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張AI「影像輔助診斷」軟體三類證頒發,MR腦腫瘤衝出重圍

2020-12-13 動脈網

疫情大考之後,國內首張AI影像輔助診斷領域三類證近日迎來破局。6月1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消息,安德醫智旗下BioMind「天醫智」的顱內腫瘤磁共振影像輔助診斷軟體通過了NMPA三類醫療器械審批。

該產品是由天壇醫院和安德醫智聯合成立的"神經疾病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研發,是首個藥監局獲批的、以「影像輔助診斷」命名的醫療AI軟體。

據悉,安德醫智科技有限公司總部設立在北京,並在新加坡、盧森堡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此次獲批使其成為中國首張在AI影像輔助診斷領域、基於深度學習技術而獲批的三類證。

市場已沉寂許久,安德醫智為何能在此時破局?顱內腫瘤AI產品的獲批又能給行業帶來什麼啟示?

通過層層考量的產品究竟是什麼?

本次獲批產品為BioMind 「天醫智」中的MR顱內腫瘤AI輔助診斷軟體,它針對數十萬例病理驗證的腦腫瘤數據,運用深度學習算法,能夠實現顱內腫瘤(如腦膜瘤、聽神經瘤、髓母細胞瘤、膠質瘤等)的人工智慧精確診斷,診斷準確率超過90%,有的病種診斷準確率更超過96%。並自動生成一份結構化報告,包括腫瘤位置、體積等精準信息,幫助醫生快速診斷並提高放射科醫生對腦腫瘤的診斷能力。

談起以顱內腫瘤為研發對象時,安德醫智首席技術官吳振洲回憶當時的決策:「主要還是出於對市場規模與技術複雜度的考慮。由於MR是多序列圖像,分析難度較大,加之顱內的情況比較複雜,國內研究MR顱內腫瘤的企業屈指可數,這是我們的機會。」

從市場來看,城市化、工業化、老齡化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劇, 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生活方式改變、生物學和遺傳學因素的影響,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暴露頻率與水平均不斷增長,全世界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態勢,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

中樞神經腫瘤的影像存在「同影異病、同病異影」,因此不能僅僅依靠影像徵象推斷,必須以患者病史、臨床症狀、體徵以及其他相關輔助檢查等作為判斷依據。這意味,一個合格的醫學影像工作者除了掌握疾病的影像診斷知識以外,也要了解並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症狀、體徵、化驗室檢查指標,甚至治療原則等一系列臨床知識,並且要形成綜合分析形態學和功能學上的各種徵象,多因素權衡、綜合判斷的縝密邏輯思維,才能逐步提高腦腫瘤診斷的準確性、全面性。這樣的積累和學習歷程,導致優秀影像工作者的培訓時間周期很長,影像醫師數量的增長遠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診斷工作工作強度。

所以,安德醫智要解決的,實際上是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通過AI輔助診斷,安德醫智能夠賦能醫院和醫生,助力解決診療水平嚴重不均衡的問題。正如前不久安德醫智作為央視《對話》唯一邀請到場的醫療AI企業代表,所傳遞給全國人民的社會使命那樣:醫療人工智慧可以作為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工具,提高基層醫院臨床醫生的診療水平,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高水平的診療服務,這也是醫療人工智慧真正的意義所在。

據安德醫智中國區CEO李晶珏表示:「醫療人工智慧產品的『智』和『能』,應該有區別於其他領域AI的特殊內涵。『智』應該代表頂級醫院一流專家的智慧和臨床經驗。輸入決定輸出,這是基礎。『能』應該代表賦能臨床醫生,特別是能夠提高基層醫院臨床醫生的診療水平。BioMind「天醫智」通過與天壇醫院的通力合作,運用深度學習算法模型,對近十年百餘萬例腫瘤影像的病例進行系統訓練,同時融合了頂級醫院專家的臨床經驗。

走向全病種

除了上述獲批的AI輔助診斷軟體外, BioMind「天醫智」系列產品還覆蓋頭部、頸部、心臟、血管、乳腺等多器官、多病種精確診斷,致力於成為覆蓋全身的CT、MR影像AI輔助診斷產品,實現AI輔助診斷預警、風險評估等功能,能夠深入參與醫院核心醫療服務流程。據悉,目前BioMind「天醫智」其他系列產品也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及三類證註冊申報。

「基於單部位、單病種等單一場景的AI應用,臨床的應用價值有限,只是醫療AI發展的過渡。『天醫智』的研發從頭部的神經系統疾病開始,到心臟、乳腺再到心血管等胸部、腹部疾病的輔助診斷,實現多部位、多病種的AI應用,是我們未來的產品整體研發方向。」李晶珏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這種體系化、流程化的產品形態,一方面以常見病、多發病、急重病的真實應用場景為立足點,真正滿足醫師日常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不止是輔助醫生對疾病定性診斷,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對疾病未來發展的精確風險評估和臨床輔助決策。

借用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放射醫學主席 Paul Chang在2019年RSNA上所說:「只有當我們將目光轉向於臨床的需求、應用和價值時,我們才真正開始理解AI了。」對此,李晶珏說,BioMind 「天醫智」以風險評估為核心,以流程優化為特色,可以在放射科影像、急診、神內、神外、神經介入、心內、乳腺外科等院內多個科室應用,能夠滿足不同臨床需求。

也許,BioMind在更新迭代中不斷將AI嵌入診療一體化,正是對上述AI本質的最好實踐。

人工智慧高標準過審,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那麼,為什麼安德醫智的顱內腫瘤AI診斷產品能夠突破重圍通過審批,動脈網對採訪內容進行了整理,嘗試找出審批背後的邏輯。

「在對待醫療AI審批這件事上,國家藥監局註冊司及器審中心相關人員的專業和高效的服務,可以說是令人印象深刻。」李晶珏告訴動脈網。

其實,許多人工智慧醫療產品遲遲不能通過審批,很有可能是卡在了臨床試驗這一環節。據悉,很多醫療AI企業產品沒有進行有效的臨床試驗,尚未進入審批環節。

也正是因為臨床試驗環節,產品不能體現非劣效性與優效性。

在評價臨床試驗的療效時,非劣效性試驗是檢驗一種藥物是否不劣於另一種藥物的試驗,多用於有客觀療效指標的臨床研究中,如抗菌藥物的臨床終點、心血管治療中的不良事件、腫瘤治療中的死亡或進展等。而優效性試驗是檢驗一種藥物是否優於另一種藥物的試驗,一般對於以安慰劑作為對照的試驗常用優效性試驗。

在醫療人工智慧器械的審批之中,非劣效性與優效性的定義雖形不同,但神相似。一個AI產品要證明自身具備優效性或非劣效性,必須證明該產品是有應用價值的,或相對於已有的產品具備優勢。因此,臨床試驗設計無疑成為了通過審批的關鍵一環。

另一個問題在於數據來源。在人工智慧興起的階段,企業通過各種渠道獲得醫療數據並用於AI學習,但隨著《深度學習輔助決策醫療器械軟體審評要點》、《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附錄獨立軟體》的發布,網絡安全的逐漸規範化,企業在通過審批時必須向器審中心解釋訓練數據的有效來源,這導致部分企業不得不重新訓練AI產品。

由此反觀,本次順利獲批的BioMind「天醫智」顱內腫瘤MR輔助診斷軟體,安德醫智給出了很好的實踐答案——不局限在疾病的早期篩查上,而是能夠對疾病做出進一步的精確診斷、分級預警、風險評估,使其有了真正參與診療環節與決策的臨床價值。

認清形勢,方能找到問題

那麼,對於上述提到的眾多問題,企業應該怎樣解決?未來又將如何發展?從安德醫智的經歷之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三條路徑。

一、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直將人工智慧在醫療的應用稱之為「AI+醫療」,其定義似乎是將AI看作了主題,用以推動醫療的發展。但在實際之中,隨著越來越多的場景開始使用人工智慧,但又不完全依賴於人工智慧,人們逐漸發現,場景決定了AI的應用,AI賦能於已有的場景——「醫療+AI」才是正道。

回到影像,現有的許多影像設備——CT、MRI、彩超、心電、腦電、X光等——都或多或少地應用了人工智慧。但是要讓人工智慧真正發揮作用,企業絕對不能陷入「一個功能等於一個產品」的陷阱。

舉個例子,如果有患者出現發熱頭疼的時候,醫生實際上不能判斷患者患病的具體情況。患者做了MRI後,如果只是單一功能的產品,如腦出血檢出,並不能滿足醫生的要求。醫生需要的,是擁有一款能夠判斷患者腦部狀態的人工智慧。用行業的說法來講,醫生需要至少針對某一部位「全病種」的人工智慧產品。

這是發展趨勢,也是企業設計臨床實驗的可選路徑之一。從現有情況來看,以安德醫智為引領的醫療AI企業選擇並實踐了這個方向——嘗試打造能夠診斷多部位、多病種的產品。

二、選取有效數據

找到合適的場景後,企業便需要利用數據來打磨產品,但數據的獲取沒有那麼簡單。

從現有的算法機制來看,如果用基層醫療的有效數據培養AI產品,那麼這個AI產品的最高水平只可能停留在通用於基層醫療,無法更無力向大型醫院延伸。

「對於乳腺癌、腦腫瘤等疾病的診斷,不同層次的醫院相差太多,如果隨意選用數據,很有可能訓練越多,準確性越差。」吳振洲表示。

所以,醫療人工智慧產品要想在三甲醫院落地,必須使用頂級醫院的高質量數據,深度學習頂級專家的「金標準」臨床經驗,才能保證AI的準確性。

三、製造有效的門檻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工智慧的醫療門檻或許沒有那麼明顯——只要能夠獲得高質量的數據,企業便能在迅速後來居上,如今一切都已改變。

「很多人工智慧企業不久後就會發現,過去的開源算法開始不那麼管用了。當我們逐漸向全病種邁進時,單任務的深度學習算法已經無法應對需求,多任務算法將是大勢所趨。」吳振洲說,安德醫智自成立伊始,就有一支「學霸型」研發團隊,均來自哈佛、麻省理工、新加坡國立、清華、中科院等深度學習領域頂尖高校,尤其擅長多病種的同步分析。

所以,除了繼續爭奪高質量、有效的人工智慧數據,下一階段,醫療人工智慧企業必須在算法層面尋找突破。

寫在最後

總的來說,2020年有了安德醫智的醫療人工智慧器械三類證獲批的良好開端,但醫療人工智慧的發展之路依然漫長。俯瞰現有的醫療影像AI市場,企業與企業之間甚至談不上競爭——少有人能夠給出成熟的人工智慧產品。

所以,承載著眾多醫療人工智慧從業者努力的三類器械審批固然重要,但對於企業而言,更重要的還是繼續深耕算法、尋找數據、立足醫療,以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醫療人工智慧格局。而已經拿到三類證的安德醫智,將繼續在此賽道上加速。

正如安德醫智所說:「醫療AI的價值本質在於解決臨床需求,如何在以後的布局中以臨床需求為出發點,利用AI技術賦能醫療,是我們一直以來在行業的立足點,也是接下來始終需要堅守的初心」醫療人工智慧任重道遠,但所幸通過包括安德醫智在內的眾多醫療AI從業者的努力,曙光初現、未來可期。#人工智慧#

相關焦點

  • 重磅丨NMPA 發放國內首張「影像輔助診斷」AI 軟體三類證
    ,國內首張AI影像輔助診斷領域三類證近日迎來破局。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獲悉,6月1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消息,安德醫智旗下BioMind「天醫智」的顱內腫瘤磁共振影像輔助診斷軟體通過了NMPA三類醫療器械審批。該產品是由天壇醫院和安德醫智聯合成立的"神經疾病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研發,是首個NMPA獲批的、以「影像輔助診斷」命名的醫療AI軟體。
  • ...億融資:獨創人工智慧冠心病輔助診斷技術,獲國內首張AI醫療三類證
    近日,國內首張醫療AI三類證獲證企業——「科亞醫療」宣布完成B+輪1.5億元戰略融資。本輪融資由GGV紀源資本領投,崑崙網際網路智能基金、國方母基金、雅惠資本聯合跟投。資料顯示,科亞醫療由投資圈「獨角獸挖掘機」周亞輝在2016年1月正式組建成立,公司以心血管AI為主打產品,目前主推冠脈血管疾病精準診斷產品線和智能影像解決方案,偏重於PAAS層的應用。2020年1月,公司產品「深脈分數」獲批國內首張AI醫療三類證。
  • 為什麼是科亞醫療拿到首張醫療AI三類證?
    2020年1月15日,國家藥監局發出國內第一張醫療AI三類證,這個消息不啻為一聲「春雷」。此前,許多醫療AI業內人士曾向雷鋒網表示,2020年或是醫療AI行業商業突破的關鍵之年。但是,他們都認為「時間會晚一些,不會太早」。因此,農曆鼠年前發出的這張證,多少有些讓人猝不及防。當然,也與獲證的主角——科亞醫療有關。
  • 三類證實現突破 AI醫療商業化道路已打通?
    南方網訊 疫情大考之後,國內首張AI影像輔助診斷領域三類證實現「零的突破」。6月1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消息,安德醫智旗下BioMind「天醫智」的顱內腫瘤磁共振影像輔助診斷軟體通過了三類醫療器械審批。該產品由天壇醫院和安德醫智聯合成立的「神經疾病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研發,是首個藥監局批准的、以「影像輔助診斷」命名的醫療AI軟體。
  • 鷹瞳醫療、矽基智能同時獲國內首批眼底AI輔助診斷軟體III類證
    中國第一批眼底人工智慧輔助診斷軟體獲批上市。 億歐大健康8月10日獲悉,今日國家藥品監督局正式宣布,8月7日上海鷹瞳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鷹瞳醫療)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析軟體、深圳矽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矽基智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圖像輔助診斷軟體獲批III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 肺結節AI產品三類證第二證,深睿醫療今日獲批
    1個月內,NMPA批了2張肺結節AI三類證。 繼11月13日推想科技的肺結節AI三類認證獲批之後,今日NMPA官網公布,經審查批准杭州深睿博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深睿醫療)生產的創新產品「肺結節CT影像輔助檢測軟體」的註冊。 據悉,該產品屬於人工智慧醫療器械軟體,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的基本框架,可實現肺結節的自動檢出。
  • ...或成械企升級關鍵|AI|械企|醫療|企業|數據|算法|診斷|審批|...
    基於此,械企紛紛投入資源進行創新研發來尋找出路,如威高自主研發了妙手微創手術機器人,樂普醫療有心電分析軟體等。從大型械企的布局來看,醫療AI方向或是企業在集採中的「避風港」,也是企業未來的「增長引擎」。同時,近日AI產品三類證接二連三的獲批,也讓發展跌宕起伏的醫療AI行業的關注再度升溫。
  • 頻拿三類證,五問醫療AI的春天真來了嗎?
    今年以來,AI影像診斷企業頻頻傳來好消息。首先是科亞醫療(現稱「科亞方舟」)旗下冠脈血流儲備分數計算軟體產品「深脈分數®」獲得NMPA人工智慧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此後,安德醫智、深圳矽基智能、Airdoc、數坤科技、聯影智能、推想科技等公司陸續發布過審消息。從公開數據來看,說2020年是AI+醫療企業獲證爆發之年一點不為過。
  • 聯影智能聯席CEO沈定剛教授:獲NMPA首張CT骨折AI三類證後,「下沉...
    AI三類證,這也是全球首張基於CT的骨折醫療AI三類證。據聯影智能的產品簡介顯示,此次獲批的CT骨折智能分析系統具備「精準肋骨定位,秒級骨折檢出,直觀提示病灶」等一系列特點,以高敏感性輔助醫生快速、高效、精準地完成肋骨的診斷,避免錯診和漏診。
  • 科亞醫療宋麒:國內第一張醫療AI三類證的誕生
    在今年的1月份我們拿到了國內首個人工智慧醫療產品的三類證,這也標誌著人工智慧能夠真正地應用於臨床。Lily: 宋總,不如您用簡單的語言給我們介紹一下科亞醫療的產品和服務?宋麒: 科亞醫療主要做的是人工智慧在醫療影像上的產品,簡單來說醫療影像就像一個人體的地圖,它能夠提供從器官到組織,然後再到細胞,甚至再到 DNA、RNA層面的信息。
  • 一年四次融資,獲得首張AI三類證的科亞醫療如今怎樣了?
    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血流儲備分數)是一種評價冠脈血流動力學的功能性指標,該指標為評價冠脈狹窄引起心肌缺血的金標準,可輔助醫生進行冠心病的精準診斷,減少不必要的冠脈造影,幫助醫生更好地規劃冠脈疾病治療方案。
  • 動脈瘤診斷AI挑戰賽,醫生輸給了這樣的「組合」|AI醫療|動脈瘤診斷...
    參與此次挑戰賽的AI系統是基於CTA(非創傷性血管成像技術)的BioMind顱內動脈瘤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由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導,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和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神經介入研究室主任李佑祥及北京天壇醫院放射科副主任、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影像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亞歐聯合發起開發,以通過AI輔助診斷賦能醫院和醫生,助力解決診療水平嚴重不均衡的問題。
  • 中國首個創新肺結節AI產品獲批NMPA三類證,深睿醫療AI產品進入市場...
    近日,深睿醫療肺結節AI影像產品,通過創新醫療器械審批綠色通道獲批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醫療器械三類證,成為目前國內首個通過NMPA創新通道認證後獲批的肺結節AI影像產品。國內首個通過創新通道認證的肺部影像AI產品1,更高門檻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開設創新審批通道,對於醫療器械研發創新、新技術推廣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 9項AI醫療器械拿到三類證!中美審核政策有何不同?
    近日,推想科技、數坤科技、聯影智能三家AI醫療企業的產品,經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簡稱NMPA)批准獲得AI醫療三類證。在心臟冠脈狹窄AI、基於CT骨折醫療AI、肺部AI實現審批突破。
  • AI醫療將迎來首批三類器械審批證,「持證上崗」拼什麼?
    曾一度野蠻生長的AI醫療,如今也將納入「編制」,迎來首批AI三類器械審批證。有專家預測,原本擬定於今年發放的AI醫療三類器械審批證,或將推遲到明年。而最先可能拿到AI三類審批證的幾類器械依次為:肺結節篩查、眼底篩查和皮膚病變類篩查器械。
  • 通過創新醫療器械審批綠色通道,深睿醫療肺結節AI獲批NMPA三類證
    雷鋒網消息,12月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經審查,批准了杭州深睿博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深睿醫療)生產的創新產品「肺結節CT影像輔助檢測軟體」的註冊。國家藥監局審評中心2020年11月19日官網新聞顯示,最終僅三款產品通過層層篩選獲批進入綠色創新通道,深睿醫療的肺結節CT影像輔助檢測軟體成為唯一一款進入創新通道的肺結節輔助診斷產品,在不減少審批程序的前提下,以更短時間完成審批,通過創新通道獲批的NMPA三類認證。
  • 「醫療影像+AI」2018落地之年,9大變化為證
    這是科學家們首次表明CNN作為人工智慧或機器學習形式比有經驗的皮膚科醫生更能準確診斷皮膚癌。斯坦福吳恩達團隊公布最大醫學影像數據集,4萬張為人體上肢端的X光片斯坦福吳恩達研究團隊開源了含有4萬張人體上肢端的X光片的數據集MURA,並用這個數據集訓練CNN尋找並定位X光片的異常部分。
  • 接二連三的AI三類證獲批,醫療人工智慧商業閉環雛形初現
    2020年是一個轉折,準備就緒的器審中心本將在春節前後頒布兩張三類證,誰知方才給出了CT-FFR三類證,便遭遇了新冠疫情,直到五個月後,第二張腦部MR三類證才正式對外宣布。隨後的發展順風順水,骨科、眼科、肺結節多個部位、科室的AI產品三類證陸續獲批。
  • 第一張肺結節AI三類證橫空出世 醫療AI行業未來走向何方?
    國藥監局明確指出,診斷功能軟體風險程度按照其採用算法的風險程度、成熟程度、公開程度等為判定依據,不僅僅依據處理對象(如:癌症、惡性腫瘤等疾病的影像)為判定依據。若診斷軟體通過其算法對病變部位進行自動識別,並提供明確的診斷提示,則其風險級別相對較高,按照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