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謝校長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問題
在幾種情況下,人有可能被廢掉:
一是沒有理想信念和目標,缺乏追求,空虛無聊至死;
二是不願外出與人交往和活動,整天宅得要死;
三是貪圖安逸和享樂,懶得要死;
四是凡事拖拉,賴著不做,把自己拖死;
五是誇誇其談,光說不練,假得要死;
六是整天不做正經事,沉迷於遊戲和玩耍,娛樂至死。
結果,評論區驚現了很多「人才」
明明是「六廢」啊喂!
雖然80、90後的孩子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很多
但精神上的「骨氣」卻無法和父輩們相提並論
......
前來諮詢的孩子中
有不少人表示,最大的夢想就是
有網絡、手機、遊戲
玩到地老天荒!
先成為宅男宅女,最後淪為啃老族
「啃老族」的人數在不斷增長
關於這個社會現象
我們聽聽校長怎麼解讀的吧!
「啃老族」又稱「傍老族」或「尼特族」,這個詞最早源於90年代末的英國,是指那些有工作能力卻整天宅在家裡,經濟上完全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輕人。
調查表明,歐洲、美國和日本,15—35歲的年輕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屬於「啃老族」。
中國雖然沒有明確的調查數據,但粗略估計,「啃老族」的比例恐怕還在歐美和日本之上。這個龐大的數字,已成為無數家長的心頭之痛和全球性的社會難題。
「啃老族」儼然成了生命之殤、家庭之痛和社會之重。
也許,大家最想知道的,還是「啃老族」是怎樣「煉」成的?
每一個「啃老族」形成的過程,各不相同,但其心理上的缺陷是差不多的。
從心理的角度看,「啃老族」是尚未實現心理獨立的「精神上的未成年人」,是嚴重社會適應不良導致的社會功能低下或喪失的人,是行為模式上退縮和逃避的人,是追求完美而又行動力欠缺的人,是得過且過缺乏責任感的人,是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生命不接「地氣」的人。總之,他們是一群心理上有障礙和人格上不健全的人。
這些心理缺陷的形成,與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尤其是自我成長,息息相關。
家長過度關愛,孩子自我;過度保護,孩子無能;過度期望,孩子無望;過度指責,孩子自卑;過度幹預,孩子逆反;過度教育,孩子厭學。這種「過度式」家庭教育環境,反而成了孕育「啃老族」的溫床。
中國登峰造極的應試教育,孩子學到的是陳舊的死的知識,培養的是僵化的思維模式,失去的是活潑好動、天真無畏、敢於探索和實踐的天性,到頭來,孩子是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地進去,呆若木雞、死頭爛眼地出來,得到的是一張越來越貶值的文憑。拿著這樣文憑的孩子,進入社會才沮喪地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會,又沒有信心和決心從頭再來,只有退回到家裡宅起來,先成為「宅男宅女」,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升級為「剩男剩女」,最後就會不可避免地「修煉」成一名「啃老族」。
當今社會正處在信息化時代,日新月異,生活節湊快,競爭激烈,生存和發展的壓力極大。新一代養尊處優的獨生子女,猶如溫室裡的花朵,在經歷了應試教育的畸形摧殘之後,已是七零八落,創傷累累,戰鬥意志和戰鬥力,都難以應付職場殘酷的競爭和無處不在的工作壓力。這種巨大的反差,使得原本不想成為「啃老族」的孩子,無可奈何地潰退到家裡。
中國的傳統觀念和改革開放的紅利,溫飽無憂的家和無所不能的網際網路,以及電腦、智慧型手機,為「啃老族」的最後誕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就當下而言,要避免「啃老族」的命運,還得從自我成長,培養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入手。
自我成長是一個自我覺察、自我激勵、自我學習和自我行動的過程。
自我覺察就是敏銳地觀察和覺知自己所思所言所行背後所隱藏的心理動機,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儘量避免和減少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幹擾,爭取過一種更加自主和更理性的生活。
自我激勵就是不斷以新的目標、自我認同和成就感來給自己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人不能沒有目標,目標就是方向和動力,所以,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善於給自己樹立起能凝聚精氣神的理想和目標,並通過不斷地自我認同、自我接納和目標達成所帶來的成就感,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加強大。
自我學習就是要樹立起「大學習」的概念,除了「讀萬卷書」之外,還要「行萬裡路」。學會觀察,向大自然學習,認知和領悟知識的活水源頭;學會思考,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學習,掌握最具活力的原生態知識。
自我行動就是要自覺地去踐行,實現知行合一,讓生命的意義寫在行動上。自我行動是上述目標、激勵和學習的落腳點和總成,是實現自我成長的必由之路。
聽說轉發之後都變漂亮了~可截圖到後臺,有驚喜紅包領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