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溺愛僅一字之差:這樣愛孩子,永遠慣不壞

2020-09-05 檸檬遇上姜娃娃

閨女三歲八個月了,平時喜歡求抱,有時玩著玩著就會跑到我跟前要我抱抱她,抱一下就很知足,然後又屁顛屁顛地回去玩。

我媽覺得孩子那麼大了,沒有必要抱了,覺得我太溺愛孩子了,還說這樣下去會慣壞孩子。我不以為然,覺得一個三歲多的孩子想要抱抱是正常的。



平時閨女在家想做什麼事我都會儘量去滿足她,比如想玩水,我拿個盆子裝水給她玩,自己站在一旁看著她玩得到處都是,臉上樂開花,歡笑聲不斷,弄溼了衣服換了就是,弄溼了地板閨女也會一起收拾。家裡的老人也說,我太慣孩子了,孩子玩水就應該制止,而不應該這樣去滿足孩子……

其實,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不會慣壞孩子,毫無底線滿足孩子毫無原則哄騙孩子才會。

親子教育實踐家汪培珽曾在《孩子知道你愛他嗎》一書中說過:真正的愛,不會寵壞孩子!因為真正的愛,只會讓孩子更好,讓孩子的人生充滿更多幸福的光彩。

而什麼才是真正的愛?這是每一位父母都要好好學習的育兒知識點,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有原則的愛。所謂有原則的愛就是該滿足的及時滿足,該說不的堅決拒絕。孩子的正常需求,其實是可以儘量去滿足的。只要不觸及原則問題,不影響到他人不傷害自己的,我覺得滿足孩子的需求是有必要的。

是人都會有需求,孩子不管是想玩還是想做什麼,需求本身都沒有錯。孩子想抱一會,那是一種心理需求,她覺得抱抱這個行為可以給她帶來安全感,可以給她帶來愉悅,這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又不是時刻都要抱著,就抱一下下一點也不過分。

如果孩子會走路了,去哪裡都不肯自己走,出門就要全程抱著,這個需求顯然有些過分,當然不能滿足。這就是原則問題,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沒有問題,但要無條件無底線去滿足孩子的欲望那就是溺愛。

我見過有的老人帶孩子,孩子一哭,只要能夠哄好孩子的,幾乎沒有任何原則可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只要不哭了一切都好說,這就是赤裸裸的溺愛。



真正的愛是建立在一定規則之下的,並非泛濫一般的存在,否則就不是愛了,而變成了害。

2.愛不要物質化。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常常只體現在物質層面的,以為把最好的物質留給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吃的穿的用的,從來不吝嗇。

我有個親戚也這樣,常常自己都不捨得花錢的地方,只要孩子想要會竭盡全力滿足,平時動不動帶孩子去高級飯店吃飯,給孩子買奢侈的東西,還花大錢去給孩子拉關係進好的學校,以為付出了這麼多就是愛孩子的表現。

讓人失望的是,父母付出了這麼多孩子並不領情,親子關係一直都很糟糕,孩子不但不感激父母的付出,還多次表示不願和父母住在一起,寧願去孤兒院也不想待在父母身邊。

原來,這個親戚對孩子的愛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上,還常常用自以為是的好來對待孩子,從來不去關心孩子本身需要什麼。

平時孩子一不聽話就挨打挨罵,十二年來孩子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一和父母鬧彆扭就想斷絕親子關係。

有一次,孩子和我哭訴說父母太物質化了,從來不關心過自己,只知道給予物質上的東西,凡事喜歡用物質來衡量。



對孩子的愛,如果太物質化,孩子很難感受得到父母真正的愛。在這個物質充足的時代裡,沒有孩子是缺乏物質的,給得太多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現實生活中,偏偏就有很多父母喜歡把對孩子的愛物質化。孩子考試獲得高分了,要什麼買什麼,孩子表現好了,多貴重的禮物都會捨得給。

當物質獎勵已成為了習慣,孩子做事的動力都建立在了對物質的渴求上,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仿佛都是為了獲得某種物質而去努力。

殊不知,人對物質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從小就被物質所激勵的孩子,長大後做事往往都會以物質利益為主,為了達到某種物質利益的目的,會不擇手段地去謀求,哪怕做了傷人害已的事也在所不惜。

孩子的成長雖然離不開物質層面的需求,但適可而止,對孩子的愛,不能無限物質化,否則很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多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孩子的人格才會更加健全,身心健康勝於一切。

3.儘量讓孩子自由成長,不過度保護。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如果被過度保護,成長環境猶如在溫室裡一樣,這棵樹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

只有在自然環境下自由成長的樹苗,才會更加充滿活力,成長過程不受限於各種條條框框,根基才會更加發達,吸收到的營養會更加全面,最終才能茁壯成長。



養孩子如種樹,我們不能處處壓制孩子,應該儘量放手讓孩子自由學習和探索世界,可以適當引導,但不要凡事掌控。

被大人掌控太多的孩子,往往活得很壓抑,凡事都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做起事來常常被動有加,自己的命運也難以自己把握,人生難以開闊。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別讓孩子過得那麼憋屈,該放手就放手,別假借愛的名義來禁錮孩子成長的步伐

4.尊重孩子,讓愛有邊界。孩子的事儘量讓孩子自己做主,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過是有緣遇見孩子並陪她走一段罷了。

孩子從來就不是我們的附屬品,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有我們的人生要過,孩子也有孩子的生命軌跡要走,再愛孩子,也不能凡事幹涉孩子的想法和決定。

我們不能替孩子過人生,孩子的事儘量還給孩子來做主,你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給孩子提建議,但不要用自己的想法來左右孩子的命運。

真正的愛,是一種理解,是一種寬容,是一種懂得,更是一種尊重。缺乏邊界的愛,往往會讓人窒息,讓人無所適從,也讓人痛苦不堪。



不想慣壞孩子,就要學會科學而恰到好處地愛孩子,希望你是一個有原則懂尊重孩子的父母,在育兒的路上,我們先育己,只有自己不斷成長,你才能跟得上孩子成長的步伐。

相關焦點

  • 「溺愛」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
    今天,我想回答一個有趣的問題,一位女性朋友問:我老公非常溺愛兒子,我該怎麼辦?根據描述,這位朋友的丈夫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所以現在把所有缺失的愛都加倍給了兒子身上。會花很多時間陪孩子,但有時候那個陪伴很像是溺愛。
  • 【溺愛】是【不愛】的偽裝
    溺愛不是愛,是不愛,是更愛自己。混淆這些的父母,總以為養孩子是在付出,總會感覺特別累。是的,檢驗你是否在愛孩子,就看你嫌累不嫌累。成天喊太累的,多半是因為感覺一直是在付出,看不見孩子的幸福,更不會用孩子的幸福滋養自己。彼此滿足,彼此需要,彼此開心,讓幸福流動起來,所有的累,很快就會消失,就像不曾累過一樣。
  • 《我們的孩子》:孩子永遠慣不壞
    我認為他最核心的理論就是「孩子永遠慣不壞」,這一點跟西爾斯的親密育兒法非常相似我們家的兄弟倆在小嬰兒的時期都是「高需求寶寶」,老大必須貼在人身上才能睡覺,老二則是「吃奶狂人」,不管是生氣了還是傷心了都要吃一吃奶,所以他直到3歲7個月進幼兒園那天才斷奶,但是就像一個儀式一樣,我們約定上了幼兒園就是大孩子了,大孩子不吃奶。就這樣很自然地斷奶了。
  • 慣子如殺子,何為慣?十大做法告訴你愛與溺愛的區別!(轉給家長)
    當今做父母的大多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我們都想做一個好家長,想養出一個獨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越來越無理取鬧,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無條件的,但是愛得過度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
  • 都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到底要如何把握「愛」和「溺愛」的度?
    咋一看這些都是處在原則邊界的事情,滿足不滿足都有足夠的理由去說服自己:可是滿足了他吧,覺得太「慣」孩子了,怕孩子被越寵越任性;拒絕他吧,好像又很冷血缺乏溫情,感覺孩子很傷心很可憐,怎麼做都是錯!蜜絲懂相信,很多父母和我當初一樣有個困惑,無條件的愛,和溺愛有什麼區別啊?
  • 你還毫無底線愛孩子?李玫瑾:3不慣2不管,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有次寶寶竟然指著小琳的鼻子讓她滾,不僅如此,寶寶還對家中的其他長輩表示不尊重,這可讓小琳一家煩惱壞了,對此他們就去諮詢了專家。原來小琳一家就只有那麼一個孩子,雙方父母寵得厲害,而專家指出就是這種溺愛讓他無法無天了。
  • 你還毫無底線愛孩子?李玫瑾:3不慣2不管,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孩子自出生以來,就要受到各種各樣的教育,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遠超於社會和學校對孩子的教育。那麼這就對父母提出一定性要求,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有些父母對孩子十分寵愛,甚至溺愛,但是結果發現孩子反而會更加的叛逆。
  • 女孩當眾連踹母親6腳:愛與溺愛,一字之差,卻讓父母栽了跟頭
    而這位媽媽,自始至終沒有批評孩子,更沒有出手教訓孩子,只是往後縮了縮,試圖用隱忍平息女兒的怒氣。一開始我覺得很氣憤,怎麼會有這樣不懂事的女兒?被自己百般疼愛的孩子暴力相向,不知道這位媽媽心底是否明白:正是因為她把溺愛誤認為是愛,捨不得讓孩子吃苦,也捨不得批評孩子,才把孩子養成了這般自私自利的模樣。01 「溺愛型」家長到底在想什麼呢?
  • 愛孩子但不能溺愛孩子,溺愛孩子只會把孩子引向歧途,毀掉孩子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會愛孩子。過分的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遭受適當挫折、困難和學習愛護別人的權利。這樣的孩子從小只會享受,不知奉獻;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關注自己,不知體諒別人。
  • 既不溺愛,也勿不愛
    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但絕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否則孩子會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這樣的孩子做事情沒有原則性,以自我為中心;3、被溺愛的孩子做事能力不足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但是被溺愛的孩子卻缺失了這樣的擔當,導致孩子辦事能力不足,做事畏手畏腳的放不開;還會致使孩子很多能力被掩蓋了,甚至厭學。二、對照一下,看看你對孩子溺愛了嗎?
  • 把握愛孩子的尺度:如何做到寵愛不溺愛?
    談到愛孩子,不可避免地遇到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樣尺度的愛,才是真正健康的寵愛,如何避免寵愛變成溺愛呢?這樣,孩子和大人之間,就會慢慢地就滿足需求的程度達成默契。 孩子提出過分的要求時,爸爸媽媽明確地回答:「不可以。」孩子的過分需求一旦被滿足,他就容易認為,這樣的需求是合理的、是應該被滿足的,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變得需索無度,這種需索甚至會延續到成年之後,那些為自己買車、買房、各種消費而榨乾年老父母每一分錢的子女,他們應該就是這麼被「滿足」——「慣」出來的。
  • 這樣的行為不是「愛」孩子,溺愛只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親們把他們的孩子銘刻在基因裡,這是自然生長的法則,也是人類的天性。但是過猶不及,給孩子太多的愛反而會傷害孩子的一生。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愛自己的孩子有什麼錯呢?」愛是沒有錯的,錯在哪裡?月滿則虧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愛情也是如此。要以理性的方式去愛孩子,所謂愛子,就是要有遠見,要有長遠的眼光。
  • 父母溺愛孩子真的是出於「愛」嗎?
    溺愛,很多家長都能意識到的問題,但卻不知道愛和溺愛的界限,於是有時候其實已經是在溺愛孩子了而不自知孩子在這樣溺愛自己的環境中成長,通常都會比較自我,並且缺乏自控能力,也不懂得尊重人,敏感又脆弱。父母應當自省,自己對孩子做出的寵愛行為是否是為了讓孩子感覺到被愛,孩子又是否需要這樣的愛的表現。
  • 過度寵愛不是愛,反倒是孩子壞脾氣的底氣,6個方法治理壞脾氣
    文丨劉萬娥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大家的身邊有沒有無底線寵愛孩子的父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於孩子的需求是毫無底線地滿足。在很多父母腦海中有這樣一個認知:只要足夠的愛孩子,讓他們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他們就會很聽話。
  • 過度寵愛不是愛,反倒是孩子壞脾氣的底氣,6個方法治理壞脾氣
    從早上起來到晚上睡覺,他無時無刻不在發脾氣,一點點不合他意的事情都可以讓他暴跳如雷。我都納悶了,對於他的要求我基本上都滿足了,不僅不聽話,反而還天天給我找茬,唱反調,我都快愁壞了。一、孩子壞脾氣的底氣從何而來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孩子年紀小小的,哪來的這麼大的脾氣。
  • 溺愛不是愛,不要「以愛之名」摧毀孩子的感受
    看起來溺愛有一點偉大的影子。你看,為了你,我們替你方方面面的都考慮好了。甚至犧牲自己,無視自己的需要,只為你能過得更好。真是這樣嗎?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就像這樣我的一個朋友。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基本沒給他買過玩具。等她自己有了孩子,就不管不顧的給孩子買了好多東西。只要孩子要,就買給她,甚至有時候,孩子不要也買了好多。
  • 溺愛,不是愛,而是毀孩子
    當今家長朋友們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歸根結底,還是自己慣出來的。有一次帶孩子去參加繪畫班的公開課。旁邊坐了一個四五歲的小朋友。老師讓大家填色,但是對那個小朋友來說,填色並不容易,老是畫到線條外面去。儘管孩子畫得挺開心,但是一旁的媽媽卻急壞了,「寶貝,聽媽媽的話用紅色好看」「你看你,又畫到外面去了!這個地方媽媽幫你畫。」看樣子她恨不得親自上陣,幫孩子給畫了。但這位媽媽沒有想到,她不讓孩子犯錯的同時,也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 愛不等於溺愛
    每一個人都愛自己的孩子,老人更是如此,但有些愛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有的愛可以促使一個孩子成功,有的愛可以讓一個人淪為廢物。人性本善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是善良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這種愛不是溺愛),用愛教育的孩子也會充滿著愛心,懂得愛自己愛人
  • 教育孩子要得當,做好「2不管」「3不慣」,孩子或更容易成才
    此刻媽媽才意識到,原來之前的教育用錯了方法,導致蛋蛋沒有主見還任性,完全就是自己的溺愛惹的禍。所以說,孩子將來的成就與表現,重點還是在於家長的教育上。做個與時俱進的家長,把好的教育理念及方式,滲透到孩子的行為中。這樣才能讓他未來不被時代拋棄,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年輕人。
  • 溺愛不是愛,孩子的毛病都是慣出來的
    孩子的很多毛病其實都是家長給慣出來的,而且是潛移默化,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每當孩子提出一個個小要求時,我們總是不認心拒絕那渴望的眼神。不停的滿足各種要求,時間久了,當你發現需要制止的時候,已經晚了。結果時間久了,不但孩子牙齒壞掉了,還培養了倒地打滾的惡習。有的孩子愛看手機,電腦這些電子產品,別的小朋友家裡有,自己也要有。不給買又是跟你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