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條件的越來越好,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都非常的上心,都想要把孩子培養得很優秀,所以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會過度的擔心和煩惱。
可能最為突出的地方就是在怎麼管孩子上了吧,那些地方該管,哪些地方不該管。
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這樣孩子長大才會有出息。那到底是哪兩不管三不慣?下面我帶大家看一看。
兩不管
孩子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孩子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家長不要管,不要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像孩子穿衣服,吃飯這些小事情,孩子自己做的,就讓孩子自己來就可以了,
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和動手能力,對孩子的健康還有好處。
能承受的事情不要管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難免會遇上一些挫折,但父母一定要分清楚這些挫折是否是孩子能夠承受的。我們中國教育一直都有讓孩子"吃苦"的說法,不可否認的是一定的"苦"確實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未來的路上必然是充滿了許多困難的,也難免也遇上許多的失敗與挫折,那麼如果父母不從現在開始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那麼孩子未來必然會倒在失敗的陰影下。
三不慣
不懂禮貌
禮貌的行走社會的立身之本,孩子沒禮貌,對長輩惡言相向,和父母頂嘴,這樣的孩子太過自我,長大後做任何事事情都憑個人的喜好,在社會上會吃虧。
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他們也不會受人尊重,逐漸成為"孤家寡人"。
觸碰原則
所謂原則,就是做人做事的底線。生而為人,我們都應當有自己的原則,當孩子觸及了原則問題時,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
比如有的孩子小時候可能會偷東西,如果父母沒有及時地進行管教的話,那麼孩子未來可能會從小偷小摸變成偷一些更貴重的東西,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惰性不慣
惰性是人身上所具有的弱點,而這樣的弱點也是可以通過不斷地努力、自我積極地內化而改變,不應該作為凡事逃脫、推卸責任的理由。
而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身上的惰性自然會有。往往孩子很小,自身的能力、能量都很弱,更多時候需要作為成人的父母去提醒、督促。
雖然孩子是嚮往自由的個體,但是家長還是要個孩子一個適當的規範,孩子才不會"放肆"成長。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這套《行為習慣繪本》就很不錯,不僅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會教給孩子如何提高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像力、創造力、情感發育等等,可以高效地提高孩子的情商。
每冊都有不同的主人公,用小兔子、小狐狸、小熊等可愛的卡通人物能引發孩子閱讀的興趣,並且採用生活化的演繹,讓孩子更能和繪本產生共鳴,進入到角色中,然後從繪本中獲得力量。
全書有多個主題,通過表達自己、相信自己、我能承擔責任、我可以獨立等主題的繪本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
書中不僅有如何合理管理情緒,情商啟蒙,還有語言表達的鍛鍊拓展內容,經典的手繪大圖和鮮豔的色彩搭配,可以將人物情感表達得更明顯,即便孩子不認字,看圖也能理解情節。
全套十冊,僅需69元,每本下來才要6.9元,不到家長的兩杯奶茶錢,不到一包煙錢,就可以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
喜歡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