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和他的作品《為新中國雕塑》
5年,是全國美術作品展的間隔周期;5年,也是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李震從校園走上講臺的一段人生關鍵進階;5年,更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這件雕塑《為新中國雕塑》的孕育期。「5年前,當我的手第一次觸摸到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那一刻起,這件作品就在我心裡萌芽了……」9月25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雕塑展開幕現場,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老師李震站在自己的作品前跟記者回憶起了自己作品誕生的點滴。
感慨、敬意,甚至自己謙虛的「心虛」等等都在李震的言語間緩緩淌出,「60多年前,他們為新中國『雕塑』,如今我為他們『雕塑』。」在李震看來,這種跨越時空的置換和致敬是自己最想表達的核心。這也讓《為新中國雕塑》成為今年全國美展中拿到獲獎提名的8個作品之一。
特殊任務播下靈感的種子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局部)
2014年,李震還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讀研究生。作為優秀的學生代表,李震和部分同學接到了一項特別的任務:參與中央美術學院的複製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項目。「這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好處和最大的震撼是,一是見到非常多平常很難見到的有關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的資料,其次就是我們非常難得地親手觸摸到了碑身上的那些經典的浮雕,裡面的每一個細節我們都用卡尺測量過。」
李震說,在此過程中,自己也了解到了非常多關於當年創作這些浮雕的雕塑大師們的故事。「當年參與設計的老前輩不少都是留法的留學生,他們在抗戰時期就主動回到祖國的懷抱支持抗戰,新中國成立後又主動投入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等一大批新中國建設項目的設計中。」李震表示,從那時起自己心裡就有了以此創作一個雕塑作品的想法,「向先烈致敬,同時也是向這些我們雕塑界的老先生、老前輩致敬。」
更多工夫其實是在「雕塑」外
李震
如果要數說李震本次帶來的《為新中國雕塑》這件作品,它大概有這些要素,200x115x120釐米是它的三圍,樹脂材質讓它的重量控制在了135公斤(全國美展參展雕塑作品限重150公斤以內)。《為新中國雕塑》的製作前後耗費了兩個多月時間。但李震說更多的工夫其實是在觀眾看不到的「雕塑」本身之外。
「其中資料搜集、準備就花了我一年多時間。」李震說,這其實也是自己開始動手之前萬萬沒想到的。5年前那次中央美術學院複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特別任務的確為他創作本次參展作品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資料,但「真的不夠」。李震說,那些資料中大多是片段性的、講述老先生們的故事之類的資料,雕塑創作所需的影像資料相當有限。
搜尋老照片,尤其是《為新中國雕塑》中所出現的張松鶴、蕭傳玖、王臨乙、滑田友、劉開渠、王炳召、曾竹韶在1950年代的老照片成了李震準備工作中的重點。同時,他還專門走訪了不少這些老先生當年的學生。
大家現在去本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雕塑展現場仔細觀察《為新中國雕塑》可以發現,雖然因為風格原因,其中出現的幾位雕塑家相貌並未呈現得非常仔細,但「大致要像他們當年的樣子,這是必須的。」李震說,使得自己只有通過不斷對比老照片來交叉印證。「比如有幾位老先生都只找到了他們1980年代的照片,我就只有拿著它去和他們更早留學法國時的合影挨個對比,來還原出他們1950年代時的樣子。」李震說,自己希望復刻的他們的身高、年紀,甚至可以從中看出大師們當年的性格。
還原場景當年就發生在天安門廣場上
雕塑作品《為新中國雕塑》
整件《為新中國雕塑》可以看作兩部分,離觀眾最近的就是張松鶴、蕭傳玖、王臨乙、滑田友、劉開渠、王炳召、曾竹韶這七位雕塑大師或坐或站正在針對當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設計熱烈商議的場景,背景則是李震臨摹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之一《八一南昌起義》。
大師聚首熱烈討論的場景就是60多年前真實發生的一幕,並且李震說當年這一幕就發生在現在的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旁邊。「從史料看,當時天安門廣場還沒建好,為了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參與設計製作的中央美術學院就在旁邊搭了一個工棚。我還原的這一幕就發生在工棚裡。」
「中間拿著一疊紙的就是當時的設計組組長劉開渠,右邊第一個是曾竹韶,以老先生名字命名的『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作為國內首個面向全國雕塑專業設立的學術獎學金到現在都還在不斷激勵著後輩。」李震說,他們為新中國雕塑,「我為他們『雕塑』,向他們致敬,也是向新中國致敬。」
椅子、梯凳也全都有原型追溯
雕塑作品《為新中國雕塑》(局部)
細心的觀眾應該會留意到,在整件《為新中國雕塑》中除了人物和背景《八一南昌起義》臨摹浮雕還有兩件道具:一把梯凳和一把看似普通的小木椅。它們也在現實中都有原型。李震說,作品中這樣形制的梯凳直到現在中央美術學院都還在使用。
故事更多的則是那把小木椅。「大家注意看它正面椅面下的那條小木格柵,它的位置是更靠近人坐的屁股平面的,下面空餘出來的空間就方便讓人放腳。這就是1950年代才有的設計。」李震說,之前自己只在照片中看到過它,做雕塑時非常想找一把實物來參考,但前後尋覓了好久都無果而終。「直到有一天,就在重慶,我去一個路邊小賣部買水,放下包掏錢時突然發現老闆坐的就是一把這個椅子。」李震趕緊和老闆商量,交了點押金把他帶回工作室作為參考。
此外,作品中像曾竹韶穿的皮涼鞋,也是老北京口中的「老三條」,口袋裡插著鋼筆等習慣都完美復刻至那個年代人們的日常習慣。
在不少雕塑作品都已經是彩色的當下,李震仍然讓《為新中國雕塑》保持了本色。「其實上不上色我也糾結了很久。」李震解釋,最終選擇不著色更多是因為「1950年代黑白本色就是日常,再說作品本身的灰色我覺得也代表了歷史,單純、簡單。」
具體到作品材質方面,李震坦言自己考慮過更厚重的鑄銅,但「全國美展參展作品有限重,所以才改成了樹脂。」
相關閱讀 >
王比雕塑《好消息》關注重慶身邊事,將角逐中國美術最高獎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 孔令強 攝影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