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十一假期期間,相信絕大多數人要麼坐在電視機前欣賞大閱兵,要麼就是在外遊玩,總之放鬆的不得了。但是有一個群體卻一點也鬆懈不下來,這就是高中學生。
很多高一學生在經歷了中考到高中後,在經歷了校長和老師的「啟動吹風課」後,更是摩拳擦掌,信心滿滿。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憑藉這三年的努力學習,考上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樣的知名大學繼續深造。但是在經過近一個月的學習後,很多高一學生發現:咦,怎麼感覺數學的難度要遠遠高於中學呢?或者有時候明明課堂上聽懂了,一落實到做題上就不會了。
敏感或者有經驗的家長這個時候就知道應該適當介入了,否則這麼放任下去的話,只會讓孩子對數學學習產生逆反或者討厭情緒,進而影響學習的正常進行。要知道,數學是高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能夠決定孩子成績的。一旦數學學不好,再想在高考成績上有所突破就難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的原因。
1.老師教,學生聽
對於剛上高一的孩子,老師通常採用「老師教,學生聽」的上課方式,因為課程內容與初中有大不同,跨度大,難度增長了幾個指數級別,也抽象了很多,所以必須先行由老師來「主動」講述各種理論知識,學生「被動」聽。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講解的資料主要是依據課本教案,不會過多地進行知識擴展,再加上高中老師的講課速度也會比初中老師快很多。所以會導致高一學生在一開始上數學課時非常吃力。
另外補充一點,高一新生的數學不好是個普遍現象,家長不必過分著急。
2.學生在初中時代養成不好的學習方式
在初中階段,老師會非常細心地對學習內容進行充分的講解,也會及時督促學生。這樣孩子們在剛進入高一的時候,不能及時把這種習慣性的學習思維扭轉過來,主要表現為:不會提前進行學習規劃、沒有在上課前做好預習、聽課時只知道記筆記、未能及時思考,聽課不認真、走神,或者記筆記速度過慢以至於跟不上老師講課的節奏,課後不會舉一反三、只知道死記硬背公式等等。
3.課程內容有跳躍式變化
初中階段的課本內容會比較照顧低齡化特點,比較形象,在表達時便於孩子們的理解消化吸收。但是到了高中階段後,語言明顯抽象了很多,教材內的各種定義含義也更嚴格,也多了很多數學符號,同時思維方式上也與初中階段有了非常大的跨越,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等情況下的課程量也增加了很多,解體的思維也豐富了很多。這樣會導致剛上高一的孩子理解、學習起來有些吃力。
那麼孩子該怎麼做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1.重基礎
學生一定要對書本基礎知識重視起來,要確保對數學課堂知識的掌握實在、理解全面,有效利用課本,課外願意花時間複習鞏固。
2.抓習慣
學生一定要養成在課前預習、在課堂上掌握知識的習慣, 在老師上課時一定跟著老師的步伐走,千萬不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學習數學。否則會造成因為缺乏有效和及時的指導,而導致部分知識點無法理解,學習效果不明顯。
3.勤參與
學生要有學習數學的興趣、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主動發言。
4.求發展
除了學數學只是建立在數學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的基礎上外,學生還要學會去發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根本上認識到數學在實際問題中的重要性,進而從全面發展的角度看待數學的學習。
基於以上情況,無論孩子、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有正確的意識。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穫,即使老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的;或者學生學得很辛苦,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收穫,也是無效的或者說是低效的。這就需要細心、耐心和責任心。
總之,高中數學不但要加強雙基而且要提高智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還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不但要讓學 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特別是自學。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提高學生成績,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