個案例
    今天,筆者向大家分享這樣一個案例,通過該案例我們可以較好地學習鑑別意外事件與過失犯罪這兩種不同的性質,並了解如何判定犯罪過失中的預見能力。居住在農村的朱某為了拿拆遷款,從廢舊建材市場上購得舊磚頭、舊鋼筋、舊樓板交給無建築資質的於某,並要求於某幫助其蓋一棟兩層小樓。
  • 論過失犯罪注意能力的判斷標準
    目前中外刑法理論界通常認為,犯罪過失的本質在於具有注意能力的人對注意義務的違反。我國刑法中沒有明確規定注意義務與注意能力,刑法第十五條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 刑法中疏忽大意的「過失」的認定
    我國刑法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根據這一規定,所謂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一種心理態度。
  • 不可抗力及不能預見的原因;犯罪故意及犯罪過失的區別
    包括犯罪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目的、犯罪動機等心理因素。2. 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稱為罪過形式,但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認為是犯罪。3. 「不能預見的原因」指行為人沒有預見,而且根據當時客觀情況和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能力,也不可能預見的原因。例如:你拍了一下別人,但那人正好自己有嚴重的疾病,病發死了。
  • 鄭軒:淺談過於自信的過失中的結果迴避義務
    在我國刑法理論中,雖沒有上述兩部分的劃分,但實質上對注意能力與注意義務的研究包含著這兩項內容。[6]p184-185在注意義務內容的劃分上,日本刑法學界將其分為「結果預見義務」和「結果迴避義務」兩方面,並認為注意義務是指應當認識並且能夠預見犯罪事實(構成要件的結果),並採取適當措施防止結果發生的義務。
  • 專題| 陳興良:過失犯的規範構造
    而過失卻是心理要素的缺失,表現為心理事實上的「無」。因此,對於刑法中的故意可以採用心理學的分析方法。李斯特就是在與故意的對應中界定刑法中的過失,認為過失與故意之區別在於心理認識的不同。因此,李斯特從與故意相反的意義上界定過失,認為過失是心理認識方面所特有的預見缺乏(Voraussichtsmangel)。
  • 【刑法學堂】犯罪過失(刑法第15條)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本法第15條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因此,所謂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的一種心理態度。
  • 專題| 張明楷:過失犯的構造
    例如,新過失論的倡導者威爾採爾指出:「過失犯的不法內容,本質是存在於行為無價值,與此相對,所發生的結果無價值(對法益的侵害或威脅),只不過是在從不注意的行為中挑選出具有刑法上的重要性的行為這一點上具有限制、限定的意義而已。」按照這個邏輯,過失犯也應當處罰未遂犯,但各國刑法並非如此。
  • 張明楷新作:論過失犯的構造
    特別在間接故意與有認識的過失的界限領域是如此,而就故意與過失的其他所有形態而言也可謂如此。例如,行為人是有意圖地作偽證還是僅由於有認識的過失而作了虛假陳述,就有不清楚的場合。再如,一個人用手持的小刀將一位要跟他握手打招呼的人劃傷時,既可能是有意圖的傷害,也可能是間接故意的傷害,既可能是有認識的過失傷害,也可能是無認識的過失的傷害」。
  • 故意與過失——刑法中的主觀責任要件
    其中,「明知」是指對該犯罪的客觀要件都認識到。對於「記述的構成要件」,只需要認識到「屬」,不必認識到「種」,比如「毒品」,只需要認識到該物是屬於毒品,但是不需要認識到是哪一種毒品,是海洛因還是嗎啡。對於「規範的構成要件」,只需要認識到客觀事實,不需要進行價值評價,不需要認識到法律概念,比如「淫穢物品」,只需要認識到光碟中內容是裸體男女床上運動,不需要認識到這種內容屬於「淫穢」。
  • 應當確立危險狀態過失犯罪
    ,通過分析刑法分則的具體立法例,反駁成立過失危險犯之反對理由,陳述主張成立過失危險犯之原因,淺顯的論述了在我國刑事立法中確立危險狀態過失犯罪的重要性與必要行。  【關鍵詞】 過失犯 危險犯 過失危險犯 實害犯 結果犯  過失犯,乃相對故意犯而言,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然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犯罪。
  • 過失犯罪的定罪與量刑,過失犯罪什麼時候及情形下負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五條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是過失犯罪。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這種危害結果發生,如某甲挖坑蓄水,結果致一兒童溺水身亡,某甲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如果某甲在挖坑蓄水時同時設置了保護設施,即可避免事故的發生,但某甲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對兒童溺水身亡負有過失責任。(2)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
  • 重點 | 陳興良:階層理論在過失犯認定中的司法適用
    至於日本,情況不同於德國,對於過失在犯罪論體系中的地位存在舊過失論和新過失論之爭。其中,新過失論認為過失首先應當在構成要件階層討論,其次才作為主觀要素在有責性階層討論。而舊過失論的學者在有責性階層中討論過失,但修正的舊過失論則肯定應當在構成要件階層討論過失。例如,山口厚雖然在其刑法總論教科書中將過失確立為責任要素,但在過失犯的構造中,不僅討論過失,而且討論過失犯的構成要件該當性。
  • 單位過失犯罪:以罪過形態為視角的研究
    ,這是單位過失犯罪存在的理論和現實基礎,因此,應當充分地認識和研究這一類型的單位犯罪。預見義務,是指單位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結果的義務;避害義務,是指單位預見到了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後,應當採取積極的措施防止危害結果發生的義務。單位過失犯罪正是單位違反預見義務或避害義務的行為,單位犯罪過失則是單位對於預見義務和避害義務的主觀認識態度。
  • 文獻綜述:過失犯的注意義務
    [46]勞東燕教授則認為傳統上犯罪過失的諸多要素,原本是想妥善解決結果歸屬性、行為違法性問題,其側重點在於為客觀違法性的判斷提供依據,而不是為了確定個人責任,屬於客觀歸責論的範疇。從不法與罪責的角度來看,成立過失犯的決定因素在於,行為人在能夠預見且應當預見的情況下,卻沒有避免構成要件的實現,而並非其單純地有無履行預見義務。
  • 慈谿刑事辯護律師 : 什麼是刑法中的過失犯罪?
    慈谿刑事辯護律師陳亮: 與故意犯罪相對的就是過失犯罪.本文主要介紹刑法對過失犯罪的一些規定;過失犯罪是否要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的罪與非罪的界限等,供大家參考.慈谿刑事辯護律師: 什麼是刑法中的過失犯罪?一.
  • 淺析英美法上的過失侵權
    (一)違反注意義務的情形    1、違反「合理人」標準  在判斷行為人是否有注意義務時,行為人對可能對相對人造成損害的行為應當是可以預見到的。至於可預見性的標準,是以「合理人」的標準來定義的,即採用客觀性的判斷標準。它從一般人的角度出發來判斷是否能夠合理預見到風險。
  • 過失犯的成立要件
    就過失犯罪而言,有關其成立要件的理解,曾經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該分歧是圍繞著「過失犯罪的構造」而展開的,其中基本的對立軸位於舊過失論與新過失論之間。舊過失論認為,行為人對該當於構成要件的事實的認識或者預見可能性是過失犯罪中的固有問題,而新過失論則是通過批判舊過失論而展開的,其以結果迴避義務這一客觀要件作為判斷是否成立過失犯罪的依據,主張限定處罰過失犯罪的必要性。
  • 從此案看行為人主觀過失的認定
    顧某用敞開的容器打一盆開水,行走在1米多寬的通道中,其行為的高度危險性就要求其應當也能夠預見到一旦與人相撞,會發生燙傷他人或自己的損害後果。其次,顧某不存在不能預見、不能避免損害後果發生的情況。正是由於顧某用敞開的容器打開水,違背了其應當遵守的預見義務,行走在僅1米多寬的通道中,才造成了被害人李某騎車拐進兩人相撞時其無法避免開水潑灑到李某身上的後果,顧某的行為與李某重傷的後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其行為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