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一雪
隨著科學家對人體微生物的研究日益加深,益生菌被廣泛用於治療腸道相關的疾病,特別針對常見的嬰幼兒腹瀉、便秘、溼疹、過敏等疾病。
雖說是益生菌療效初現,市面上的產品卻早已經令人眼花繚亂。我們到底應該相信哪種產品呢?
最好選有標註菌株號的
解決產品選擇的疑問,最好的方法就是認準國家標準批號。
「目前,市場上的益生菌產品主要有三類,即藥品、保健品和普通食品。」中科院微生物所博士段雲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其中,藥品的批號是「國藥準字」,保健品的批號是「健食字」號,即帶「小藍帽」標識,而其他類型的益生菌產品則是借了「益生菌」的「東風」,使用的是「固體飲料」的批號,產品包裝上只標註了執行標準和生產許可證號。
「標註了『國藥準字』和『健食字』的藥品及保健食品,國家監管比較嚴格。因此,亂用添加劑的情況較少。但是第三類,作為普通食品管理的『固體飲料』類產品亂用添加劑的情況就比較多了。但無論是哪類產品,只要是正規廠家,按照國家標準生產的合格益生菌產品都可以選擇。」段雲峰說。
在「帶有菌株號的益生菌通常是受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不允許隨意標註,標有菌株號的益生菌產品應該是可以提供原料廠家提供的菌株授權使用證明或供貨記錄證明的。消費者有權向廠家要求公開菌株號,但是國家並沒有強制要求益生菌產品必須在產品包裝上標註菌株號」。段雲峰解釋說。
菌株號對於益生菌來說就像身份證明,而且,即便都屬於同一種益生菌,不同的菌株也有不同的功能。比如兩株菌都屬於嗜酸乳桿菌,一個菌株叫嗜酸乳桿菌A01,一個菌株叫嗜酸乳桿菌B02。「A01能力很強,就像高鐵一樣,而B02能力較弱,就像共享單車一樣,比起速度來,那一定是A01更好,當然可能A01像高鐵一樣造價更高,技術含量也更高。但要是比起方便性來,B02可能要比A01更有優勢了。」
益生菌補充也分年齡段
事實上,儘管目前並沒有關於益生菌副作用的研究報告,但是並非所有益生菌都適合嬰幼兒,也並非所有適合嬰幼兒的益生菌都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孩子。
我國目前對菌株標註年齡限制,只是針對嬰幼兒使用的益生菌,但是對除了嬰幼兒以外的益生菌是沒有具體年齡限制的。目前,我國允許用於嬰幼兒的菌株有9種,都是在國內外應用歷史較長,使用人群較多,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較明確的菌株。
在嬰幼兒益生菌中,特別標註了嗜酸乳桿菌NCFM不適用於一歲以內的嬰幼兒。「這主要是因為嗜酸乳桿菌NCFM會產生D-乳酸,而1歲以內的嬰幼兒,特別是出生1周內的嬰兒,身體代謝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善,無法代謝D-乳酸,只能通過尿液排出體外,過多的D-乳酸會對這些嬰幼兒產生毒性,引起酸中毒。」段雲峰解釋道。所以,為了安全起見,1歲以內的嬰幼兒不建議攝入會產生D-乳酸的益生菌或者含有D-乳酸的酸奶。
此外,嗜酸乳桿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的某些菌株是可以產生D-乳酸的,無論是活菌還是發酵的酸奶都會產生,所以,段雲峰不建議一歲以內的嬰幼兒服用含有上述菌株的產品或其發酵乳。
除了對益生菌菌株的嚴格限制,嬰幼兒益生菌產品添加成分也有嚴格限制,特別是以固體飲料這種普通食品形式出現的產品。在我國現行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和《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GB 14880-2012) 中,就規定木糖醇、乳糖醇、矽酸鈣、三氯蔗糖、甘露醇、二氧化矽、香蘭素,以及牛磺酸、葡萄糖酸鋅、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營養強化劑不允許添加到嬰幼兒食品中。而一種名為「菊粉」的物質則不能添加在0~36個月嬰幼兒食品中。「目前,國內外缺乏菊粉是否可引起嬰幼兒腸道不適的實驗數據,但一些成人服用菊粉後會出現腹瀉、腹脹的症狀,另一些人則沒有這些症狀,這可能跟不同人腸道微生物的組成不同有關。」段雲峰表示。
情況嚴重還需就醫
有些家長因為對國內產品不放心,所以通過進口或海外代購等渠道購買國外的益生菌產品。對此,段雲峰表示,通過代購的一些產品並不符合中國的法規要求,無法正規合法地在中國市場銷售。在購買時,家長也要特別注意標註的菌株號和添加的成分。
段雲峰提醒說,如果購買的嬰幼兒益生菌產品的菌株不在我國允許使用的菌株範圍內,那麼不管商家如何宣稱,甚至宣稱菌株完全分離自母乳或乳頭,也不要輕易購買,因為沒有經過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的菌株,給3歲以內的孩子使用後可能會存在短期和長期安全風險。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出現不愛活動、萎靡、疼痛等症狀時,必須要去醫院就診。
《中國科學報》 (2018-03-16 第8版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