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平臺上看到一篇文章《中科院研究員:教給孩子的數學淺得讓人想哭》。評論區一片譁然。
除小部分網友認為現在小孩學的數學比較簡單外,大部分人都說現在的數學教材相比較十幾、二十年前,難度已經有了很大提升,每隔幾年換一次教材,難度都在提升。
諸如:家長檢查三年級以前小孩子的數學題,可以對他大吼大叫「這麼簡單的都不會」,到了四、五年級之後,還能這樣大吼大叫,那算是本事的段子網上並不少見。
一位網友在評論區風趣幽默地說,我一個研究生,三年級數學我還吃得消,後來孩子四年級轉學到了一個更好的學校,我發現四年級數學題,我不用「嘶吼」我家孩子了,因為我也不會,每次孩子拿著題來問我,我就裝睡。
雖然說的有開玩笑和誇張的成份,但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小孩學的數學並不像中科院研究員所說的,淺的讓人想哭。
比如說下面一道題就是小學一年級的數學題。可能大家會說一年級的數學題,那還不是秒解嗎?未必。大家看看一年級的學生做這樣的題目,能說容易嗎?
黑板上寫著1、3、5、7、9、11、13、15、17共9個數,老師每次任意擦掉兩個數,並把它們的和寫到黑板上。那麼,當黑板上只剩下一個數時,這個數是多少?
對於成年人來說也未必能秒解吧?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完這道題並理解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包括前些時間網友發的,幼升小的一道數學題,讓大家驚呼讀個幼兒園也不容易。
我們一起看一道五年級的求表面積的題目。
如圖,一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90平方釐米,如果把這個正方體沿虛線切開得到三個長方體,那麼這三個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和是多少平方釐米?
分析:我們知道正方體的6個面的面積都相等相等。單個面的面積是90÷6=15(平方釐米)。所以原來正方體的每條稜長並不是整數,還有題目並沒有說是平均三等分,所以我們整體考慮更合理。沿兩這兩條虛線切下之後,會多出來4個面。所以這三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和:90+15×4=150(平方釐米)
這種切片思想在解求表面積和體積的時候經常要用到。
如圖,由稜長為1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堆積體,三個面中心部位呈「十」狀全部打穿,求這個被掏空的圖形的體積。
由於是三個面全部打穿到對面,裡面被挖的的部分,光憑空間想像力是很難將這題做對。需要用到的是切片法。把它「切」成厚度為1的一片一片的,之後數一下每片有多少個稜長為1的小正方體,將它們相加。
中科院研究員的"教給孩子的數學淺得讓人想哭"的觀點大家是怎麼看呢?歡迎大家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