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得當,做好「2不管」「3不慣」,孩子或更容易成才

2020-11-10 老張育兒記

前言:

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將來的成就與否,跟家長有著太緊密的聯繫。相信每個家長在教育路上都是竭盡全力,總希望把最好的都展現給孩子,然後助他們將來更有成就。可即便父母如此用心,很多孩子依舊是叛逆成性。

教育一直是家庭的大事,所以從兒子蛋蛋出生,媽媽就辭去工作,全職在家教育他。媽媽的想法很簡單,以為自己全身心照顧孩子,那麼他自然也會優秀。可是這個心願還是落空了,因為四歲的蛋蛋並沒有媽媽期望的那麼優秀,而且特別愛闖禍,骨子裡的叛逆也是讓人無法忍受。

重點是,同齡小孩已經會穿衣做事,可蛋蛋的動手能力還僅限於吃飯喝飲料。更多時候,他遇到事情還是會想著找媽媽,完全沒想過自己嘗試。此刻媽媽才意識到,原來之前的教育用錯了方法,導致蛋蛋沒有主見還任性,完全就是自己的溺愛惹的禍。

所以說,孩子將來的成就與表現,重點還是在於家長的教育上。做個與時俱進的家長,把好的教育理念及方式,滲透到孩子的行為中。這樣才能讓他未來不被時代拋棄,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年輕人。

孩子的兩個行為不要多管

1、迎接挫折時,家長不要管

不否認,有些父母就是太愛孩子了,所以在他們要直面挫折時,家長總會習慣性去保護。當然父母是出於疼愛,這樣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過度保護的行為並不能得到認可。因為孩子小時候正是積累經驗的絕佳時期,若是家長總想著去保護的話,那麼孩子未來怎麼可能有勇氣戰勝呢?

何況,總是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孩子永遠都是學不會獨立的。有些問題終歸是需要自己解決的,若是總被父母強硬插手的話,那麼孩子永遠都長不大。還可能會變得沒有主見,因為父母習慣了替他遮風擋雨。

2、想要獨立時,家長不能管

父母必須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孩子想要獨立是他們的權利,也是他未來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項技能。終究要長大成人,打拼出屬於自己的生活,那麼獨立就是最好的敲門磚。當然想要養成獨立也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孩子的惰性心理,以及家長的不願放手,都有可能成為阻礙。

所以說,在孩子有獨立表現時,家長是絕對不能管的。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這才是愛的最佳表現。若是總想插手孩子的生活,那麼他就永遠是生活在父母保護下的巨嬰。

孩子的三個行為不能慣

1、沒有原則不能慣

所謂的原則就是底線,若是孩子從小表現的就沒有原則,那麼這樣的行為絕對要制止。因為心中沒了底線,孩子很可能做出很多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要是看到孩子在底線的邊緣徘徊,家長要毫不客氣的去教育他,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把他拉回來。

只有懂得原則,以後做事才能不盲目,當然也就不容易滋事。對於孩子來說,原則就像規矩一樣,會給他一定的束縛作用。

2、不尊重他人不能慣

不被尊重的感覺肯定很難受,所以孩子從小得要學會尊重他人,這樣日後才能得到同樣的尊重。何況不懂尊重的孩子,在他人眼中就是沒有教養,順帶著連父母也會被其他人詬病。所以說不尊重別人的孩子,是堅決不能被原諒的,父母要狠狠的教育。

要不然以後會養成目中無人的性格,後期若是想要糾正的話,估計很難。所以說從發現那刻開始,就不能慣著孩子,必須要及時止損。

3、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為了少受懲罰,習慣性躲避責任。可能在有些溺愛孩子的家長心中,這些是聰明的體驗。但其實沒有責任感和擔當絕對不是好事,連責任都沒有勇氣承擔的話,這樣的孩子勢必喜歡推脫責任。

未來沒有誰會替孩子承擔錯誤,若是從小沒有責任感,將來也會被各種嫌棄。所以說愛要有度,從小教育孩子要敢於承認錯誤,並且承擔起屬於他的那部分責任。

總結

其實父母的疼愛也是天性,但是從孩子的長遠發展考慮,這種愛最後會成為束縛。與其這樣去傷害孩子,倒不如痛快尋找正確的育兒方法,該管的地方堅決不鬆手。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父母要"不慣五氣,不幫五忙",孩子才更容易成才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大事,對於父母來說,沒有什麼比孩子的教育更重要,雖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毛病,也會犯很多的錯誤,但是只要父母正確引導,耐心教育,孩子也終將成為父母的榜樣。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可以嘗試,不慣五氣不幫五忙",孩子才更容易成才,父母也可以少走育兒的彎路。
  • 孩子3歲後,家長牢記「5不慣,4不幫」,孩子長大後更易成才
    文/小熊育兒日記從孩子3歲開始,孩子的自主意識就會逐漸形成。所以我們都說,在孩子3-6歲的時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最佳時間段。如果說家長把握好了的話,孩子將來就更容易成才、更容易有出息。但是,如果家長沒有把握好這個時間,錯過了這個時機的話,將來再想好好管孩子,就會很困難了。
  • 李玫瑾:教育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將來更容易成才,父母省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正是應該玩的時候,不著急教育。但是家長卻沒有意識到這樣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甚至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但是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呢?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一定論,父母可以學習借鑑,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人才,爸媽也會很省心。
  • 李玫瑾:養孩子要懂「三不慣兩不管」,立好規矩,孩子更容易成才
    父母要謹記1.不能慣孩子「好吃懶做」生活條件的變好,似乎並沒有讓家庭教育變得更先進,反而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吃苦」,所以獨攬全局,什麼都不讓孩子做。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吃苦」是人生中的一部分,能夠「苦中作樂」才是幸福生活,因此孩子應該從勞動中體會到快樂,從挫折中看到成長。
  •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愛一旦失了分寸,孩子既不會成人也不會成才。哪些事情不該管?哪些行為不該慣?一起來看看。聰明的家長都懂得做好「兩不管三不慣」猶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說:「孩子的事,讓他自己解決,若父母過分呵護,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 李玫瑾: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
    孩子的自我意識從3歲就慢慢開始成型,聰明的父母就應該將穿衣、刷牙、吃飯、收拾玩具等小事交給孩子自己去動手,無形中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 父母不跨界幫助,不包辦一切,那麼孩子就不會把自己本該完成的責任,推脫成是父母的任務了。 2.
  • 李玫瑾:家長做到「2不管3不慣」,孩子才能少走彎路,更有出息
    文/小熊育兒日記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大部分家長的一個目標。所以說,很多家長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格外注重孩子的教育,一心想著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可教育孩子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如果家長什麼都管的話,效果還真就不一定會很好;但如果家長什麼都不管、太慣著孩子的話,也不行。
  • 李玫瑾:教育孩子要做到「2不管,3不慣」,孩子會少走很多彎路
    家長是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人,但是教育孩子這件事情其實一點都不輕鬆。管鬆了,孩子會變成「混世小魔王」,無法無天;管嚴了,又會將孩子束縛住,性格就會內向自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就給各位父母提出了一點建議,就是要做到「2不管,3不慣」,這樣孩子以後會少走會更很多的彎路。
  • 李玫瑾:教育子女,牢記「2不管3不慣」,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不管3不慣」,孩子將來更有出息2不管:1、能自理的事情不管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子女中那種得不到遺產繼承權的幼子,常常會通過自身奮鬥獲得好的發展。>1、不慣著孩子破壞規矩當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如果不教他遵守規則,那麼等孩子大了,社會甚至法律自然會教他!
  • 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聰明的家長 都懂得做好「兩不管三不慣」 猶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說: 「孩子的事,讓他自己解決,若父母過分呵護,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 這3條規矩父母要早立,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以後孩子更容易成才
    這3條規矩父母要早立,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以後孩子更容易成才教育孩子是一項值得人們深思的事情,作為父母,越懂得教育孩子,將來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就越優秀。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往往會從小就給孩子定下一些有用的規矩。
  • 李玫瑾:想要孩子有出息,少走彎路,家長要做到 "2不管3不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在遇到挫折時,如果家長沒有看到或者沒進行安慰,孩子還沒有哭鼻子,一旦家長開始安慰,孩子的眼淚反而吧嗒吧嗒地流下來了,甚至號啕大哭。其實家長的過度關心,反而容易慣壞了孩子,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不利,特別是在遇到一些小挫折的時候,孩子的自信心更容易受到打擊。那家長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 李玫瑾:想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家長要牢記「3不慣2不管」
    ,更有出息,家長需牢記「3不慣2不管」李玫瑾教授是育兒界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研究了很多年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說,李玫瑾教授對孩子的心理十分了解,自然就很會教育孩子。如果用了錯誤的方法,反而還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說,李玫瑾教授也根據這一點給出了這樣的建議,建議家長如果想要讓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的話,就要牢記「3不慣2不管」。
  • 李玫瑾:提出「3不慣2不管」教育方法,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對此,李玫瑾教授做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 」,杜絕溺愛,才是教好孩子的關鍵!三不慣1. 不慣不尊重現在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都比過去好了,他們不再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難。孩子們常常被寵壞到不尊重別人,就連自家長輩都敢出言頂撞,沒大沒小。小小的孩子養成了要面子的習慣,與父母發生衝突,即使是他們自己的過錯,為了面子也不會低頭;在面對長輩和老師的管教的時候,不僅不服氣還要頂撞。這些場景都是孩子們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他們不被約束,只會向「惡」的方向不斷發展。2.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易成才父母更省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正是應該玩的時候,不著急教育。但是家長卻沒有意識到這樣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甚至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但是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呢?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一定論,父母可以學習借鑑,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人才,爸媽也會很省心。
  • 李玫瑾: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堅持「2不管3不慣」,父母更省心!
    李玫瑾教授分析孩子的教育問題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在一次講座中她表示:很多父母教育孩子都存在一個問題,在發現孩子有一些小錯誤的時候沒有及時的進行糾正、引導,逐漸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長大後父母后悔莫及,可是已經遲了。其實家長可以對孩子實行「兩不管三不慣」原則,這樣可以娃將來更容易成大器,父母也省心。
  • 你還毫無底線愛孩子?李玫瑾:3不慣2不管,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不慣孩子不尊重觀念現在家庭中因為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對孩子是極其的寵愛,缺少規矩可言,因此他們從小就學的不尊重他人,老是以自我為中心,這種行為 很容易導致在叛逆期的時候走上歪路,所以一定要給孩子樹立規矩,講究尊重他人。2.
  • 你還毫無底線愛孩子?李玫瑾:3不慣2不管,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不讓孩子喪失責任感責任意識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小時候父母一直在保護著我們,但是當我們長大我們必定要承擔各種各樣的責任,所以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尤其是做錯事情之後,更是要讓他們有承擔錯誤的勇敢。3.不慣孩子沒有行為底線其實大部分走上歪路的孩子都是我行我素慣了,以為這個世界就是他的一樣,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為做事,小時可能有父母幫忙,但是長大這種行為是需要自己去負責任的,所以給孩子樹立好規矩,能夠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合理。4.
  • 教育孩子學會抓核心,記住"兩不管,三不管",教育孩子存在誤區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存在很多誤區,用不對方法導致父母無法真正的教育孩子,孩子也聽不進去。甚至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父母都沒有教育孩子的意識,現在很多家長都非常溺愛孩子,認為教育是屬於學校的工作,但殊不知孩子缺失來自父母的教育只會給他的一生帶來很多不良影響。著名育兒專家李文錦教授曾說,中國家長總是在該管孩子的年紀放手不管不該管孩子的年紀,非要管孩子。
  • 清華退休教授:往「死裡」管住孩子這3點,今後想不成才都很難
    正所謂「3歲看大,7歲看老」,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從他們出生就要開始。家庭教育對他們的影響很大,想讓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行為習慣,全取決於父母如何去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