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雙十一。
如今的11月11日在國內早已沒了光棍節的意義,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全民購物狂歡。十餘年間,雙十一由一家購物節演變成全網最重要的大促節點,甚至能夠成為中國經濟好壞的風向標。因此,每年雙十一的最終交易總額總是人們瘋狂剁手之後最為關心的數字。
有意思的是,去年雙十一前,有微博博主指出每年雙十一銷售額的增長趨勢就像按早已設定好的公式發展,數據過於完美,不符合實際生活,並據此認為阿里巴巴為提高「雙十一」購物熱度,對銷售額進行人工修飾,存在造假事實。2019年雙十一最終成交額2684億元也確實在其給出的預測區間內,預測誤差甚至不超過10 億,相對誤差不超過千分之四。
那麼,阿里真的造假了嗎?
沒必要
從阿里自身角度看,作為一家大數據公司,想要控制住銷售額並不難。通過數據分析找出最活躍商品,然後通過增加或者減少這些商品投送,就能達到一個類似的預設目標,以此保持每年的增長率。因此阿里根本沒必要偽造數據或者刷單。
但——
為何歷年數據走勢如此「完美」?
從數學模型上看,無論歷年總銷售額還是某年雙十一當天各時間點銷售額,都與擬合曲線完美匹配。也正是這種「完美」遭到網友質疑。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把美國三大促銷日銷售額也建立起相同的數學模型,各位就會發現其擬合曲線同樣完美,只不過完美程度要略遜於我國的雙十一。
原因為何?概括來說,是因為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要更加穩定,顯而易見的,美國則要動蕩得多。除此之外,我國的人口基數要遠大於美國,雙十一的銷售規模也遠大於美國三大促銷日,參與人數越多、銷售規模越大,銷售額越能表現出規律性和穩定性。
不過,在這個極為特殊的年景——
疫情是否會對雙十一造成影響?
新冠疫情對雙十一對每一個國人帶來的影響直觀反映到收入上,人均可支配收的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不可否認。但由於我國防控疫情措施得力,疫情得到最快速有效控制,在一季度負增長6.8%之後,我國經濟二季度增速躍升10個百分點,迅速實現由負轉正,放眼全世界都堪稱奇蹟。因此,這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下降相對有限,進而對雙十一銷售額的負面影響相對有限。
陰差陽錯的是,疫情爆發讓更多人適應了網購、在線學習和在線工作的模式,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每天使用網絡的時間比疫情前大幅增加。更多人適應網購會潛在增加參與雙十一購物者數量。所以,疫情對雙十一的影響總體有限,今年雙十一銷售額不會與預測結果有較大出入。
儘管如此,今年天貓雙十一依然存在——
變數
今年阿里為了改善雙十一購物體驗,破天荒改變了雙十一折扣的時間節奏,將整個雙十一大促一分為二:11月1日—3日第一波,11月11日當天第二波,自然,兩波的折扣力度保持一致。活動分成兩撥的好處是,無論用戶參與難度還是後續物流配送壓力都會大大降低。但問題是,總銷售額的數據將如何統計?是11號0點開始從0元統計一整天的,還是11號0點一上來就以第一波的總銷售額數字為基數,在此之上再進行11號一整天的統計?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支付寶首次加入了雙十一戰場,將線下外賣、美食玩樂、酒店住宿業務連通。意圖很明顯:當線上流量抵達天花板之際,阿里開始憑藉自家生態,開始探索線上線下全面結合的新場景。這無疑也會為總銷售額數字再添一把火。
黃老師觀點:繼續保持「完美」就是最好的結果
雙十一銷售額增長是網際網路用戶數量增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疊加效應。在這個舉世矚目的數字上,阿里根本沒必要造假,疫情對今年雙十一的影響也有限。因此,今年天貓雙十一的總銷售額大概率會繼續保持「完美」走勢,超過3250億這個數字應該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