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26日電 (記者 董冠洋)「據我自己統計,這是我在過去30年第125次來到中國,因此我認為我可能是全世界中國國航最可靠的一個客戶」,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一走上演講臺就「秀」起中文,與聽眾的距離也拉進不少。
陸克文此行是來參加26日在北京開幕的第四屆全球智庫峰會。1976年開始學習中文,「中國通」陸克文收穫的絕不僅僅是純正語音,更是「過去幾十年對中國改革和變化的持續觀察」。
陸克文現在的角色是一家智庫「掌門人」,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院長。他仍然關注著中國智庫建設的動態。
「在公共政策領域,(中國)智庫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他們提供的思想產品質量越來越高」,陸克文對中國政治決策流程的理解十分透徹,他詳細梳理了政策制定各環節,以及中國智庫的類型,並「秀」出對中國的實時關注,「七個月之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也就是習近平主席親自擔任負責人的小組發布報告,談了如何加強中國智庫建設」。
在隨後「切換頻道」的英文演講中,陸克文還是「冷不丁」蹦出中國古代文言文,「所謂聖人之治,不貴其獨治,貴其能與眾共治」,他強調「一個高質量的智庫群體,可以提高政府決策的質量,也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眼下,陸克文將更多精力投入各國智庫之間的合作,希望通過智庫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推動政府間合作。
2015年是全球發展決策的關鍵一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到期,各國元首將於9月聚集紐約敲定2015年後的全球發展議程,12月還將召開巴黎氣候大會。
「這些進程都是政府之間進行的,但是智庫也可以發揮重大作用」,陸克文提起自己的「新主業」,「我所在的協會以及研究院已經成立了一個三方政策委員會,由美、中、印三國智庫參加,就應對氣候變化展開合作,尤其是在技術創新領域。」
「21世紀全球化的速度和力度會影響全世界的政府決策,但事實上,無論是北京、華盛頓、新德裡、柏林等都感到力不從心,他們覺得全球化程度越高,面臨的政策挑戰越大」,在陸克文看來,「不能單打獨鬥解決所有問題,國家政府彼此之間密切合作,可以產生巨大影響。」
陸克文認為,21世紀是相互聯繫的世界,在建設21世紀智庫時,各方有效合作非常重要,「無論是外交政策、經濟政策還是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的智庫,需要公共領域和私營部門的智庫,中國和美國都需要做得更多,世界各國都需要做得更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