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做早飯的時候煮雞蛋,有一個雞蛋不小心煮炸了,我這個喜歡浮想聯翩的媽媽就開始發揮了——
我:「寶寶,你看看這個雞蛋。」
看到了炸開的蛋,小小茅驚訝地問:「這是怎麼回事啊?」
我:「它生氣了,肚子裡有火,所以炸了」
小小茅「我也生氣,我生氣就哭,我不爆炸。」
我:「是呀,我們都會生氣的。」
有時候我會不自覺把心理學知識融入生活中,這已經是一種很自然的做法。作為一個媽媽,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從內心喜歡自己,所以我借這一件小事,希望能夠告訴她:每個人都會生氣,每個人表達的方式也會不一樣,但這些都是被允許的。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我作為她的養育者也即是她心中的一個權威,會告訴她,她的生氣是被允許的,這樣她才能接受各種各樣的自己。
還記得有一天我外出回來,奶奶跟我訴說今天小小茅小朋友是如何鬧騰。大致是這樣的:晚上小小茅和爸爸奶奶一起下樓玩,回來的時候,爸爸要去拿快遞,小小茅想跟著一起去,就讓奶奶幫她拿著滑板車,等她和爸爸去拿好快遞迴來。
他們離開後,奶奶換了個地方等他們,結果小小茅拿好快遞看到奶奶不在原來的地方,就開始瘋狂大哭,一邊哭一邊叫還使勁蹦跳,不依不饒。奶奶這樣描述的時候,我就很有畫面感,因為她也這麼跟我發過脾氣,我完全能想像她是如何哭鬧的,也能了解當她這麼做的時候會給身邊的人多大的壓力。
奶奶當時很委屈,因為這在她看來是再小不過的一件事,可我們家小朋友就是哭鬧不休,後來奶奶也生氣了,就說把滑板車扔了,然後小小茅鬧得更厲害了,很難安撫,最後奶奶生氣地自己先回家去了。
我就問然後呢?小小茅最後是如何停下的?
奶奶說過了一會兒,他們父女倆就自己回來了,跟沒事人似的。奶奶接著跟我表達了擔心——孩子這個脾氣,以後可怎麼辦?越長大越難弄,等等。
奶奶說完,我馬上認同了奶奶的感覺,我說這事確實很難處理,這種情況下,真不知道要怎麼辦?然後嘆了口氣。
然後這個事情就到此為止了。
臨床諮詢中,我經常會聽到在孩子教育方面父母和家裡老人之間有很多分歧,很多父母感到很委屈很為難,還會試圖讓我們諮詢師做一個裁判來評價對錯。
這樣的矛盾我自己也會遇到,有時候我也不認同我家老人的做法,甚至會很生氣。我常常也去想,如何來調節這方面衝突?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支持,每個人都不喜歡被別人指責自己是錯的,就像我自己也一樣,當知道自己是錯的,內心的感受非常不好,還會生出對那個說我錯的人的憤怒。
就像上面說的這件事,我並不認同孩子奶奶的行為,但是我完全理解奶奶的情緒,我也認同奶奶遇到的問題很難處理,從我的內心來說,我也真的不知道怎樣做是完美的解決方案,所以我也不會和奶奶說,以後遇到這個情況要怎麼做,我只是承認了在面對困難時,我和奶奶一樣無措,我並不比奶奶更高明。
讀到這裡的你們,不如我們試著停下來去想一想,一些家庭相處的細微矛盾中,對錯真的那麼重要嗎?如果我們通過爭辯、旁徵博引,最終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這對解決問題有用嗎?
不如我們向前一步,看看做什麼是有用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喜歡別人教自己如何做,不喜歡聽大道理。我們更渴望的是被理解,哪怕是粗淺的口頭上的理解。比如我跟別人抱怨,最近好忙好累,然後對方這樣回應:年輕的時候都是這樣的,都是要拼的。
我瞬間就不想再說了,因為我聽出對方的潛臺詞:大家都累,你沒有資格抱怨。這個本質上是對我的拒絕,不願意接納我的情緒。而如果對方這樣回應:你真不容易。感受就截然不同了,雖然我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但我感受到了對方的接納認同。
我們可以嘗試感覺下,什麼才是重要的?從我自己來看,支持才是我最需要的,就像你們看完這個文章幫我點讚或者轉發,我就會特別開心。
放下急於去教育對方的心,而是更多的去支持他、欣賞他,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擁抱,或者是一句簡單的:「你辛苦了。」
我自己是喜歡聽好聽的話,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