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微教育短片《巨嬰》:
看到媽媽取腎的那個鏡頭,既悲哀又感慨:溺愛,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
看起來溺愛有一點偉大的影子。你看,為了你,我們替你方方面面的都考慮好了。甚至犧牲自己,無視自己的需要,只為你能過得更好。真是這樣嗎?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
就像這樣我的一個朋友。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基本沒給他買過玩具。等她自己有了孩子,就不管不顧的給孩子買了好多東西。只要孩子要,就買給她,甚至有時候,孩子不要也買了好多。
表面上,考慮的是孩子。但實際上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無視了孩子的需求。
我們每個人心理都存在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一個是「內在的小孩」。這實際就是在補償自己童年的「虧欠」。是「內在的孩子」想要更多的玩具,而不是孩子想要。
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這種溺愛更多是滿足父母的期待、欲望,圓滿了自己。就像《小歡喜》裡的宋倩對著英子說:「媽媽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媽媽愛你。」包辦英子的生活、學習、玩耍,讓英子感到窒息、恐懼,盡然發展成了抑鬱症。
除了自我」內在的小孩」。有時,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也是一種自我情感的轉移。
夫妻的感情不好,或者單親家庭。妻子把本應該放在丈夫身上的愛,都放在孩子身上,他們幻想著孩子長大了就能夠給回復沒有的給她的愛和依賴。
在這樣一方缺位的家庭裡,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孩子已經沒有了爸爸(媽媽),非常可憐了,所以我要加倍的陪伴,竭盡全力的彌補愛的缺失。就容易造成對孩子控制的過多、非常溺愛。
有溺愛行為的父母,其實並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弄懂孩子到底需要什麼,也不關心孩子的成長,甚至都沒興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他們只按內心的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來「塑造」孩子。這就愛的本質就是控制。
比如,在《小歡喜》中,在學校舉辦的百日誓師大會上,英子只想報考航天專業。宋倩非要也是清華或者北大的航天專業,其實航天不是宋倩的理想,她只要英子去清華或者北大。
她為孩子「完美」安排了一切。讓孩子內心更加反抗母親的安排。但是,媽媽這麼愛她,她又怎麼能傷媽媽的心,所以,最後英子受不了,離家出走了。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心理學家袁榮親把溺愛有兩種形式: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
第一種是「包辦型溺愛」。
這類多為「專制型」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欲非常的強,生怕孩子有任何的挫折,一手包辦孩子的一切。
在《金牌調解》中有這樣的一位男孩。從小到大都是被父母安排,一切都順風順水。可當進入大學,自己獨立生活,很多事情讓他焦頭爛額: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生活一團糟糕,競選班長失利……因此,打遊戲成了他逃避生活的一種方式。到最後要退學來逃避這一切。
他的媽媽十分震驚。因為男孩子從小都特別優秀,也很乖。怎麼會變成這樣。殊不知,就是因為她的溺愛,扼殺了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當脫離父母的庇護,一切問題就都顯現出來了。
第二種是「縱容型溺愛」。
這類多為「放縱型」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捧若「皇帝」。孩子被他們養成自私的性格。
就像我的一個親戚。從小特別縱容他家兒子,要多少錢給多少,自認為家裡的錢夠他花的。就這樣無節制的寵著他,結果是偷自己家的錢,偷別人的錢。
所以,武志紅老師才說:「溺愛是陷進,實際上,溺愛的父母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但一切都是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而變得仿佛不可指責。
真正的愛孩子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
① 真正的愛,能夠正確認識孩子的實際能力。
有人說典型的中國式的父母,有兩大特點:一是喜歡替孩子出頭,為孩子搞定一切;二是希望孩子聽話。
為孩子搞定一切的背後就是不能夠正確認識孩子的實際能力:
所以,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要求,明白孩子的能力,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當孩子經常說」我來……我自己來……」說明他自己準備好了,準備走向獨立的生活,這時不妨讓孩子自己來。或許時間久一些,或許還要多次的嘗試,但這都是孩子寶貴的經驗,也是孩子走向獨立人生的開始。
②真正的愛是對孩子有適當的要求
習慣於溺愛的父母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願意讓孩子「添亂」於是對孩子沒有任何的要求。
所以,面對孩子的撒嬌或者撒潑,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要求。否認很容易走入「毫無原則」的教育困境,變成溺愛孩子的行為。
作為父母,一定要在家庭教育明確: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對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這件事情肯定不行,你哭你鬧都沒有用。
③ 先學會愛自己
中國式的父母總是喜歡繞著孩子,為了孩子無私奉獻自己的這一生。然後總孩子跟孩子抱怨,我這都是為了你。到最後還可能養出白眼狼的孩子。
那怎樣才能避免呢?答案其實很簡單——自私一點,多愛自己一點。一個學會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先斟滿自己杯子》一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不要再等待別人來斟滿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無私奉獻。如果我們能先將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滿了,心滿意足地快樂了,自然就能將滿溢的福杯分享給周圍的人,也能接受別人的給予。
現代父母應該學會為自己而活,自己的人生充實了,有愛了,才能愛孩子,才不會擅自幹涉和插手孩子的人生。
溺愛不是愛,武志紅老師說的沒錯,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溺愛」這一回事。真正的愛是以孩子的是我實現為前提的。真愛對孩子來說,永遠都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