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不是愛,不要「以愛之名」摧毀孩子的感受

2020-08-27 你不懂得孩子

今天看了一部微教育短片《巨嬰》:

  • 短片裡,男主是個大號的「巨嬰」。衣服要媽媽穿,剃鬍須要媽媽來,吃飯也要媽媽把飯裝好了來餵他。「巨嬰」呢?只負責打遊戲。對此,爸爸也不會說什麼,他只負責看他的報紙,掏他的錢。
  • 無條件的滿足和溺愛,讓「小巨嬰」長成了「大巨嬰」。不管家裡情況,看見什麼都要買。不買就對著媽媽發起了脾氣。媽媽哼起童謠,希望安撫他的情緒,卻不奏效!
  • 無奈,媽媽只好把手伸進自己的身體,掏出自己血淋淋的腎臟,送到兒子面前。「巨嬰」一看大喜,趕緊買了喜歡的。沒過多久,錢又敗光了,「巨嬰」又去找媽媽,媽媽卻早已咽了氣。毫無生存能力的巨嬰,扒開了媽媽的傷口,重新鑽回媽媽的肚子。仿佛自己還是一個嬰兒。

看到媽媽取腎的那個鏡頭,既悲哀又感慨:溺愛,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

父母為什麼容易溺愛孩子?

看起來溺愛有一點偉大的影子。你看,為了你,我們替你方方面面的都考慮好了。甚至犧牲自己,無視自己的需要,只為你能過得更好。真是這樣嗎?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

就像這樣我的一個朋友。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基本沒給他買過玩具。等她自己有了孩子,就不管不顧的給孩子買了好多東西。只要孩子要,就買給她,甚至有時候,孩子不要也買了好多。

表面上,考慮的是孩子。但實際上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無視了孩子的需求。

我們每個人心理都存在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一個是「內在的小孩」。這實際就是在補償自己童年的「虧欠」。是「內在的孩子」想要更多的玩具,而不是孩子想要。

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這種溺愛更多是滿足父母的期待、欲望,圓滿了自己。就像《小歡喜》裡的宋倩對著英子說:「媽媽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媽媽愛你。」包辦英子的生活、學習、玩耍,讓英子感到窒息、恐懼,盡然發展成了抑鬱症。

除了自我」內在的小孩」。有時,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也是一種自我情感的轉移。

夫妻的感情不好,或者單親家庭。妻子把本應該放在丈夫身上的愛,都放在孩子身上,他們幻想著孩子長大了就能夠給回復沒有的給她的愛和依賴。

在這樣一方缺位的家庭裡,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孩子已經沒有了爸爸(媽媽),非常可憐了,所以我要加倍的陪伴,竭盡全力的彌補愛的缺失。就容易造成對孩子控制的過多、非常溺愛。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有溺愛行為的父母,其實並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弄懂孩子到底需要什麼,也不關心孩子的成長,甚至都沒興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他們只按內心的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來「塑造」孩子。這就愛的本質就是控制。

比如,在《小歡喜》中,在學校舉辦的百日誓師大會上,英子只想報考航天專業。宋倩非要也是清華或者北大的航天專業,其實航天不是宋倩的理想,她只要英子去清華或者北大。

她為孩子「完美」安排了一切。讓孩子內心更加反抗母親的安排。但是,媽媽這麼愛她,她又怎麼能傷媽媽的心,所以,最後英子受不了,離家出走了。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心理學家袁榮親把溺愛有兩種形式: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

第一種是「包辦型溺愛」。

這類多為「專制型」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欲非常的強,生怕孩子有任何的挫折,一手包辦孩子的一切。

在《金牌調解》中有這樣的一位男孩。從小到大都是被父母安排,一切都順風順水。可當進入大學,自己獨立生活,很多事情讓他焦頭爛額: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生活一團糟糕,競選班長失利……因此,打遊戲成了他逃避生活的一種方式。到最後要退學來逃避這一切。

他的媽媽十分震驚。因為男孩子從小都特別優秀,也很乖。怎麼會變成這樣。殊不知,就是因為她的溺愛,扼殺了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當脫離父母的庇護,一切問題就都顯現出來了。

第二種是「縱容型溺愛」。

這類多為「放縱型」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捧若「皇帝」。孩子被他們養成自私的性格。

就像我的一個親戚。從小特別縱容他家兒子,要多少錢給多少,自認為家裡的錢夠他花的。就這樣無節制的寵著他,結果是偷自己家的錢,偷別人的錢。

所以,武志紅老師才說:「溺愛是陷進,實際上,溺愛的父母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但一切都是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而變得仿佛不可指責。

如何防止溺愛呢?

真正的愛孩子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

① 真正的愛,能夠正確認識孩子的實際能力。

有人說典型的中國式的父母,有兩大特點:一是喜歡替孩子出頭,為孩子搞定一切;二是希望孩子聽話。

為孩子搞定一切的背後就是不能夠正確認識孩子的實際能力:

  • 明明自己能吃飯了,還要追著喂。該學著做家務了,打著節省時間幌子幫孩子包辦一切。甚至到了孩子結婚,也以過來人的經驗橫加幹涉。

所以,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要求,明白孩子的能力,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當孩子經常說」我來……我自己來……」說明他自己準備好了,準備走向獨立的生活,這時不妨讓孩子自己來。或許時間久一些,或許還要多次的嘗試,但這都是孩子寶貴的經驗,也是孩子走向獨立人生的開始。

②真正的愛是對孩子有適當的要求

習慣於溺愛的父母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願意讓孩子「添亂」於是對孩子沒有任何的要求。

  • 明明讓孩子不要在吃糖了,卻因為孩子哭鬧不同意。於是他們就妥協了,說:「吃一點吧,也沒關係的。」到最後,想要給孩子有所要求、樹立規則的,卻變成了妥協,沒要求。

所以,面對孩子的撒嬌或者撒潑,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要求。否認很容易走入「毫無原則」的教育困境,變成溺愛孩子的行為。

作為父母,一定要在家庭教育明確: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對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這件事情肯定不行,你哭你鬧都沒有用。

③ 先學會愛自己

中國式的父母總是喜歡繞著孩子,為了孩子無私奉獻自己的這一生。然後總孩子跟孩子抱怨,我這都是為了你。到最後還可能養出白眼狼的孩子。

那怎樣才能避免呢?答案其實很簡單——自私一點,多愛自己一點。一個學會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先斟滿自己杯子》一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不要再等待別人來斟滿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無私奉獻。如果我們能先將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滿了,心滿意足地快樂了,自然就能將滿溢的福杯分享給周圍的人,也能接受別人的給予。

現代父母應該學會為自己而活,自己的人生充實了,有愛了,才能愛孩子,才不會擅自幹涉和插手孩子的人生。

溺愛不是愛,武志紅老師說的沒錯,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溺愛」這一回事。真正的愛是以孩子的是我實現為前提的。真愛對孩子來說,永遠都不嫌多。

相關焦點

  • 「溺愛」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
    今天,我想回答一個有趣的問題,一位女性朋友問:我老公非常溺愛兒子,我該怎麼辦?根據描述,這位朋友的丈夫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所以現在把所有缺失的愛都加倍給了兒子身上。會花很多時間陪孩子,但有時候那個陪伴很像是溺愛。
  • 如何區分「溺愛」與「愛」?
    ★關鍵詞:溺愛、愛、焦慮、情緒★核心語錄:成為媽媽之前先成為你自己,成為媽媽之後,也不要放棄自我成長!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每周六,我們都會增加答疑時間,針對網友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也歡迎各位聽眾朋友們繼續留言、轉發,也許下一個被選中評論的就是您。
  • 愛和溺愛的區別究竟在哪兒?真的不要陷入誤區!
    很多父母都產生過一個困惑——愛和溺愛到底有什麼區別?我對孩子太好,算不算是一種『溺愛』呢?會不會把孩子寵壞了? 這裡最應該強調的一點是,『愛』和『溺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絕對不是『愛』多了就是『溺愛』。
  • 【溺愛】是【不愛】的偽裝
    溺愛不是愛,是不愛,是更愛自己。混淆這些的父母,總以為養孩子是在付出,總會感覺特別累。是的,檢驗你是否在愛孩子,就看你嫌累不嫌累。成天喊太累的,多半是因為感覺一直是在付出,看不見孩子的幸福,更不會用孩子的幸福滋養自己。彼此滿足,彼此需要,彼此開心,讓幸福流動起來,所有的累,很快就會消失,就像不曾累過一樣。
  • 愛與溺愛,一線之隔,做到這3點,讓你的愛不再盲目
    雖然是一檔綜藝節目,但是它的治癒功能不容小覷,節目現場的爸爸們重新回歸到幾十年前,做回小學生去參加考試、答題,設身處地換位思考,體會孩子的感受,讓父母真正對學習與成績進行理性思考,從而對孩子多一分寬容與理解,也減輕了許多父母源於成績的焦慮。
  • 溺愛,不是愛,而是毀孩子
    當今家長朋友們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也有爸爸媽媽嫌孩子自己吃飯又髒又麻煩,看到孩子吃飯笨手笨腳的,索性就一餵了之。但是,如此一來,我們不僅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成長和獨立進食的樂趣,也無法培養起他們對於事物的敬畏之心。
  • 愛孩子但不能溺愛孩子,溺愛孩子只會把孩子引向歧途,毀掉孩子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會愛孩子。過分的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遭受適當挫折、困難和學習愛護別人的權利。這樣的孩子從小只會享受,不知奉獻;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關注自己,不知體諒別人。
  • 都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到底要如何把握「愛」和「溺愛」的度?
    這樣,孩子的真實喜好和感受與ta的個人經驗保持一致,不割裂,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才能保持成長的光澤。無條件的愛和溺愛有啥區別呢?無條件的愛,並不意味著無原則的愛,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出安全感充足、自信、有足夠完整的自我的孩子,不是為所欲為的孩子。
  • 父母溺愛孩子真的是出於「愛」嗎?
    溺愛,很多家長都能意識到的問題,但卻不知道愛和溺愛的界限,於是有時候其實已經是在溺愛孩子了而不自知無論是出於自己工作忙沒時間陪伴孩子的歉意,還是因為自己童年缺失的愛想要加諸歸還到孩子身上,父母溺愛孩子,通常會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表現。
  • 愛與溺愛僅一字之差:這樣愛孩子,永遠慣不壞
    這就是原則問題,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沒有問題,但要無條件無底線去滿足孩子的欲望那就是溺愛。我見過有的老人帶孩子,孩子一哭,只要能夠哄好孩子的,幾乎沒有任何原則可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只要不哭了一切都好說,這就是赤裸裸的溺愛。
  • 請不要以「愛」之名
    這個世上多少人以「愛」之名,在行傷害事實。這也是很多父母都不願意承認、不願意正視的問題。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真的是太大太大了。家庭的氛圍,父母的言行,都會一點一滴的影響到孩子。「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大概每個人都聽過吧,或許,為人父母的我們也常常在說這個,但是這真的是愛嗎?不過是把「操縱」替換成了「愛」。「我打你/罵你也是為你好,別人家的孩子我怎麼不說呢?」
  • 家長的溺愛教育,容易用愛把孩子「淹沒」,讓孩子越來越「熊」
    家長愛孩子的心是可以理解,但是,任何的愛都應該有度才行。就像皓皓,在路人的眼裡,早已經被認定是一個不懂禮貌,隨心所欲的「熊孩子」了吧。一旦對孩子愛得過度,很可能會使孩子被家長的愛所「淹沒」,對孩子各方面都有害無利。
  • 這樣的行為不是「愛」孩子,溺愛只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親們把他們的孩子銘刻在基因裡,這是自然生長的法則,也是人類的天性。但是過猶不及,給孩子太多的愛反而會傷害孩子的一生。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愛自己的孩子有什麼錯呢?」愛是沒有錯的,錯在哪裡?月滿則虧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愛情也是如此。要以理性的方式去愛孩子,所謂愛子,就是要有遠見,要有長遠的眼光。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愛之名」的教育,孩子不會感激
    但現實中,很多父母存在的問題是,過於疼愛自己的孩子,以愛之名綁架孩子,讓孩子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 「以愛之名」是溫柔的枷鎖 1、加重孩子心理負擔 很多父母都特別喜歡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就.....」「當初就是為了照顧你,我才放棄......」「為了你我付出了......」。
  • 既不溺愛,也勿不愛
    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但絕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否則孩子會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一、溺愛孩子的危害:1、被溺愛的孩子比較自私被溺愛的孩子整天被別人包圍著,不太懂得怎麼付出,相對比較自私點;2、被溺愛的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孩子從小處在一個溺愛的環境下,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沒人去阻止他反對他
  • 被父母溺愛長大的孩子影響有多大?你別不自知,快停止你的愛
    3)容易出現交友障礙 那麼在家長溺愛下長大的小孩,其實在交友方面也很容易出現障礙。因為家長過於溺愛小孩,容易使小孩變得比較自我,不太注重其他人的感受。 因此他們在交朋友的時候,也就容易忽視其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也就容易出現一些障礙。
  • 《老有所依》同樣是父母之愛,但愛和溺愛家長看明白了麼?
    娶妻之後又把對母親的依賴轉移到妻子身上,與妻子一起啃老,直到把母親逼出家門,流落街頭,養母含淚說出那句「慣子如殺子」的悔恨之語,看到這裡總是讓人唏噓不已啊。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孩子的,而所有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從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把所有的愛毫無保留的付出,精心的守護,不辭辛勞,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有所成就。
  • 父母親,再不要用你所謂的愛摧毀孩子 /愛是一片土壤,一個港灣
    他有幾句話我特別印象深刻「優秀的孩子是誇出來的,搗蛋的孩子是打出來的」。「快樂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健康活潑,學習優秀;嚴加看管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是無法無天的」。「我們教育成才的一定是兒女,不是仇人。」
  • 「溺愛」的鍋家長背不起,別讓你的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我相信很多人都認為小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愛,孩子剛來到世界上,父母就是孩子的一切。父母照顧孩子是應該,但不是孩子的一切都需要你替他做。家長們往往認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這樣做只會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
  • 父母「溺愛」孩子的行為,映射出內心對愛的渴望,卻影響孩子一生
    ,有人是分不清「愛」與「溺愛」的界限,不管是什麼原因,「溺愛」總是不對的,希望各位家長摒棄不好的育兒模式,給予孩子更健康的「愛」。的界限,誤把「溺愛」當成「愛」。「愛」的行為是出於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給予孩子「自由、寬容、欣賞」,給孩子尊重和信任,讓孩子能夠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快樂的靈魂。「溺愛」則是一種不正常的愛,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給孩子更多的愛,但是帶有「管制、包辦、批評、佔有……」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