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溺愛」的孩子和「真愛」養大的孩子,差別在哪

2020-08-27 傑哥語妹

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今日我們來說說:

《被「溺愛」的孩子和「真愛」養大的孩子,差別在哪》

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在超市中看到一個四歲多的孩子,手裡拿著一輛小汽車對媽媽說,我想要這個小汽車,媽媽說,家裡已經有好多小汽車了,咱們不買,把汽車放回去,孩子開始哭喊著,我就這個家裡不一樣,這時孩子爸爸走過來,說不就一個小汽車嗎?孩子想要就給他買,又不貴,別讓她哭了,其實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很常見,只要孩子一哭,他的要求就可以得到滿足,不管這個要求是不是合理,父母的理由也很相似,說又不是什麼大事兒,先別讓孩子哭了很多,很多父母把這種做法當成是愛孩子,其實不是,這是溺愛。

一溺愛對孩子的危害

被溺愛的孩子缺乏同理心,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習慣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

被溺愛的孩子抗挫能力差,你也會讓孩子把孩子本來需要經歷的困難和挫折,有意無意去掉,當孩子真的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很容易出現崩潰,輕言放棄等問題,被溺愛的孩子不會感恩,孩子要求會特別容易滿足,就會覺得這些是理所當然,不會感恩於他人。

如何才能不溺愛孩子?

第一,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還小,做事情慢,做的也不好,還不如自己搭把手幫孩子做了,也能節約時間,減少很多矛盾,其實,孩子學著自己吃飯,收拾玩具,收拾衣服,好處多多,孩子自己做這些事情,能鍛鍊手的精細動作,小手更靈活,當孩子學會了自己吃飯,穿衣服不僅很有成就感,還會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熱愛,為以後的獨立生活做好準備,所以父母要克制代替孩子的衝動,更多的提供幫助和支持,讓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培養孩子規則意識,建立規則,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規則對每個人都很重要,這會讓孩子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父母要為孩子設定與年齡和發育水平相符的行為規範和規則,讓孩子知道行為的邊界,比如兩歲的孩子要知道不能打人,四字的孩子要有禮貌,設置的規則不要太多,注意培養這些規則涉及健康和安全的必要準則,比如。孩子去捅電源,父母要制止孩子沒完沒了的吃零食和飲料,還父母要管社會交往中的規則,比如啊,孩子有搶玩具打人等危害別人的行為,父母要管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規範,比如飯前便後要洗手,按時睡覺著,這些好習慣要堅持。重要的是規則要堅持,尤其是已經被溺愛的孩子,自由慣了,很難堅持規則,但是只要父母態度堅定,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三,培養孩子責任感,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有一個朋友曉蕊,她女兒經常把玩具摔的七分八裂,媽媽剛說一句,要愛惜玩具,輕拿輕放,女兒就會嚎啕大哭,爸爸一看女兒哭[流淚],趕緊說,沒事兒,沒事兒,爸爸在,趕緊給你買一個。

爸爸這樣的做法讓孩子學到的是我不需要愛惜玩具,反正摔壞了,爸爸會再買一個,當孩子不用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意味著他不需要負責任,而責任,感恩是以後能夠認真學習,努力工作,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保障,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是非常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具體怎麼做呢?孩子把玩具摔壞了可以修,一修修不好就不能玩這個玩具了,也不能買新的,下次孩子就知道要輕拿輕放。孩子把水弄灑了,趕緊拿毛巾擦乾,孩子逐漸學會怎麼端水,這樣孩子的父母能包容孩子所犯的錯誤,但是錯誤的後果要孩子自己承擔,要知道孩子從錯誤中能得到更好的成長,生活從來都不容易,用真愛來賦予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吧。

好啦,本次的分享到此結束,有什麼問題的話可以去評論留言哦。

相關焦點

  • 被「溺愛」的孩子和被「真愛」養大的孩子,差別在哪裡?
    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習慣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被溺愛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差。溺愛會讓父母把孩子本來需要經歷的困難和挫折,有意無意去掉了,當孩子真的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很容易出現崩潰、輕言放棄等問題。
  • 溺愛和真愛,一字之差,卻讓孩子的人生天差地別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如此神童卻被中科院勸退了,而造成這一切的卻是因為媽媽的溺愛。原來,魏永康的媽媽對他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好好學習,家裡的其他事都不讓他插手,絕對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等離開媽媽外出求學後,魏永康發現自己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也不知道如何跟人打交道,他失去了和社會聯接的能力,成了很多人口中的高分低能者。
  • 4.探尋:「真愛」和「溺愛」的心理真相是什麼?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尋「真愛」與「溺愛」這個話題。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他成為自己的過程,愛是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愛少了被批愛有缺失,愛多了被批「溺愛」。我們習慣把「溺愛」解讀為過度的愛,其實還是將父母的做法擺在了道德正確的位置上。
  • 被溺愛的孩子,是被父母傷害的孩子
    03溺愛,不利於培養責任心和同理心孩子如果能夠從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能力就沒有問題。而且經常幫忙做家務的孩子,他們會明白參與勞動是自己的責任,不能推卸和逃避。長大以後,這樣的孩子通常都比較有耐心和擔當。
  • 愛孩子但不能溺愛孩子,溺愛孩子只會把孩子引向歧途,毀掉孩子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會愛孩子。過分的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遭受適當挫折、困難和學習愛護別人的權利。這樣的孩子從小只會享受,不知奉獻;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關注自己,不知體諒別人。
  • 父母溺愛孩子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
    古代有一富翁,妻子生了一群女孩,好不容易盼來個兒子,真是喜從天降,簡直就不知怎樣疼愛孩子了。用俗話來說,「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嚇著」。富翁和妻子對兒子張口必應,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月亮摘下來給兒子玩。溺愛中長大的兒子,吃喝嫖賭,無所不為,當富翁認識到「敗家子」的真面目後,再想教育卻為時已晚。後來這個孩子因殺人被判斬刑。
  • 溺愛孩子和寵愛孩子都是愛,為什麼會不一樣呢?
    看到孩子玩的開心,我就說「小文你不能太溺愛孩子,要不以後孩子長大了也不知道體諒你。」小文說「你不是也溺愛孩子嗎?」我說「我不是溺愛我是寵愛,」小文說「那不都是愛嗎?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可大了。溺愛的孩子孩子都是家裡的寶,有些家長因為想要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的愛,在孩子想要去拿東西的時候,媽媽就會在旁邊說「寶貝你別動,你要什麼媽媽去給你拿。」看到孩子想要動手幫自己澆花的時候就說「哎呦,我的乖乖,這個你不會,你趕緊去那邊待著,媽媽一會就來。」
  • 【溺愛】是【不愛】的偽裝
    無一例外的是,他們從小到聽到大父母最常說的的話是:我們最大的錯,就是太溺愛孩子了! 而那些給了孩子很多愛和滿足,把孩子養得很好的父母,最常說的是:養育孩子,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繼續覺察成長。動不動害怕「溺愛」孩子的父母,就好比一口枯井整天擔心自己把村子淹了。
  • 給孩子自由和放縱孩子有何區別?愛與溺愛的界限在哪?
    而如果她在小a哭鬧要抱時,給出無條件的愛,抱起小a,又會感到自己是在溺愛孩子,毫無原則地妥協和退讓,覺得這樣會害了孩子。抱著這樣想法的父母,最終會在猶豫中掙扎,和孩子陷入一種「權利爭鬥」的死循環:媽媽說:你要「如何」,我才「怎樣」。
  • 殘障孩子「最佳」教育方式,無差別教育初見曙光,了解這些很重要
    有些孩子,由於種種原因,先天就會有一些缺陷。無論孩子健康與否,在家長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可是孩子總要進入社會,進入社會就需要接受教育,這時家長們面臨一個難題,將孩子送進殘障學校和讓他接受正常教育相比,哪一個更好呢?
  • 10歲孩子對媽媽拳打腳踢│痛心:溺愛成災,孩子才是受害者
    ,他對媽媽這樣肆意妄為,實際是父母溺愛孩子的結果。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是那個時代大多數孩子的真實境況,可以說他們從出生就是在艱難困苦中渡過的。 等到小周出生時,境況已經大不一樣。小周父母認為他們小時候經受了太多苦難,再不能讓自己孩子受苦、受罪了,於是他們傾其所有,力所能及地給予小周最好的生活,不讓他受一點委屈、受一點勞累。
  • 虎爸狼媽養的孩子,和佛系父母養的孩子,差別很大一眼能分辨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日後能更好地在這個社會發展,他們開始對孩子有了更高的要求,對孩子進行全方面的培養,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優秀人才。01虎爸狼媽養的孩子,和佛系父母養的孩子,差別很大一眼能分辨。
  • 虎爸狼媽養的孩子,和佛系父母養的孩子,差別很大一眼能分辨
    虎爸狼媽養的孩子,和佛系父母養的孩子,差別很大一眼能分辨。說到教育孩子,想必大家都會想起一部紀錄片《與敵同住》,它講述了專制型媽媽養出來的孩子與放養型媽媽養出來的孩子有何差別。在這兩位媽媽中,貝絲屬於「虎媽」,她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在生活中會給孩子制定各種各樣的規矩,來規範著孩子的一言一行。但珍卻跟貝絲截然相反,她比較佛系,在教育過程中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她慢養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快樂成長。
  • 接送孩子是從搖籃到墓地的溺愛?專家:接送孩子是毀掉孩子的毒藥
    01專家怒批:接送孩子是中國父母特有的「從搖籃到墓地」的溺愛前段時間網上一直流傳著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上下學的對比圖,最明顯的差別是即使僅僅在小學階段,但日本的孩子仍然堅持獨立上下學,而中國的孩子則更多的是由父母接送上下學。
  • 常打扮的媽媽和不打扮的媽媽,養大的孩子,差別不是一點點
    導讀:常打扮的媽媽和不打扮的媽媽,養大的孩子,差別不是一點點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常打扮的媽媽和不打扮的媽媽,養大的孩子,差別不是一點點!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溺愛不是愛,不要「以愛之名」摧毀孩子的感受
    無條件的滿足和溺愛,讓「小巨嬰」長成了「大巨嬰」。不管家裡情況,看見什麼都要買。不買就對著媽媽發起了脾氣。媽媽哼起童謠,希望安撫他的情緒,卻不奏效!無奈,媽媽只好把手伸進自己的身體,掏出自己血淋淋的腎臟,送到兒子面前。「巨嬰」一看大喜,趕緊買了喜歡的。沒過多久,錢又敗光了,「巨嬰」又去找媽媽,媽媽卻早已咽了氣。
  • 「溺愛」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
    妻子特別胖,敦敦實實地坐在他旁邊,足有他兩個大似的。導演說到自己妻子的時候,用手自然地搭在她的腰上說:「你看,這麼大一個,我多賺呀,我就是喜歡她胖胖的樣子。」他一臉的寵溺,胖妻子哈哈地笑著,笑得花枝亂顫。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夫妻之間護短就是撒狗糧秀恩愛,而護孩子短就是溺愛,不被接受呢?
  • 尊重孩子和溺愛孩子的界限在哪裡?
    ,卻被親朋好友指責是溺愛。如果一定要給尊重和溺愛找一條界限的話尊重「孩子還是一個孩子」,不是說「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以後再說」的放任不管,而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他們的需求。 我們見過太多被溺愛毀掉的孩子,要麼出於放任而沒有規矩的愛。
  • 別錯把溺愛當孩子的保護傘
    導語:家長什麼樣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並最終決定孩子人格的養成是怎樣的。  生活中,父母溺愛孩子通常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買貴重電子產品送孩子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小朋友接觸到高科技產品。
  • 父母溺愛孩子對孩子成長有什麼危害?
    一切與真實生活環境不符的養育方式都會給孩子造成危害。溺愛一般兩方面,一是要啥給啥,過度滿足。二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度幫助。原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都被溺愛的家長做了,孩子失去從小事中鍛鍊成長的機會,時間長了,他遇到任何困難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求助,要家長幫忙,小時候還好,似乎只要孩子好好學習,也沒什麼大不了,如果一個30歲的成年人,還是這樣的心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