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管是史書中,還是當代影視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勤王兩個字,那麼,勤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鮮花這就來帶您具體的了解一下何謂之勤王。
(一)勤王的基本釋義
所謂的勤王,他的意思,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在古代漢語以及史料中,我們所能固定的勤王的含義,有兩種。
第一種,是為盡心盡力與王事的意思:
《左傳 僖公二十五年》有記載云:
「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636年,當時,周王室爆發內亂,周王子姬帶勾結戎狄,進攻周襄王,周襄王大敗,被迫逃到汜地去避難。
與此同時,周襄王派人向晉文公姬重耳與秦穆公嬴任好求救,此時,晉文公的舅舅狐偃對他說道:
「與其求秦國幫忙,不如我們自己去盡力王事。」
因此,晉文公當即婉言拒絕秦國出兵的打算,單獨率領晉軍擊敗戎狄,活捉周王子姬帶,交給了周襄王,安定了周王室。
除此之外,在《周禮 春官 大宗伯》中記載為:
「秋見曰覲。」
意思就是說,諸侯春夏秋冬都要朝見君主,且每一次朝見周天子,都要有不同的含義與稱謂,秋天的朝見就叫做朝覲,對於這句話的意思,東漢的鄭玄為其做註解解釋道:
「覲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
指的就是覲見就是勤的意思,寓意諸侯們盡心盡力於王事。故而,不難發現,在西周以來,直到東漢末年的時候,在古代漢語中,勤王的意思,是盡心盡力與王事的意思。
而勤王的第二種意思,則是由第一種意思的基礎上的衍生意義,是為臣子發兵去救援受到威脅的君主,稱之為勤王。
有一點需要明確,古代漢語中,字義的演變,不是驟然出現,有明確的時間節點的,而是在緩慢的潛移默化中,逐漸生發,比如,勤王的第二層含義,實際上,最晚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南朝範曄所著《後漢書 袁紹傳》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
「乃下詔書於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
指的是曹操借漢獻帝,下詔書指責袁紹,其中又「勤王之師」的說法,意思是漢獻帝被李傕郭汜以及楊奉董承等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時候,袁紹沒有率領軍隊來解救君主的危難。
此外,在隋唐時期撰寫的《南史 梁武帝紀》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是為:
「畜兵九派,用擬勤王。」
這裡的勤王,也是指臣下率軍解救君主的意思,因此,我們不難發現,最起碼從南朝開始的時候,勤王的意思已經逐漸的嬗變為臣子率軍解救危難中的君主了,而這種意思,也是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被大家所熟知。
(二)勤王的方式
勤王的方式,一般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天子下詔書給各地的諸侯、郡守等,例如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在乙巳之變中、甲申之變中就曾經下詔各地督撫、總兵入京勤王。
而勤王方式的第二種,是大臣得知君主有難,自發的前往救援,比如明末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的乙巳之變中,大名府的知府盧象升沒有接到皇帝的勤王詔令時,自發的招募了萬餘人,前往北京救援。
這種情況在崇禎年間很常見,但是此前,臣子為了避免君主懷疑大臣私自率軍來到京畿重地,一般比較少。
勤王方式的第三種,則是大臣別有用心,想要謀權篡位,一般打著所謂的清君側旗號,進攻京都,目的是為了自己的權力與地位。
所以,對於勤王的含義,我們可以明白,大約南北朝之前,是盡心盡力於王事的意思,南北朝至明清,是我們今天熟知的臣子率軍救援君主的意思,兩種意思並不衝突,而是一脈相承的,至於勤王的方式,也大體分為三種,依照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可以。
以上,便是我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