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學「一班一優課」現場。圖片由校方提供
「我想進行嘗試,我就是想錯一錯」!在武漢中學進行的關於親子溝通的調查中,高二(2)班學校小嘉(化名)在調查表中這樣呼籲。記者了解到,在關於學生是否「聽話」的調查中,超過五成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但超過七成孩子卻認為自己「聽話」,在親子溝通的有效性上出現了較大偏差。學生們普遍「吐槽」的是,家長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強加到他們身上,卻忽略了他們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學生們呼籲:「請給我們試錯權!」
武漢中學心理教師孫麗介紹,由於今年學生長時間的居家學習,引發了不少親子溝通的衝突和障礙,所以才特地邀請家長進校開展家校共育「一班一優課」活動,讓家長們了解孩子在親子溝通中最真實的想法,同時也為家長們支招。
在課程進行之前,孫麗在高一和高二選取班級,對家長和學生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父母對你提出的建議和要求,你是否都會接受?」「您對孩子提出的建議和要求,他們是否都會接受?」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給他們提的建議,他們大部分能接受;但超過五成的家長認為自己給孩子提的建議只有小部分孩子能接受。在孩子是否「聽話」,接受家長建議的問題中,調查問卷顯示孩子和家長們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活動現場,很多家長表示苦惱,「我們明明說的都是對的,孩子為什麼就是不聽?」「我們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指導孩子少走彎路有什麼錯?」……父母覺得既無奈又焦慮。
孩子們在問卷上袒露心跡:「父母與孩子有各自立場,父母也許是對的,但孩子的想法也不一定是錯的」「我想進行嘗試,我就是想錯一錯」「我們有個人的想法,想去嘗試」「我們學到的東西和世界觀與父母有差異,但要求同存異,尊重差異,也要換位思考」「我們希望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機會」……學生們則認為,自己不是不聽父母的建議,而是期望能通過實踐來證明,而不是全盤接受。
孫麗老師將「一班一優課」活動的主題定為了——親子關係的界限。孫麗說,目前親子溝通的矛盾在於,家長希望對孩子有一定掌控力以免孩子受傷害,孩子覺得家長過於幹涉。「孩子需要有一個自行探索的過程,不聽其實是為了聽。」孫麗說,她給家長的建議是,在孩子能承擔結果的範圍內信任孩子,在看著孩子「撞南牆」的時候,家長可以默默地做好保護措施,當孩子失敗後做好心理建設。但在兩種情況下家長需要幫孩子,一是孩子的行為造成他人的不便,或損及他人的權益;二是孩子的行為影響本身健康或危及自己、其他人的安全。
孫麗提倡大家做「大耳朵,小嘴巴」的家長,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對孩子的想法做出深度共情,即先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的確認,嘗試理解孩子的想法,再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之後提出自己的建議,最後以尊重的口吻詢問孩子是否接受建議。(記者楊楓 通訊員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