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黃樂平 閆慧辰等
我們認為"AI+5G"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通用技術平臺,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5G等信息技術與機器人、醫療、航天等場景相融合,催生AR/VR、無人駕駛、商業航天等新產品和新業態是科技行業未來十年的發展主線。在後疫情時代,我們看好,5G/雲計算等新基建,遠程辦公、遠程醫療、配送機器人等無接觸經濟催生的新需求,以及中國加速半導體進口替代和核心技術研髮帶來的發展機遇。根據我們測算,新基建、新需求、新技術在未來十年將為我國數字經濟新增近4.3萬億元的產業空間。
數字產業化已經成為經濟主旋律,新基建加速產業數位化進程: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推動下,包括軟硬體以及電商、社交等網際網路服務在內的數字產業企業總市值佔中國大陸、香港、美國上市中國企業總市值比例從2010年的9%,上升到2020年的22.4%,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旋律。今年,國家發布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在內的新基建發展規劃。我們認為新基建為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會加速製造、零售、醫療等產業數位化轉型的步伐。我們看好人工智慧、雲計算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5G、區塊鏈在內的「雲管端」投資機會,我們預計新基建有望在未來十年拉動1.9萬億元的新增需求。
疫情助推企業跨越數位化轉型鴻溝,後疫情時代「無接觸技術」成為新社會基礎設施重要組成部分。在疫情中,「物理非接觸」的需求推動遠程辦公、遠程醫療、無接觸配送機器人等無接觸相關需求實現爆發性增長。同時我們看到,這些數位化技術的大規模部署,幫助企業跨過了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培訓等數位化轉型的鴻溝。數位化辦公在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企業間/部門間溝通效率,遠程醫療在實現醫療資源有效配置,服務機器人在解決勞動力不足等方面的優勢逐漸被企業和社會所認知。我們相信,這些無接觸技術在後疫情時代會繼續進步發展,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和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工具。
全球化趨勢面臨挑戰,進口替代和硬科技創新迎來大發展機遇。中國科技產業鏈在抗疫中發揮了韌性,為全球復甦做出巨大貢獻,但同時也暴露出半導體和軟體等短板。後疫情時代,半導體和軟體的進口替代是中國科技行業未來幾年重要的增長機會。2019年7月科創板開始以來,已經有15家半導體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實現融資總額743億人民幣。科創板成為資本助力科技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認為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不足是過去制約中國誕生像蘋果/SpaceX/特斯拉這樣現象級公司的瓶頸之一。未來,在自動駕駛、AR/VR、商業航天、醫療科技有望迎來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我們認為在認知智能、納米光學、Micro LED、火箭可回收、腦機接口、量子計算等領域中國硬科技創新將迎來大發展機遇。
風險
人工智慧商用進程不及預期;AI+5G在各行業落地不及預期;個人信息隱私保護問題;網際網路數據壟斷對數據流通造成不利影響;核心技術迭代較快。
投資摘要
後疫情時代科技如何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這篇報告是中金自2017年的《人工智慧時代:10年之後我們還能幹什麼?》,2018年的《步入人工智慧時代:四大AI技術如何改變十大應用場景》,2019年的《AI+5G推動社會變革,關注十大投資機會》以來,第四次發布系統梳理人工智慧及中國科技行業發展趨勢的報告。
過去三十年,科技行業的通用技術平臺經歷(1)從主機到個人電腦,(2)從個人電腦到手機,(3)從手機到AI雲計算的三次重大迭代。這幾次變革中,通信技術從最初的專網,升級為有線網際網路、4G和5G;計算架構從最初的集中式,到PC和手機的分布計算,由AI雲計算時代又回歸到集中式計算。展望未來,基於分布式架構的區塊鏈+物聯網是否成為雲計算之後的通用技術平臺受到廣泛關注。
每次技術的變革都包括一批重要的平臺型企業的崛起。這包括主機時代的IBM,PC網際網路時代的微軟和Intel(Wintel聯盟),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蘋果、ARM、谷歌,和AI雲計算時代的亞馬遜、微軟和英偉達。
圖表: 「人工智慧+雲計算」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通用計算平臺
資料來源:萬得資訊,中金公司研究部
? 主機時代(集中式計算):上世紀90年代以前,伴隨金融體系IT化進程,高可靠性、高完整性、強一致性的集中式計算得以快速發展,以IBM為代表的企業推出的軟硬體一體的大型主機(Mainframe)成為算力的主流,受到金融等大企業的支持。但高昂的價格限制了其普及。
?PC時代(分布式計算):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伴隨半導體成本的大規模下降,以及和個人網際網路(有線網絡為主)的出現,微軟和Intel為代表的個人電腦平臺開始普及。微軟和Intel推行的軟硬體分離的商業模式成為主流。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分布式計算):2007年1月蘋果發布第一代iPhone,開啟智慧型手機與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算力載體進一步從固定的電腦端向便攜移動的手機端轉移。蘋果推行的軟硬體一體模式與谷歌推行的安卓作業系統+ARM晶片的軟硬體分離成為兩大主要模式。
? 人工智慧+雲計算時代(集中式計算):雲計算最早由亞馬遜在2006年推出,為企業提供了一種按需索取、按量計費的計算和存儲服務,幫助企業應對突發的需求變化以及降低IT支出。雲計算平臺能夠匯聚大量數據,並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基礎,隨著技術的發展,其優勢受到重視,AI+Cloud也逐漸成為通用計算平臺。
? 下一個時代或是區塊鏈+物聯網(分布式計算):在人工智慧+雲計算時代,我們認為一方面數據的價值不斷凸顯,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另一方面,數據越來越集中於少數網際網路巨頭/雲計算廠商手中,「數據孤島」問題日益突出,數據的跨國界流通也成為科技企業跨國合作的難題之一。我們認為,大數據立法是規範和促進數據使用的先決條件,而由區塊鏈+物聯網驅動的數據資產交易平臺的建設,有望促進數據流通、提高數據使用效率,充分發揮數據整合後的潛在價值。
圖表: 科技創新迭代路徑及中國核心公司
資料來源:萬得資訊,各公司官網,Digitim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回顧科技硬體核心技術的發展歷史,我們看到從個人電腦(微軟)、智慧型手機(蘋果)到電動汽車(特斯拉)、AR/VR(Facebook)、商業火箭(SpaceX)等,數次變革幾乎都是由美國企業所主導,我們認為其背後原因包括美國企業全球化的商業模式來支持其高研發投入,以及對智慧財產權良好的保護機制。展望未來,我們認為5G、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半導體等信息科學技術,與機器人、醫療、航天技術融合發展,催生AR、無人駕駛、商業航天等新產品和新業態是科技行業未來十年的發展主線。實現這些變革的核心技術包括,火箭可回收,認知智能,量子計算、腦機接口、Micro OLED、光波導等。
中國企業中,我們看好人工智慧、數據中心、雲計算、5G、區塊鏈、商業航天、AR領域的廠商等在AI+5G時代的發展機會。
後疫情時代三大趨勢:數據驅動,無接觸經濟,進口替代
過去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展望後疫情時代,我們看到經濟活動出現以下三大趨勢,將引領科技新機遇。
? 數據取代資源成為經濟的主要驅動力。數字經濟重要性在疫情期間進一步凸顯,後疫情時代有望加速發展。我國經濟的核心驅動力正在從房地產、能源等有形資源,向數據等無形資源轉變;基礎設施建設也從地產、公路運輸等傳統基建轉為更多地聚焦5G、雲計算數據中心、車聯網物聯網等新基建領域。
? 無接觸經濟發展加速企業數位化轉型。疫情期間,各國提倡保持「社交距離」作為防疫的重要手段,遠程辦公、無接觸配送、遠程醫療等物理無接觸式的經濟活動方式快速發展。後疫情時代,雖然「物理非接觸」的需求或將回落,但疫情中形成的用戶習慣和基礎設施幫助許多企業和個人跨過了數位化轉型鴻溝。後疫情時代,我們看好科技繼續賦能醫療、辦公、物流等相關行業,助力生活和工作的數位化轉型。
? 進口替代和硬科技創新迎來大發展機遇。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全球分工協作的供應鏈面臨巨大挑戰。後疫情時代,中國加速半導體、軟體等核心產業環節的進口替代成為重要趨勢。過去30年,PC、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等重大創新都是由美國企業主導,中國企業在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上相對薄弱。未來,我們認為中國在商業航天、AR/VR、腦機接口、國產CPU及量子計算等一系列硬科技上加大投入將成為重要趨勢。
圖表: 後疫情時代三大重要趨勢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趨勢#1:數字產業化已經成為經濟主旋律,新基建加速產業數位化進程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數字經濟由狹義到廣義,包含了三層定義:(1)半導體、科技硬體、通信服務、軟體、網際網路等數字部門;(2)平臺經濟、零工經濟、共享經濟等基於數字產業技術的數字經濟;以及(3)電子商務、工業4.0、精準農業等數字產品及服務使能增值的數位化經濟。
我們認為我國的數字經濟主要包括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和數據價值化三大部分。過去10年,在4G移動網際網路大發展的背景下,包括硬體製造、軟體、信息服務在內的數位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信息技術行業在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重要性不斷彰顯。以美國為例,包含軟硬體設備以及網際網路平臺的美國信息技術公司(相當於下圖核心數字部門和狹義數字經濟)在全部美股的市值佔比在過去10年上升了15ppt至27%,同期能源行業的總市值佔比明顯下降。中國市場表現出更為明顯的「剪刀差」走勢,在全部A股+港股+美國中概股市場中的信息技術類企業的市值佔比,從2010年的9%,增長13.4ppt至2020年7月的22.4%;同期能源企業市值佔比下滑16.9ppt。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傳統產業的數位化以及數據的資產化和流通成為重要發展趨勢。
圖表: 數字經濟的定義
資料來源:聯合國,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 全球市值前十大企業過去25年變遷
資料來源:彭博資訊,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紅色代表信息科技類企業;黃色代表能源類企業;灰色代表金融類企業,棕色代表運營商通信行業
圖表: 美國信息技術和能源企業市值佔比變化
資料來源:聯合國,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 中國信息技術和能源公司市值佔比分化
資料來源:萬得資訊,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口徑包含全部A股、港股和美國中資股
「AI+5G」如何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
人工智慧的發展經歷了2016年AlphaGo打敗人類後的狂熱、2018年由於實際落地困難帶來的失望、2019年Deepfake假視頻等倫理問題顯現,過去一年開始進入穩步落地階段。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我們看到,醫療影像輔助診斷、服務機器人、新藥開發等AI在醫療場景的應用未來有望加速。與此同時,隨著健康碼等聯繫人追蹤應用的普及,以及國家明確數據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生產要素,如何規範和促進數據使用成為發展人工智慧的重要課題。我們認為,除了加速大數據立法以外,聯邦學習、隱私計算等技術手段的普及也是加速後疫情時代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一環。
圖表: AI+5G怎樣改變各行各業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 AI+醫療:疫情助推AI+醫療加速成熟。疫情期間,我們看到AI已經在診前、診中、診後全階段中發揮重要作用:1)診前:紅外測溫儀高效篩查體溫異常者、機器人外呼篩查;2)診中:影像輔助診斷;3)診後:健康碼及接觸者追蹤、智慧機器人與無人配送車等。由於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紅外測溫儀、機器人外呼篩查、接觸者追蹤等應用已經較為完善,大幅提高了疾病的早期篩查效率。而影像輔助診斷等應用,由於涉及安全、數據所有權、隱私等問題,技術發展一直較為緩慢,在本次疫情的推動下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此外,新冠疫情也暴露出人類長期處於新型疾病威脅中的問題,AI能在新藥研發中幫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認為,在後疫情時代,AI+醫療有望迎來大發展。
? AI+汽車:智慧機器人與無人配送車加速成熟。此次疫情期間,我們看到鈦米、高新興、普渡科技、美團、京東等公司的智慧機器人與無人配送車產品應用到醫療相關領域,包括消毒、測溫、導醫、運送物品、便民服務等一線應用場景,大幅減少了人與人接觸導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同時在工作時長、精確程度等方面具有優勢。我們認為,由於疫情防控需求,未來在更多場景中,智慧機器人與無人配送車有望取代傳統人力,將加速在各大場景落地。
? AI+消費電子:AI消費者端落地重要入口,首家CV公司登陸科創板。智慧型手機是AI在消費者端落地的重要入口,也是較早應用AI的行業之一,主要應用是手機安全和手機攝像解決方案,如金融APP在線身份認證、手機解鎖、拍照優化等。2019年7月,虹軟科技作為計算機視覺上市公司第一股首批登陸科創板,CV公司商業模式逐漸清晰並受到資本市場的肯定。
? AI+零售:「千人千面」新零售進入線下。電商通過「千人千面」的導購推薦,提高了渠道轉化率,獲得了可觀的GMV增長。近一年來我們看到運用AI技術進行線下零售「千人千面」精細化運營的方案已經開始落地。擴博智能通過安裝在冰櫃等場景的智能設備,讓品牌或零售商實時洞悉每一門冰櫃,通過每次開關門採集的執行和銷售大數據,實時分析自身每個單品以及市場競品的表現,真正邁向「千門千面」的冰櫃精細化管理。
? AI+製造業:工業網際網路在疫情中發揮積極作用,企業數位化轉型長期趨勢不改。工業網際網路在抗疫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有效實現資源調配、供應鏈調整、物資監控等多項願景。工業網際網路在疫情期間發揮的作用主要有:1)發揮供需對接、資源配置的支撐作用,降低疫情帶來的銷售下滑和供應鏈緊張壓力;2)推進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產融結合創新,緩解企業資金壓力;3)運用工業網際網路技術進行產能波動與供應鏈風險預測;4)藉助工業網際網路手段開展復工復產情況監測,支撐政府精準施策。我們認為,工業網際網路有望實現雲端、產業、跨界的三方協同,推動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供應鏈金融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成熟,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 AI+金融:AI應用開始拓展至金融業務層面。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採用AI技術進行反欺詐等金融風險控制已經有一段時間。近一年來,隨著知識圖譜、NLP等技術的成熟,我們看到AI已經逐漸開始賦能金融業務。例如,智能語音客服、用戶畫像分析、智能投顧、智能產品推薦等。
? AI+智慧城市:疫情防控表現亮眼,或是新基建重點之一。從疫情中我們看到,視頻物聯產品在助力城市現代化管理方面應用前景廣闊,例如熱成像體溫初篩、社區網格化管理等。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我們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有望成為建設重點之一。
新基建助力數字經濟發展,關注云管端三大投資機會
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新基建包含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其中信息基礎設施包含以5G基建、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 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我們認為新基建是加速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們將其分類為雲基建、管基建和端基建三大類,看好未來相關政策的落地,有望催生約1.9萬億元的新基建市場。
? 雲基建為上層應用提供豐富的計算、存儲資源。網速增長和存儲成本下降在過去幾年推動了雲計算服務的快速發展。雲計算應用深入到政府、金融、工業、交通、物流、醫療健康等傳統行業,雲平臺已演變為典型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雲計算平臺的需求也孕育了產業鏈上愈發壯大的市場空間,從伺服器、交換機、數通光模塊等設備到數據中心運營商,都將迎來成長。我們預計雲基建領域蘊含超2000億美元的國內產業增長空間。
? 管基建是一線城市新基建政策中的核心組成部分,5G建設及海纜鋪設等技術形成的通信網絡是「雲管端」體系的信息傳輸通道,也是構建「雲管端」體系的重要前提。北上廣提出新基建行動方案,5G網絡、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等管基建是其中核心方向。我們預計未來十年我國有望建成約800萬座5G基站;全球衛星寬帶市場有望增長5倍,達到460億美元,國內通信衛星投放量將達到數千顆。
? 端基建是雲管基建網絡的末梢,在「雲管端」的交互平臺中,端基建隨著雲和管的建設成熟,形成用戶發展閉環。我們認為新基建中的雲、管基建為端基建提供了豐富的計算、存儲、網絡資源,有望帶動端基建加速發展,體現為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等領域連接數量和質量的提升。我們預計至2030年,全球5G網絡覆蓋人口將到達40億人口,全球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50億,我國人均流量將增長10倍。
圖表: 雲、管、端新基建體量未來十年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GSMA,OECD,IDC,中金公司研究部
趨勢#2:無接觸經濟發展加速企業數位化轉型
過去幾年,共享經濟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整合海量分散化資源,發現多樣化需求並實現使用權分享,得到了快速發展。共享出行、共享辦公、共享充電寶等各種形式涵蓋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疫情期間,各國提倡保持「社交距離」作為防疫的重要手段,一些經濟行為仍然通過網際網路、機器人等非接觸的方式順利進行,形成了以遠程辦公、無接觸配送、遠程醫療等為代表的「無接觸經濟」。疫情期間代表性的「無接觸經濟」APP的用戶使用時長呈現大幅上升態勢。
圖表: 企業數位化辦公類APP用戶使用時長在疫情期間高增長
資料來源:QuestMobile,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市值選取的主要網際網路行業企業包括亞馬遜、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網飛、美團、京東、百度、網易、拼多多、新浪;日均用戶使用時長統計口徑為2020年4月TOP 100的APP。
後疫情時代,雖然「物理非接觸」的需求或將回落,但疫情中形成的用戶習慣和適應無接觸經濟的軟硬體基礎設施幫助許多企業和個人跨過了數位化轉型鴻溝。我們預計未來這些技術和軟硬體基礎設施將繼續發揮作用,賦能醫療、辦公、物流等相關行業,助力生活和工作的數位化轉型。
? 科技賦能醫療行業:新冠疫情期間,「醫+藥+險」全鏈路在線化模式於疫情期間初步落地,患者與醫療/醫藥機構、醫師/藥師、處方、醫保卡及藥品等實現全面分離,終端場景從face-to-face走向face-to-screen。後疫情時代,在「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框架下,我國的「醫」、「藥」、「險」三端信息化基建有望全面提速,數位化將滲透至藥品、運營、就醫購藥行為等方面。此外,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5G、機器人等科學技術正逐步與醫療、醫藥、保險、監管等環節融合,並進一步催生了可穿戴裝備、康復機器人、腦機接口、膠囊機器人等新興科技醫療裝備。未來我們認為數據資產「積累+運營」能力或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數位化辦公疫情期間跨越學習曲線鴻溝:為在疫情期間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大量企業在未充分準備的情形下被迫選擇遠程辦公實踐,同部門同事的多地協同成為核心問題。企業數位化轉型因而迅速落地,帶動在線協同、辦公自動化和內容管理三大市場規模提升,IDC預測全球市場規模總和由2019年的65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103億美元。我們認為其中發展最快的子市場包括視頻會議、即時通訊和RPA。以視頻會議為例,企業用戶在遠程辦公的實踐中需要通過員工教育、基本工具支撐等手段實現順利的內部交流,如ZOOM在疫情期間用戶規模提升了20倍(2020年三月相比2019年底),至2020年7月股價最高漲幅達304%。
遠程辦公的轉型升級需要跨越學習曲線:初期培養員工習慣時期團隊效率將有所下降;但隨著基本工具使用熟練度提升和員工習慣的養成,企業遠程辦公效率將恢復,而由於減少了辦公室租賃成本和交通成本,因此理想的遠程辦公狀態下成本將降低。我們認為疫情後,雖然遠程辦公的滲透率可能存在波動,但遠程辦公的長期方向明確。遠程辦公是企業數位化辦公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一大趨勢。由於企業同部門同事的交流成為主要應用場景,因此遠程辦公的小組化和社交化趨勢逐漸體現,傳統的2C社交巨頭和現有的2B領域玩家都對該市場保持關注。二級市場中的重要參與企業包括:億聯網絡、金山辦公、視源股份、泛微網絡、致遠互聯等。
圖表: 無接觸經濟下,數位化手段賦能三大行業需求端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 服務機器人和無人駕駛在特定場景的賦能:我們看到疫情期間,服務機器人和智能駕駛技術的價值及優勢逐漸被認可。在疫情過程中,包括消毒機器人(鈦米、雲跡)、巡邏測溫機器人(高新興、優必選)、廣東地區的無人公交、Robotaxi等技術都為人類的日常生活和抗疫做出了重要貢獻。疫後時代,我們看好在技術成熟的場景中,服務機器人和無人駕駛將成為「新基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無接觸配送)和低速及特定場景下(如機場、園區擺渡)的商用前景。建議關注智能駕駛服務與解決方案、智能座艙與ADAS、車載攝像頭、雷射雷達、車載半導體等中國汽車電子產業鏈公司。
趨勢#3:全球價值鏈重構,自主創新成為新趨勢
全球化和摩爾定律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 摩爾定律:過去50年,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容納的元器件每隔18-24個月會增加一倍)指引著處理器晶片性能的提升和全球算力的增長。我們看到電晶體密度的提升推動計算設備的小型化進程,並帶動個人電腦、手機、AIoT等品類的迭代和性能進步。未來,我們單看基於目前矽半導體的技術演進逐漸接近物理極限,科學家們積極探索(1)納米管等新型材料,(2)存算一體等新計算架構,以及(3)量子計算等新一代技術來延續摩爾定律。
? 全球化:伴隨著新硬體品類的重大機會,回顧全球電子產業發展歷史,我們看到價值鏈遷移是「常態」,全球電子產業沿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大陸→東南亞/南亞的路徑不斷遷移、分工不斷深化。目前,美國在雲計算、網際網路服務、軟體、半導體等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大陸以通信設備、電子元器件、網際網路服務等為主,但在半導體與雲計算上仍與美國有較大差距。受益於過去十年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產業鏈的大發展,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進出口國,2018年貢獻了全球電子總出口額/總進口額的36%/29%。我們認為,低附加價值環節的遷移是自然趨勢,中國企業已有相應布局,而2020年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面對危機的「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或將加速供應鏈的區域化、本地化進程。
全球價值鏈從一體化合作,變為主張各國獨立自主的生產、創新能力。後疫情時代,全球變局使得中國企業和政府更嚴肅的對待產業自主的問題,科技領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正發生改變。
圖表: 中美在雲計算、半導體上仍然差距較大
資料來源:萬得資訊,Synergy,Statista,中金公司研究部
? 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取得長足進展。晶片設計端,目前國產晶片在分立器件、傳感器、無線通訊晶片等細分領域已有所突破,2019年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合計覆蓋了全球半導體市場空間的28%,但在存儲器和計算晶片上還較為薄弱。在晶圓代工領域,2019年國內晶圓代工廠的市場份額達到10%,自給率約為25%,在先進位程上實現了14nm的突破,未來將進一步縮短與國際龍頭的差距,在成熟製程上則將受益於半導體國產化機遇實現快速增長。封測端,目前國產封測廠已基本實現了進口替代,長電、通富、華天分別位居全球第3/6/7名。在設備環節,目前北方華創、中微、屹唐等廠商已在刻蝕、熱處理、清洗等領域實現了突破,但長期來看仍需加強區域合作,並在光刻、刻蝕、沉積等關鍵環節提升國產能力。EDA軟體方面,目前國產EDA軟體廠商已在一些特定領域及部分點工具上取得突破,但在全流程解決方案的能力及與晶圓廠和IP公司的產業鏈配合等方面與海外廠商存在較大差距,我們認為未來EDA軟體廠商與代工廠的合作是縮短差距的重要手段。
科創板助力半導體公司加速登陸資本市場。我們認為科創板更加注重研發投入、重視創新的戰略定位利好了一批具有技術實力、未來有望高速成長的半導體企業登陸資本市場,過去1年裡共有13家半導體企業登陸科創板,涵蓋設計(瀾起、聚辰)、製造(華潤微、中芯國際)、設備(中微、華峰測控)、材料(滬矽產業)等全產業鏈環節。截至2020年7月7日,半導體板塊的市值已佔到科創板總市值的27%,共募集金額高達743億元,相對發行價漲幅平均達到425%,我們認為有效實現了資本助力半導體加速發展的良性循環。
圖表: 科創板助力半導體公司加速登陸資本市場(數據截至2020年7月7日)
資料來源:萬得資訊,中金公司研究部
? 雲計算:我國在雲計算規模、產業結構上較美國仍存有差距。規模上,根據Synergy,2019年公有雲領域頭部的8家廠商中,僅阿里雲、騰訊雲2家中國企業,分別位列第5(份額約5%)和第8(份額約2%),其餘全部為美國企業,其中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三家的份額之和就高達59%。結構上,中國雲市場IaaS佔比較高,美國主導的全球雲市場則以SaaS為主。中長期看,我們認為新基建政策有望帶動雲計算行業發展再上新臺階。伴隨著雲計算在不同領域的應用逐漸鋪開,我們預計未來我國公有雲市場結構或將發生變化,由原本以IaaS為主的雲計算市場逐漸向IaaS、PaaS、SaaS多元化結合的態勢發展。
? 從0到1實現前沿領域的超越:歷史上科技領域的核心變革基本都是由美國企業主導,中國長期扮演追趕者的角色,缺乏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中國廠商目前在通信技術、機械技術、算法、電商渠道、精密製造等各方面能力全面,並積極加大底層科研領域的投入。向前看,我們認為AR/腦機接口、量子計算、商業航天等前沿科技為我國科技企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關注後疫情時代科技行業的投資機會
聚焦後疫情時代,我們建議投資者關注以下行業的投資機會。新基建:1)雲計算、2)數據中心、3)數據中心設備、4)人工智慧、5)工業網際網路平臺、6)商業航天;新需求:7)企業數位化轉型、8)服務機器人、9)智能汽車/汽車電子;硬科技創新:10)半導體國產化、11)AR/腦機接口。我們預計未來十年(2020-2030年)這十一個領域將在國內新誕生近4.3萬億元人民幣的產業空間。
圖表: 後疫情時代科技行業的投資機會
資料來源:Gartner,IDC,Statista,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柱狀圖表示國內市場規模,灰色部分代表2030年相對於2020年新增的市場規模空間
圖表: 後疫情時代科技產業地圖(國內版)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