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侵權的法律責任

2020-12-23 學習時報

自動駕駛技術是人工智慧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理論上,該技術的普及有助於減少因駕駛人不當操作所導致的交通事故,但實際上,若自動駕駛系統存在缺陷或發生故障,卻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侵權行為。相較於傳統交通事故,自動駕駛汽車侵權涉及更為多元化的法律主體,侵權行為和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更為模糊,加之駕駛系統存在算法「黑箱」,一系列變化導致其中法律責任的確定更加困難。逐步完善我國關於自動駕駛汽車侵權的法律責任制度,對於促進自動駕駛產業的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現實需求。

目前關於自動駕駛汽車侵權的法律責任認定尚存在爭議。根據《民法典》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應由機動車駕駛人按照其過錯承擔責任。根據《民法典》及《產品責任法》相關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但在自動駕駛汽車侵權案件中,完全按照上述規定對責任進行認定存在一定困難,主要原因在於:首先,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的產生原因更加複雜。根據自動化程度的不同,自動駕駛可分為輔助自動駕駛、部分自動駕駛、有條件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具體來看,自動駕駛汽車既包含物理層面的車體,又包含內置的自動駕駛系統。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由於駕駛人對汽車運行的掌控力不同,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的發生,既可能因駕駛員操作不當或使用人未盡系統管理維護義務而產生,也可能因自動駕駛系統故障或汽車本身質量問題發生。同時,由於驅動自動駕駛系統的算法存在「黑箱」,其決策過程難以為外界所知悉,技術壁壘導致事故舉證存在困難。其次,事故的侵權主體難以確定,從而導致歸責困難。自動駕駛涉及的主體包括自動駕駛汽車生產商、汽車銷售者、車輛使用人、車輛駕駛員(在高度自動化和完全自動化駕駛中不存在駕駛員)。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系統的「自駕行為」逐步取代自然人的「駕駛行為」,駕駛員的身份隨之逐漸轉變為乘車人,汽車的行駛並不完全受其控制。因此,若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追究駕駛員的侵權責任並不合理。另一方面,完全按照《產品責任法》追究汽車生產商嚴格的質量責任,也具有一定困難。由於自動駕駛系統可以根據數據和交通信息,在行駛過程中獨立作出決策,因此自動駕駛汽車已經突破了《產品質量法》中單純的「產品」範疇,是否能夠將自動駕駛汽車視為「產品」適用該條存在爭議。

一般認為,由於自動駕駛汽車不具有法律人格,其不能作為獨立主體承擔責任,損害責任最終應由汽車生產商、系統設計者和汽車使用者承擔,但需要區分具體情形在這些主體間進行責任分配。

一是根據自動駕駛汽車的自動化程度進行責任分配。總的來說,各主體法律責任的分配,應遵循有損必有責、各方利益平衡的原則。由於不同等級自動駕駛汽車運行的方式具有差異,因此參與主體的角色和功能不盡相同。比如,在部分自動駕駛和有條件自動駕駛中,駕駛員和自動駕駛系統同時存在,共同負責車輛運行。而在高度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中,汽車依據智能系統獨立行駛,並不存在駕駛員對其進行直接操控,車輛使用人即為乘車人。在不同場景下,參與主體對事故發生的影響力亦有差異,因此,自動駕駛汽車事故本質上屬於交通肇事和產品責任的競合。在設計法律責任制度時,應當根據自動駕駛汽車的自動化程度,按照不同級別和類型劃分責任。僅就目前而言,已投入使用的自動駕駛汽車尚屬於「半自動駕駛」階段,駕駛員和自動駕駛系統共同控制汽車行駛過程,故汽車生產者和使用人應當共同承擔責任。

二是自動駕駛汽車生產者產品質量責任的認定和承擔。在自動駕駛發展的高級階段,人對汽車的控制將轉變為自動駕駛系統的自我控制。儘管外界可能難以確認系統內部的算法決策是否產生了錯誤或者失誤,但由汽車生產者承擔主要責任具有一定合理性。原因在於,相較於汽車所有人或使用人,汽車生產者更能夠從源頭控制汽車技術以及內置系統的風險。同時,其經濟實力、抗風險能力較普通消費者更強,讓其承擔產品質量的嚴格責任,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也有助於其不斷地升級改進系統。另外,在部分自動駕駛交通事故中,若駕駛人能夠證明其在駕駛過程中並無過錯,已經履行了必要的注意和審慎義務,並且積極採取制動措施防止事故的發生,駕駛人同樣可以要求汽車生產者或銷售者進行賠償。

三是自動駕駛汽車使用人過錯責任的認定和承擔。除自動駕駛汽車生產者承擔主要責任之外,在幾種例外情況下,汽車使用人仍應當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承擔交通事故賠償責任:一是使用人未盡到對自動駕駛汽車妥善保養、維護和注意的義務,導致自動駕駛汽車未正常運行;二是使用人在行駛過程中存在對自動駕駛汽車的不正當幹預,導致系統判斷失誤。

四是建立自動駕駛汽車的強制保險和公平基金制度。目前在國外,有的國家法律規定自動駕駛汽車車主需要為自動駕駛汽車購買強制保險。這一點值得借鑑。我國有必要進一步完善保險制度,確立自動駕駛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在發生交通事故侵權時,首先由保險賠償金對被侵權人進行賠付,在保險金不能充分賠付的情況下,再按照相應的歸責原因要求汽車生產商或者使用人進行賠償。另外,需要明確的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強制保險應當由汽車生產商進行購買,因為其為保險利益的主要享有者。同時,可探索設立自動駕駛公平基金,即由自動駕駛汽車生產商按照一定比例銷售額進行繳納,在發生自動駕駛汽車侵權損害,並且確認自動駕駛系統不存在缺陷的情況下,可對受害人進行一定比例的補償,以實現損害的有效救濟。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的侵權責任劃分——以自動駕駛汽車為視角
    傳統民事侵權責任的適用困境 (一)過錯侵權責任原則適用困難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歸責以過錯責任為核心、以無過錯責任為例外。但是,在自動駕駛汽車侵權中,通常難以確定當事人的過錯。
  • 自動駕駛汽車道路測試的法律規制
    道路測試是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關鍵階段,道路測試立法也是各發達國家對自動駕駛的主要法律規制。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測試立法方面,主要通過地方和聯邦的立法為自動駕駛構建測試許可、道路通行權、侵權責任、保險制度等重要內容。我國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立法目前有交通部的規章及北京、上海、重慶等地的規範性文件。
  • 無人駕駛汽車之侵權責任分析
    針對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問題,2017年2月,英國頒布了《汽車技術與航空法案》對無人駕駛汽車予以規制,但主要內容涉及保險方面;2017年9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自動駕駛法案》,但是該法案主要內容是關於無人駕駛汽車監管方面;2017年6月21日,德國《道路交通法》系統化地規範智能汽車侵權責任問題,主要包括允許按規定使用無人駕駛功能、接管義務、配備黑匣子等
  • 報告| 中國自動駕駛汽車法律問題研究(一)
    自動駕駛技術作為人工智慧產業的最大熱門領域之一,受到科技公司和傳統汽車製造商的追捧,配備自動駕駛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預計在未來幾年將迎來商用階段。但是,傳統的法律體制並未預見到自動駕駛汽車的到來,其滯後性和負面作用開始顯現。
  • 佛羅裡達州法律修改,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自動駕駛技術安全嗎
    在北京的自動駕駛測試場地裡,十幾家獲得了測試牌照的公司依舊在進行著識別紅綠燈、躲避行人、繞過障礙的測試,離著自動駕駛汽車正式上路似乎還有很遠,但是最近美國佛羅裡達州宣布了允許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和測試。佛羅裡達州州長羅恩·德桑蒂斯清除了許多以前阻礙公司在該州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的障礙。
  • 自動駕駛汽車這些法律問題待解
    新京報快訊(記者 裴劍飛)自動駕駛車輛(智能網聯汽車)是否擁有與其他車輛同等的路權?如何保護好用戶的信息安全?在今天(9月6日)上午舉行的服貿會智能科技與產業發展論壇上,發布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法律法規發展路線圖》(以下簡稱《發展路線圖》),也為解決這些法律問題提供了思路。《發展路線圖》提出,近期優先推動解決智能網聯汽車上市所面臨的法律法規問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進入高速公路進行測試;同時,要賦予自動駕駛系統合法駕駛的地位,並明確交通責任劃分的原則。
  • 汽車自動駕駛深度報告:自動駕駛提速,布局明日之星
    中國出臺自動駕駛分級標準,為後續法律法規出臺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提供支撐。3 月 9 日,工信部在官網公示《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推薦性國家標準報批稿,該標準規定了汽 車駕駛自動化系統的分級原則和技術要求,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提供支撐。國際自動駕駛 分級標準大多採用 SAE 分級標準。
  • 道德機器"考驗自動駕駛道德觀|自動駕駛汽車|無...
    研究人員的目標並不只是為了更好的算法和道德原則來指導自動駕駛汽車,還試圖了解社會接納和使用自動駕駛汽車所需要的代價。一些汽車製造商和政府機構一直提倡自動駕駛汽車將比人工駕駛更加安全,然而實驗中「民意的表現」卻與這個安全承諾正好相悖:人們選擇讓自動駕駛汽車撞向路障,犧牲乘客而拯救路人。
  • 亞馬遜的Zoox完成了首款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
    打開APP 亞馬遜的Zoox完成了首款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 新經網 發表於 2020-12-22 15:21:07   自亞馬遜收購自動駕駛初創公司Zoox以來,已經過去了將近六個月,如今該公司完成了首款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
  • 法律知識: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在事業單位的考試中,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是其中考試的重點,容易產生理解不清,產生混淆,現將相關知識點給大家做如下呈現。一、侵權責任歸責原則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致人損害時,根據何種標準和原則確定行為人的侵權責任。
  • 沃爾瑪與自動駕駛汽車創企 Gatik 合作,推行自動駕駛試點項目
    7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沃爾瑪公布了它與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Gatik合作的一個新試點項目。這兩家公司將在美國阿肯色州本頓維爾試點其雜貨提貨和送貨服務。今年3月,阿肯色州通過了一項法律,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該州運行。這使得沃爾瑪能夠測試在公司總部所在地本頓維爾的門店之間用自動駕駛汽車運送客戶訂單,行程大約為2英裡(約合3.2公裡)。沃爾瑪的目標是,通過將自動駕駛汽車加入到配送系統和運營流程中,學到更多關於物流方面的知識,並且更有可能有機會將這些技術徹底融入到自己的業務中。
  • L3級別自動駕駛汽車即將開上高速公路
    自動駕駛即將迎來新的起點。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網顯示,臨港出臺智能網聯汽車專項規劃,未來將允許L3級別以上自動駕駛車輛開上高速公路。值得一提的是,規劃發出當天,「臨港新片區第二批自動駕駛汽車開放測試道路」啟動。目前新片區累計開放測試道路總裡程已達到118.2公裡。
  • 自動駕駛仿真平臺VISTA推出,大幅優化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和部署時間
    自動駕駛仿真平臺VISTA推出,大幅優化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和部署時間 佚名 發表於 2020-03-26 14:32:16 知道自動駕駛汽車安全上路前需要進行多少裡程的測試嗎
  • 為什麼自動駕駛訴訟不斷?
    一個月內,「北美自動駕駛第一案」和「中國自動駕駛第一案」先後塵埃落定,同樣歷時近三年,但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局。作為谷歌母公司旗下Waymo和Uber專利案中的核心人物,谷歌和Uber前自動駕駛工程師、矽谷傑出技術專家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經法院確認必須向谷歌支付1.79億美元,以結束這場法律糾紛。
  • NAV聯盟: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標準化,致力於自動駕駛汽車走向現實的問題
    該聯盟還希望能吸引到其他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與自己一同為相同的目標而努力。 1NAV聯盟目標: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標準化 全球汽車行業和許多高科技企業都在開發自動駕駛汽車,而尚處於早期階段的該技術已經進入了經銷商的展廳。不過,人們越來越擔心,該技術缺少標準化,未來出現的技術解決方案分歧將給許多汽車製造商帶來巨大成本。
  • 無人駕駛自動汽車時代來臨
    換而言之,在過去5年裡,曾經保持了近一個世紀的汽車駕駛方式被徹底改變。  Google並非唯一研究無人駕駛汽車的公司。事實上,幾乎所有傳統大汽車公司都在研製各自的無人駕駛自動汽車。還有一些矽谷的研發實驗室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去年,一輛寶馬無人駕駛汽車沿著高速公路從慕尼黑開到因戈爾施塔特。奧迪將一輛無人駕駛汽車送到了落基山的派克峰進行測試。
  • Uber已在舊金山恢復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來源:cnBeta.COM】自從在亞利桑那州發生致命事故,Uber縮減了自動駕駛測試之後,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現在首次出現在舊金山街頭。上個月,加州DMV恢復了Uber的測試許可,Uber可以在公共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 美國各界熱議自動駕駛汽車新政,歐巴馬說了啥?
    所以這是這項新政(自動駕駛汽車監管條例)制定得相對靈活,需要與時俱進的原因。 總有民眾呼籲政府不要去幹預企業的自由,但我們仍需要規則來保障空氣和水源的乾淨,保障食品和藥品的安全,我認為這一點大多數美國人會贊同。這是普世的原則。更重要的是,公眾對新技術的安全失去信心,將是束縛創新的最大障礙。政府和行業都有責任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 現代汽車與安波福自動駕駛合資公司定名Motional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網易汽車8月12日報導 現代汽車集團與安波福公司共同組建的自動駕駛合資公司正式公布了其公司及品牌名字:Motional。
  • 自動駕駛與乘客優先
    雖然自動駕駛汽車所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例如降低交通事故率、減少人員傷亡、減輕環境汙染、緩解交通擁堵等,但只要自動駕駛汽車仍然會不可避免地引發碰撞,一般民眾、社會輿論和理論家的關注焦點,就會迅速集結到這件事情上來,尤其是涉及生命損失的碰撞。生命損失既是一個道德上至關重要的話題,也是一個法律必須回應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