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新手寶爸寶媽都有遇到過寶寶吐奶的情況,被孩子吐出的大量奶液嚇得驚慌失措,這個人都呆滯著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其實只要搞清楚孩子吐奶的原因,學會給孩子拍奶嗝,這一切都不是什麼大事,各位也很快就能從新手爸媽轉變為淡定處理寶寶一切突發事件的老手了。
1.生理原因
寶寶的胃不像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胃容量很小,存放的量也較小。另外,由於寶寶食管肌肉的張力比較低,賁門比較鬆弛,關閉不緊,所以很容易被食物破門而出,導致吐奶。
2.病理原因
感冒、細菌感染、便秘、幽門狹窄、食管閉鎖、腸閉鎖、腸旋轉不良、先天性巨結腸等,都會造成寶寶異常吐奶。
3.其他原因
餵奶姿勢不當、餵奶過快、奶量過多或兩餐間隔時間太短;餵奶時翻動小兒過多、過早添加輔食、奶瓶奶嘴洞口過小兒來不及吞咽大等;配方奶太燙或太冷,經常更換奶粉品牌等都有可能引起吐奶。
輕微的吐奶,寶寶通常自己會調適呼吸及吞咽工作。家長只要密切觀察寶寶的呼吸狀況及膚色,確定沒有將奶水吸入氣管的危險就可以了。吐奶後奶水如果吸入氣管,可導致嗆奶,量大時,將造成氣管堵塞,呼吸不暢,甚至會危及生命。
1.將寶寶平躺,臉側向一邊,以免吐出物流入咽喉及氣管。
2.把手帕纏在手指伸入口腔內甚至咽喉處,將寶寶吐出的奶水快速清理出來,保持其呼吸道順暢,然後用小棉花棒清理乾淨鼻孔。
3.寶寶憋氣不呼吸或臉色變紫時,表示吐出物可能已經進入氣管了,應立即將其俯臥在大人腿上或硬床上,用力拍打背部4~5次,使其咳出。
4.觀察寶寶的哭聲和面色,如果聲音變調、微弱、吸氣困難且面色發紫,要立即送醫院。
寶寶吐奶時,媽媽們一定要分辨是生理原因、病理原因還是自己餵養不當的原因。生理性吐奶是很正常的,等寶寶再長大一點後,胃垂向下、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內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漸漸增強,就不會再吐奶了。普通餵養原因導致的吐奶通過適當的方法可避免,而病理性吐奶則需要將寶寶送醫院治療。
寶寶出生後頭幾個月,神經系統發育尚不成熟,包括那些控制橫隔肌的神經。當寶寶吃奶過快或者吸入冷空氣後,控制橫隔肌的神經會受刺激,導致橫隔膜突然收縮,迅速吸氣,然後寶寶就開始有節律地打嗝。
如果沒有影響進食和睡眠,打嗝就不會對寶寶的健康有不良影響,媽媽不需要太緊張。隨著寶寶逐漸長大,打嗝的現象會逐漸減少。
一、調整餵奶姿勢
1.母乳餵養的媽媽應提前學習各種哺乳姿勢,在餵奶前調整好姿勢,再讓寶寶開始吮吸奶水。
2.奶粉餵養的則應讓寶寶保持頭高身體低的姿勢,讓寶寶身體有一定的傾斜程度。
二、關於餵奶
1.衝奶粉時不要用力上下搖晃奶瓶,這樣會增加奶瓶內的空氣,應握住奶瓶側身左右搖晃。
2.餵寶寶喝奶時,奶瓶上的奶嘴孔不能太小或太大,太小會讓寶寶著急,從而吞進空氣;太大會造成寶寶吞咽不及吐奶。
3.如果是母乳餵養的話,要讓寶寶的口腔包住媽媽的ru頭和ru暈,並確定是否放在了寶寶的舌頭上,儘量不讓空氣進去寶寶肚中。
4.控制喝奶量,給寶寶餵奶時儘量不要讓寶寶吃的太飽。
5.不要在寶寶過度飢餓或哭得很厲害的情況下餵奶,平時餵奶的時候要在安靜的環境中,讓寶寶專注地喝奶。
6.採用少量多餐的餵養法,餵奶餵到一半的時候可以讓寶寶休息一下,幫寶寶拍嗝排氣,然後再喝剩下的奶。
三、拍奶嗝
艾兒寶貝給各位家長介紹以下三種拍奶嗝的姿勢,趕緊學起來吧!
1.把寶寶直立抱在肩膀上,用手部及大胳膊的力量輕輕扣住寶寶,再用手掌輕拍寶寶的上背。
2.媽媽坐著,讓寶寶朝向自己坐在大腿上,一隻手撐在寶寶的頭與下顎之間,另一隻手輕拍寶寶的上背部。
3.媽媽坐好,雙腿合攏,將寶寶橫放,讓其側趴在腿上,寶寶頭部略朝下。媽媽以一隻手扶住寶寶下半身,另一隻手輕拍寶寶上背部。
四、餵溫水
如果拍嗝後寶寶還不停地打嗝,媽媽就可以給寶寶餵一些溫水,小口啜飲溫水可以有效止嗝。
五、按摩腹部
寶寶喝奶後,家長可以用熱毛巾熱敷寶寶腹部,順時針輕輕按摩,促進腸胃蠕動,緩解寶寶吐奶。
六、墊高床墊
如果寶寶睡覺時容易吐奶,可墊高床墊,讓寶寶抬高一些,讓寶寶頭側著睡,儘可能避免寶寶吐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