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

2021-01-11 騰訊網

愛一旦失了分寸,孩子既不會成人也不會成才。

作者:張可粒 來源:女兒派(nverpai)

01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實在是啼笑皆非。

杭州的一位盛先生說自己等紅燈時被追尾了,警察判定是對方全責。

這位追尾的小夥子慌慌張張下了車,第一時間不是跟盛先生談理賠,也不是報保險,居然是打電話給媽媽求助。

而小夥子的媽媽反在電話裡責怪盛先生:

「你害得我兒子丟了好幾個訂單,他現在很生氣你知不知道?」

盛先生對這位媽媽反咬一口、倒打一耙的行為感到無奈,更令他震驚的是,這位看起來白嫩胖實的小夥子已經30歲了。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不懂得放手,才養出了一個如此心智不成熟、連日常瑣事都不會處理的「巨嬰」。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為人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捆綁在身邊,而是要學會及時放手。

02

長不大的孩子背後

往往站著「直升機」式父母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說過: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及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

深以為然。

父母不留空隙的愛就是鋼筋鑄成的牢籠,限制孩子長大成人,阻礙孩子展望未來。

以下這些父母,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見?

「孩子不會吃飯、穿衣服?我來喂,我來穿,可別把孩子餓著、凍著了。」

「孩子的手工課作業太難做?我來做,可別把孩子累到了!」

「孩子差一分及格了?我去找老師理論,多要一分是一分!」

「孩子和夥伴關係緊張?那不行,我得親自出馬找同學聊一聊!」

這種時刻環繞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我們可以統稱為——「直升機父母」。

他們對孩子的關照無微不至,就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的上空盤旋,孩子一有問題和麻煩,便隨時要「降落」在孩子身邊提供幫助。

「直升機父母」以保護、為孩子好的名義過度幹預孩子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蠻橫剝奪孩子獨自歷練的成長機會。

也正是父母的次次包辦與打擾,於無形中摧毀了孩子的獨立性、求知慾、創造力,讓孩子時常懷疑自我,失去自信,認為自己難以擔當,乾脆放任自流。

曾經看過這麼一則報導:

16歲的少年,要求爸爸給自己買手機,父親因為當下手頭緊,便拒絕了。

少年竟拿出刀傷害了父親,最後孩子因為故意殺人進了少管所,而父親則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原來,少年的家庭其實並不富裕,可父親總是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因為他不忍心看到孩子傷心、受挫。

直到某一天,父親再也滿足不了孩子的渴求,孩子開始嫉恨上了父親,最終把尖刀刺向最愛自己的父親。

是啊,為人父母總是為孩子付出一切,希望孩子長大後有所成就。

可現實是,愛一旦失了分寸,孩子既會不成人也不會成才。

孩子只會在父母的過度溺愛中,變得一無是處,好壞不分,一步步走向罪惡的深淵。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

「孩子的胃口是餵出來的,孩子的脾氣是帶出來的,孩子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不肯放手的父母,永遠養不出獨立、優秀的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種綿力,要把控好溺愛與管教的空間。

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只會讓孩子把我們撞飛了。

03

聰明的家長

都懂得做好「兩不管三不慣」

猶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說:

「孩子的事,讓他自己解決,若父母過分呵護,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規則內管教,規則外放手。

先給足孩子安全感,才能讓孩子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未來的風風雨雨。

李玫瑾教授曾針對不願放手的家長,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理論,告訴我們如何在有的放矢之間,實現教育孩子的真正目標:

1. 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楊絳的父親曾說過:「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孩子的獨立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去幫助孩子逐步培養起來的。

孩子的自我意識從3歲就慢慢開始成型,聰明的父母就應該將穿衣、刷牙、吃飯、收拾玩具等小事交給孩子自己去動手,無形中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

父母不跨界幫助,不包辦一切,那麼孩子就不會把自己本該完成的責任,推脫成是父母的任務了。

2. 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獨立,更需要父母培養孩子心理上的強大耐挫力。

在綜藝《媽媽是超人》裡,小魚兒自己拿著麵包手舞足蹈地跳著,一不小心踉蹌跌倒了。

而在一旁做飯的媽媽胡可,卻是十分的淡定瞄了一眼,確定孩子沒有受傷,便讓小魚兒自己爬起來了。

也正是因為媽媽的「狠心」,才養出了不矯情、勇敢可愛的小魚兒。

獨立決定孩子走多遠,而抗挫力決定令人孩子能夠飛多高。

我們不是要培養溫室裡的花朵,而是要讓孩子去體驗失敗與受挫的感覺,明白成功的不易,懂得不放棄的珍貴意義,使孩子擁有更強的社會核心競爭力。

3. 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孩子的教養,是對外交友的最好名片,沒有教養的孩子,只會讓人敬而遠之。

某次節目中,何炅問戚薇:「如果孩子很想要一樣東西,自己又不想給的時候怎麼辦呢?」

戚薇說到自己的育兒理念:會把孩子當成大人去溝通。

女兒有次鬧著要穿戚薇的裙子,被戚薇拒絕了,戚薇還說:

「孩子絕不能慣著,不能說你年紀小就有道理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這是不對的!」

是的,父母不教,孩子就不懂。

如果孩子每一次靠著撒潑就能實現目的,久而久之,就會養成驕縱性格,變得自私自利,毫無教養可言。

身為家長更應該以身作則,不過分寵著孩子,用自己的優良行為去塑造孩子的好品行。

4. 孩子觸碰原則的問題不慣

父母的教育有底線,孩子的行為有上限,如此一來,更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一位10歲男孩放手回家後,把4層到30層的電梯按鈕按了個遍,被其他業主投訴了。

而男孩的父親也沒有息事寧人,隨意敷衍,而是教育兒子,亂按電梯不僅會耽誤其他人乘坐電梯,還會影響運行安全,並要求兒子寫一份檢討書貼在電梯裡給大家道歉。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

男孩的父親也在檢討書上寫下了致歉的話語:「作為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向大家道歉,並請大家一起監督孩子的行為。」

小孩好玩是天性使然,但是家長的教育到位更是不可或缺的責任。

用心地告訴孩子,規矩在哪,邊界幾何,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保護傘。

5. 孩子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教育孩子發生在每一瞬間,而當孩子犯錯的時刻,亦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

責罵與懲罰都不是目的,讓孩子懂得自我擔責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大意義。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時候,不小心將鄰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鄰居要求他賠償12.5美元。

年幼的孩子被嚇壞了,回去請求父親的幫助,而父親對他說:「你必須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我可以借錢給你!但你一年後必須還給我。」

按照父親的要求,小男孩把玻璃錢還給了鄰居,也通過自己打工的方式,還清了自己欠下的債務。

這位男孩就是後來的總統裡根,每當裡根回憶此事的時候,他會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父母替孩子包辦所有、承擔一切的初衷,自然是愛孩子。

但是有太多的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嘗試、不斷犯錯、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

孩子親身經歷過的教訓與體驗,比父母的耳提面命和口頭指導來得更深刻、更有價值。

為人父母不需要做專橫霸道的管控者,而是要努力成為耐心等待的守望者,相信孩子的明天就掌握在他們自己的手中。

04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有一條著名的理論:

「父母的愛是一個從100分漸漸變成60分的過程。60分是剛剛好、量力而為。」

孩子需要援助時,我們應盡力給予;孩子不需要時,我們也要懂得適時退回。

就像《小歡喜》中所說:

「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我們不能代替他們,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挨個都得撞。」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內,父母應該讓孩子做一切他喜歡做、他能做到的事。

我們要學會不控制,去引導孩子;

我們要學會不懷疑,去相信孩子;

我們要學會不插手,去接納孩子。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長為擁有獨立思想、敢於擔當的人,並且在不斷地探索之中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康莊大道。

與各位父母共勉!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

別忘了文末【點讚】【在看】噢~

- END -

作者:張可粒,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相關焦點

  •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為人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捆綁在身邊,而是要學會及時放手。,及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孩子的胃口是餵出來的,孩子的脾氣是帶出來的,孩子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不肯放手的父母,永遠養不出獨立、優秀的孩子。
  • 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為人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捆綁在身邊,而是要學會及時放手。 孩子只會在父母的過度溺愛中,變得一無是處,好壞不分,一步步走向罪惡的深淵。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 「孩子的胃口是餵出來的,孩子的脾氣是帶出來的,孩子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不肯放手的父母,永遠養不出獨立、優秀的孩子。
  • 李玫瑾:教育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將來更容易成才,父母省心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說過:有些父母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了起來。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甚至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但是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呢?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一定論,父母可以學習借鑑,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人才,爸媽也會很省心。
  • 李玫瑾:養孩子要懂「三不慣兩不管」,立好規矩,孩子更容易成才
    李玫瑾:父母要懂「三不慣兩不管」,才能讓孩子不走「彎路」>1)「三不慣」都包含哪些?如果父母對孩子「好吃懶做」的行為不加以制止和糾正,那將來走向社會,很難形成獨立的人格,甚至難以照顧自己,這會給他帶來很多麻煩。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易成才父母更省心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說過:有些父母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了起來。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甚至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但是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呢?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一定論,父母可以學習借鑑,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人才,爸媽也會很省心。
  • 別再掏心掏肺對孩子好了,李玫瑾:要為孩子好,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李玫瑾:學會怎麼教育很重要孩子的這些「無法無天」的行為並不是沒有原因,恰恰相反,作為和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的「失職教育」很有可能是害子毒藥。想要讓孩子在將來有出息,不走上彎路,家長一定要學會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李玫瑾教授也根據育兒方法這方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三不慣是什麼?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長大後有出息,父母要記住「兩不管三不慣」
    第一: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大包大攬的家長並不少見,家長們總以為替孩子做好事情就是替他們好,因此這樣的觀念在不少家長心裏面可謂根深蒂固,一直替孩子做好事情,然而卻因此讓寶娃失去了自己成長的事情。當然,一開始可能會因為孩子還小無法獨立完成,但是隨著成長,以前完成不了的事情也能自己解決,比如從換衣服到自己吃飯,這些事情都是循序漸進的,家長自己也要知道孩子正在長大,不要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否則孩子反而會因為自己的過度插手而失去建立起獨立自主的行為習慣,從而導致凡事都要依賴父母,甚至可能因此而成為&34;。
  • 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只需做到「兩不管三不慣」,父母很省心
    那麼在教育中,什麼事情家長應該管,而什麼事情不管呢?教授是給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樣教導下,能培養出應該優秀的孩子,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一,對孩子有兩個不管1、能自己獨立做的事情不管家長都希望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愛,所以平常生活中都是各種的呵護。
  •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
    父母都怕孩子長大之後會走歪路,所以從小嚴厲的管教孩子,但是有些家長管得就太寬了,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該管的時候管,不該管的時候就該放手。」 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能少走很多彎路,那到底是哪2不管3不慣?下面我帶大家看一看。
  • 李玫瑾:想讓孩子未來有出息,少走彎路,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三不慣1、「好吃懶做」不慣家長承包一切的情況下,孩子的「好吃懶做」雖然不會造成什麼大的後果,但等他將來長大成人,一定會因為這樣的性格備受別人的鄙視和疏遠。2、「不尊重人」不慣很多老人覺得孩子還小只是鬧著玩,久而久之就助長了孩子暴躁的脾氣。如果老人或父母過於寵溺孩子,有什麼好吃的好玩兒的都給給孩子,長期下去孩子便會養成驕縱的壞性格,一旦有稍加不順心的事情,便會向身邊的人是來自於父母大打出手,作出不尊重大人的行為。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家長要謹記「兩不管三不慣」
    作者/媛媽編輯/媛媽家長的教育和培養,可以說貫穿了孩子未來的走向,比方說孩子的人格育成和性格培養,家長的影響便起了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表示: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家長要謹記"兩不管三不慣"法則。
  • 李玫瑾教授:家長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孩子能少走彎路更出息
    、凡事都慣,家長最好對孩子做到「兩不管三不慣」,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走彎路。其中的「兩不管」具體指什麼?孩子自己有能力處理的事情不管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要從小抓起,往往越自立的孩子越能體會父母的辛苦,也越發懂事。作為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年齡小,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對。
  • 別再掏心掏肺對孩子好了,李玫瑾:要對孩子好,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沒有底線的教育很重要,李玫瑾:學會怎麼教育很重要相信身邊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李玫瑾教授對此指出,孩子的這種表現正是父母過於無私的愛造成的,作為孩子身邊最親近的人,有時候你所謂的對他好,其實正是害他的「毒藥」。
  • 李玫瑾教授:要想孩子今後有出息,記住「三不慣兩不管」的教育法
    事發時,平時就很驕橫任性、不聽父母教育的孩子,用母親的愛來威脅和要挾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一但不能如願以償,於是縱身一躍就發生了這樣的悲劇。其實,孩子的行為與母親的教育不無關係。在孩子看來,母愛是無邊的,母親就應該滿足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因此,受不得一點批評或者責罵,否則就報以極端的後果。由此可見,這個孩子的行為與其家庭教育的不當有關。
  • 李玫瑾教授:要想孩子今後有出息,記住「三不慣兩不管」的教育法
    如果希望孩子今後有出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採取哪些辦法呢?看看李玫瑾教育的方法。 一、三不慣 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不能慣 有的父母對孩子是有求必應,讓孩子不懂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有的甚至對父母長輩大呼小叫,缺乏起碼的尊重和教養。
  • 李玫瑾教授: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這樣孩子長大才會有出息
    隨著生活條件的越來越好,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都非常的上心,都想要把孩子培養得很優秀,所以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會過度的擔心和煩惱。可能最為突出的地方就是在怎麼管孩子上了吧,那些地方該管,哪些地方不該管。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這樣孩子長大才會有出息。那到底是哪兩不管三不慣?下面我帶大家看一看。
  • 家長若牢記「三不慣兩不管」,教出的孩子不僅容易成才,還少操心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卻往往會對父母的依賴性過強,缺乏獨立性,進入到社會容易受挫。家長一定要記住三不慣兩不管,教出的孩子不僅容易成才,還少操心。案例:同事最近來上班的時候總是掛著一副黑眼圈,精神狀態特別的不好。
  • 別再事無巨細的照顧孩子,李玫瑾:學會兩不管三不慣,孩子更優秀
    孩子帶著父母的祝福和期待來到這個世界上,作為父母來講,都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但是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父母會掌握不好分寸。有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犯錯、受傷,就會承包孩子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但是往往越是這樣,孩子反而會變得更加挑剔甚至是叛逆,對於父母沒有感恩之心,做事也會只想著自己,但這與父母的目標恰好是相反的。
  • 李玫瑾坦言:要想孩子未來成大器,記住「三不慣兩不管」的教育法
    李玫瑾教授在早期接受採訪時提出:「三不慣兩不管」的教育法,值得學習一、三不慣①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不能慣有的父母對孩子是有求必應,讓孩子不懂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有的甚至對父母長輩大呼小叫,缺乏起碼的尊重和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