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新生兒吐奶都非常常見。這不,最近筆者在奶粉智庫小紅書上陸續收到了很多寶媽關於「吐奶」的諮詢,這些寶寶的年齡從新生兒到一歲都有。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寶寶容易吐奶的原因有哪些吧~
寶寶總吐奶有哪些原因?
首先,由於吐奶有很多原因,不同原因的吐奶有不同的預防方式,所以下面我們先來看看有哪些原因可能造成寶寶吐奶~
01
生理性吐奶
生理性吐奶也被稱為「溢奶」。發生生理性吐奶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新生兒胃成水平位,上接食道下接腸道,嘔吐就是由於食道、胃及腸發生了與正常蠕動方向相反的逆蠕動,再加上腹肌強烈的痙攣性收縮,致使胃內的食物及胃液從口鼻端噴出即吐奶現象。[1]
生理性吐奶的主要表現:給寶寶餵奶後出現一種強烈的、無壓力的、非噴射性地從口邊流出少量奶汁。吐奶量一般比較少,一般會吐幾口奶,由於進入胃的奶液會與胃酸結合,所以有時候吐出的奶會呈現奶塊狀,並且呈現酸臭味,但是這種生理性吐奶不會讓寶寶出現其他症狀,最重要是不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02
病理性吐奶
區別於生理性吐奶,還有一種對於寶寶而言比較嚴重的吐奶為病理性吐奶,它屬於新生兒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引起寶寶病理性吐奶有很多原因,比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食道閉鎖、先天性幽門肥厚狹窄。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吐奶主要表現:嚴重的吐奶現象,比如吐奶次數頻繁,嘔吐量很大,常常呈現出噴射狀。在嘔吐物中除奶汁外,還會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
除了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外,還有小兒內科疾病也容易導致寶寶吐奶,如新生兒窒息所致的腦水腫和顱內出血、咽下症候群,約佔新生兒嘔吐的1/6、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敗血症和腦膜炎、肺炎等。
小兒內科疾病所致的吐奶主要表現:以上這些小兒內科疾病表現出的吐奶現象沒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吐奶嚴重,可能呈現間歇性吐奶。不同的小兒內科疾病可能會出現出不同的吐奶現象,比如寶寶患有咽下症候群,常表現為出生後即吐,開奶後加重,為非噴射性。吐物多為淡黃色泡沫樣黏液,含母血者則為咖啡色液體,且於生後 1—2天內吐淨即消失。[2]
除了以上兩種病理性吐奶,還有一種對乳蛋白過敏導致的吐奶,這種情況是由於攝入牛奶蛋白或羊奶蛋白等乳蛋白引起胃腸道不適應,往往表現出反覆反流、甚至出現嘔吐,嚴重者還會因此出現生長發育遲緩。
03
餵養不當
除了生理性吐奶和病理性吐奶,還有一種與餵養有關的吐奶。如餵奶量過多、奶瓶嘴打的孔太大、餵奶過急、餵奶時吸入太多空氣、餵奶時寶寶翻動過多、邊哭邊喝奶等情況都會引起寶寶吐奶。
這種由於餵養不當引起的吐奶是由於消化道和其他有關臟器受到某些異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經反射性動作,嘔吐時奶水多是噴射性地從嘴裡、甚至鼻子裡湧出的。一般情況下只要改善了餵養方式就可以緩解吐奶。
不同類型的吐奶有哪些緩解辦法?
我們前面也提到了不同類型的吐奶,爸爸媽媽需要採用不同方法來緩解寶寶的吐奶,下面來看看吧~
01
生理性吐奶
針對生理性吐奶的寶寶,媽媽不用過於擔心,等寶寶到了7、8個月,生理性吐奶的情況就會好轉,所以對於這種類型的吐奶,新手爸媽不要過於著急,慢慢等待寶寶長大。
02
病理性吐奶
針對不同的病理吐奶,需要採取不同的方法。
針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類型的吐奶,一般需要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無效。雖然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是如果寶寶出現不用尋常的吐奶一定要重視,早發現,早治療!
針對小兒內科疾病類型的吐奶,需要治療其他疾病。因為寶寶吐奶是因為其他疾病引起的吐奶,所以等寶寶病好了之後寶寶的吐奶情況就會減輕。
如果寶寶屬於對牛奶蛋白或羊奶蛋白過敏類型的吐奶,那麼需要在飲食中規避大分子的乳蛋白,嘗試將乳蛋白水解成小分子肽或胺基酸的水解奶粉,比如深度水解或胺基酸,爸爸媽媽需要根據寶寶過敏的情況進行選擇。
03
餵養不當
無論寶寶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寶寶都可能因為餵養不當的情況而吐奶,下面我們就看看不同餵養方式有哪些方法減少寶寶吐奶。
關於母乳餵養
對於母乳餵養的寶寶,媽媽可以採用下面方法進行預防吐奶。
①不要在寶寶哭鬧時餵奶。避免寶寶因為吸入太多空氣而吐奶;
②切忌喝奶過急。喝奶過急可能會導致嗆奶。如果寶寶在喝奶時表現得很急促,寶媽可以用手指輕壓乳暈減緩奶流速度。
③不要強行斷奶,強行餵食。如果出現媽媽漲奶,寶寶卻沒有餓的情況,媽媽切忌強行餵食,避免寶寶抵抗而發生吐奶。
④採用正確的餵奶姿勢。媽媽在給寶寶餵奶時,儘量避免躺著喂,尤其是餵夜奶時,因為躺著餵奶容易導致奶液反流。媽媽正確的餵奶方式可參考下圖。將寶寶攬在懷裡,與寶寶胸貼胸、腹貼腹,讓寶寶的頭高於腳,讓寶寶含住大部分乳暈,以避免吞入空氣。
⑤切忌過度餵養。嬰幼兒的胃容量本身就不大,一次能容納的奶並不多,所以母乳餵養的媽媽需要記住:每次的哺乳量不宜過多,間隔時間不宜過短。
⑥拍嗝。寶寶吃完奶之後,媽媽可以將寶寶豎直抱起,輕拍嬰兒後背,讓嬰兒通過打嗝的方式排出吸奶時一併吸入胃裡的空氣,然後再把嬰兒放到床上,一般就不會出現吐奶現象
⑦切忌在寶寶吃奶之後直接將寶寶仰臥,而是應該讓寶寶側臥一會兒,即使非要仰臥,也需要給寶寶保持上身較高的位置。
關於奶粉餵養
對於奶粉餵養的寶寶,媽媽可以採用下面方法進行預防吐奶。
①切忌喝奶過急。用奶瓶吃奶注意不能讓寶寶吃得太急,需要給寶寶選擇合適大小的奶嘴孔,因為過大可能會使寶寶吃太急導致嗆奶,過小則容易導致寶寶吮吸過度而吸入太多空氣。奶嘴孔的大小最好以倒置奶瓶時奶慢慢滴出為宜,而且每瓶奶的餵食時間不超過10~15分鐘。
②餵奶次數要控制。堅持少量多次餵養的原則,每次不要餵太飽,減少寶寶胃部的壓力。
③避免奶液過燙或過冷。如果奶液過燙或過冷,寶寶胃腸道無法適應則容易造成吐奶。如果無法確定奶液溫度,最好使用恆溫壺將衝奶粉的涼白開控制在一定溫度內,以此保證奶液溫度。
④奶粉品牌不宜經常更換。由於不同品牌奶粉的營養素配比不同,所以寶寶對於不同品牌奶粉適應程度也不一樣。
⑤吃飽後注意拍嗝。
總 結
不管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容易吐奶的寶寶消化功能一般都比較差,所以在添加輔食時需要少量多次添加,從稀到稠,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還可以吃一些幫助消化的食物,如益生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吐的奶是豆腐渣狀,屬於奶與胃酸起作用的結果,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如果寶寶嘔吐頻繁,且吐出呈黃綠色、咖啡色液體,或伴有發燒、腹瀉等症狀,屬於病理性吐奶,媽媽需要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如果遇到寶寶吐奶,媽媽不要著急,掌握正確的預防吐奶方法才是關鍵哦~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可以留言哦~育兒是一條艱辛的道路,奶粉智庫將與你一路同行,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或者去奶粉智庫小紅書諮詢,那裡有專業的營養師為您解決育兒+奶粉的疑問哦~
參考文獻;
[1]新生兒吐奶的原因及護理對策[期刊論文] 彭慧萍 - 《醫藥前沿》2014年1期.
[2]新生兒漾奶和吐奶的鑑別診斷 [期刊論文] 陳忠梅 -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年7期.
[3]小寶寶常吐奶媽媽有妙招 [期刊論文] 費鎮安 - 《人人健康》2017年16期.
往期精彩:
奇蹟藍罐、啟賦、合生元等8款HMO奶粉深度評測,哪款值得選?
過敏?早產?乳糖不耐受?這些特殊體質的寶寶如何選奶粉?
10款300+奶粉深度評測,你選擇哪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