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育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將來更容易成才,父母省心

2020-08-27 李玫瑾育兒課

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正是應該玩的時候,不著急教育。但是家長卻沒有意識到這樣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



李玫瑾教授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她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接受的早期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說過:


有些父母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了起來。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力不從心,遇到問題總是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對待發生的問題總是想著打完就老實了,這種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反映出了當代教育孩子出現的問題。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甚至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但是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呢?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一定論,父母可以學習借鑑,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人才,爸媽也會很省心。



「兩不管」

「不管」不是指什麼都不管,也不是什麼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去做,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去做,家長在一旁鼓勵指導。


1、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不管


在孩子有自我意識的時候,大約是2歲左右,家長就應該教會孩子日常的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洗襪子,裝書包,繫鞋帶等。


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適當獎勵孩子,比如今天做家務就可以帶你出去玩,讓孩子體會到付出就會有回報,讓孩子知道想幹什麼就得靠自己的努力。


孩子總有離開父母的一天,我們不能每分每秒的關注著孩子,所以要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這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很有利。


2、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現在很多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玩具自己弄壞了哭,和朋友鬧得不愉快了也哭。


這時候家長就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要教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去解決。


孩子習慣了父母幫忙處理任何事情,遇到問題和家長撒個嬌,哭一通就解決了,而自己卻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


如果孩子可以解決問題家長就不要插手,多去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鍛鍊孩子的能力,這有助於提高孩子在未來與人交往處事的能力。



「三不慣」


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孩子小時候磕到碰到家長就去打桌子,和孩子說都是桌子不好是桌子的錯,這導致了孩子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認為別人永遠是錯的。在學校和同學玩鬧受傷了就開始欺負別人。


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家長一定要重視,人和人的相處首先是尊重,不能遇到事情就動手去解決。


如果這件事情不和孩子好好溝通正確解決,就會導致孩子脾氣越來越暴躁,遇到事情就動手打人,認為什麼事情自己都是對的,最後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結局。


對於觸碰原則的問題不能慣

父母要給孩子提前立好規矩,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是違反法律的,哪些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從小就要讓孩子樹立良好的法律觀念。


有很多觸犯法律的青少年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後悔不已,並且感嘆如果一開始有人及時制止這種行為也不會造成這樣的後果。


面對問題家長要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然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孩子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自己做錯的事情要勇於承擔,不能推卸給其他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一些關心少一些責罵,孩子沒有責任感,大多數是因為怕家長責罰不敢承擔責任。


家長要明白一件事,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有責任擔當的人。

相關焦點

  •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將來更容易成大器,父母也會很省心
    教育的重要性,其實不用我多說想必各位父母也一定都知道,一年有四季,春種秋收,每一個季節都有每一個季節應該做的事情,一旦錯過了,那麼最後只能無功而返。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也曾在一次節目上,說過一句話,而這句話的觀點也很相似:有些家長,他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他開始管。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易成才父母更省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正是應該玩的時候,不著急教育。但是家長卻沒有意識到這樣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說過:有些父母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了起來。
  • 李玫瑾:養孩子要懂「三不慣兩不管」,立好規矩,孩子更容易成才
    對於現代家長來說,怎能一個「難」字了得,母親歷盡千辛萬苦,將胎兒從「肚子」中帶到人間,而最難的是要把他們養育成人。隨著思想的進步,當代父母已經不再將成績作為孩子的唯一標準了,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將來可以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 養孩子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
    養孩子要做到&34;,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贈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所以說父母想要孩子長大後有出息,不走彎路,小時候的教育就至關重要了。
  • 「百樹雲課堂」教育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父母會很省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正是應該玩的時候,不著急教育。但是家長卻沒有意識到這樣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但是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呢?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一定論,父母可以學習借鑑,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人才,爸媽也會很省心。
  • 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只需做到「兩不管三不慣」,父母很省心
    那麼在教育中,什麼事情家長應該管,而什麼事情不管呢?教授是給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樣教導下,能培養出應該優秀的孩子,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一,對孩子有兩個不管1、能自己獨立做的事情不管家長都希望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愛,所以平常生活中都是各種的呵護。
  •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容易有出息,父母將來更省心
    &34;這個詞早已不是人們陌生的詞,現代社會由於家庭模式的特殊性,許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承包了家裡所有的愛,因此往往會變得很驕縱。小編今天想告訴各位父母,對孩子要做到&34;,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讓父母更省心。
  • 李玫瑾: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堅持「2不管3不慣」,父母更省心!
    李玫瑾教授分析孩子的教育問題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在一次講座中她表示:很多父母教育孩子都存在一個問題,在發現孩子有一些小錯誤的時候沒有及時的進行糾正、引導,逐漸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長大後父母后悔莫及,可是已經遲了。其實家長可以對孩子實行「兩不管三不慣」原則,這樣可以娃將來更容易成大器,父母也省心。
  • 李玫瑾: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李玫瑾教授也根據育兒方法這方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三不慣是什麼?
  • 「兩不管、三不慣」對娃成長幫助大,長大有出息,父母更省心
    "兩不管、三不慣"對娃成長幫助大,長大有出息,父母更省心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李玫瑾教授的話反映了大部分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現狀存在一個問題,在發現孩子有一些小錯誤的時候沒有及時的進行糾正、引導,逐漸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長大後父母后悔莫及,可是已經遲了。但是什麼都管也不行,可能限制孩子的成長。
  • 別再掏心掏肺對孩子好了,李玫瑾:要為孩子好,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這其實正是對以父母主導的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想要讓孩子獲得更好地教育和發展,父母教育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定不能忽略。那麼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就成為大多數父母都在面臨的難題。三歲孩子罵人成習慣,父母的底線教育是孩子成才關鍵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長大後有出息,父母要記住「兩不管三不慣」
    文/小享(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大家對李玫瑾教授都是比較熟知的,她老人家在青少年犯罪教育領域是非常有建樹的,換句話說,對於寶娃未來的成長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有關注寶娃成長的教授不妨聽聽她說的這句話:想要寶娃長大後有出息,父母要記住&34;。
  • 教育子女記住「兩不管三不慣」,孩子才會少走彎路,家長也更省心
    著名育兒學家李玫瑾教授,此前也提到過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誤區:「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其實家長可以對孩子從小實行「兩不管三不慣」原則,這樣能讓他們少走彎路,將來也自然前途無限,讓你少操不少心!
  • 對孩子做到「兩不管,三不慣」,不僅父母省心,孩子更容易成大器
    文/鵬爸育兒經現在的社會格外重視對於孩子的教育,自孩子誕生的那一刻起,很多父母就開始為教育孩子這件事情開始焦頭爛額了。有些父母甚至更早就開始考慮孩子教育的問題,從孩子還在肚子裡的時候就想方設法的給孩子進行胎教。不過很多時候,父母的努力都是用錯了地方。
  • 李玫瑾:想讓孩子未來有出息,少走彎路,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如今很多家長都特別注重孩子的教育,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常常無法把握這個度。的確,很多家長雖然處於好心,想要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但卻會陷入一個誤區,在該教育孩子的時候選擇鬆懈。三不慣1、「好吃懶做」不慣家長承包一切的情況下,孩子的「好吃懶做」雖然不會造成什麼大的後果,但等他將來長大成人,一定會因為這樣的性格備受別人的鄙視和疏遠。
  • 別再事無巨細的照顧孩子,李玫瑾:學會兩不管三不慣,孩子更優秀
    孩子帶著父母的祝福和期待來到這個世界上,作為父母來講,都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但是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父母會掌握不好分寸。有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犯錯、受傷,就會承包孩子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但是往往越是這樣,孩子反而會變得更加挑剔甚至是叛逆,對於父母沒有感恩之心,做事也會只想著自己,但這與父母的目標恰好是相反的。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家長要謹記「兩不管三不慣」
    作者/媛媽編輯/媛媽家長的教育和培養,可以說貫穿了孩子未來的走向,比方說孩子的人格育成和性格培養,家長的影響便起了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表示: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家長要謹記"兩不管三不慣"法則。
  • 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