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鬆懈!肺癌手術後,4大併發症對患者康復預後有影響

2020-12-20 快速問醫生

在近50年來,全球多個國家都報導了肺癌的病發和死亡率有明顯增長!

就我國癌症現狀而言,肺癌也是病發和死亡率最多的存在。且近幾年,隨著環境汙染日益嚴重、工作性質改變、吸菸和被動吸菸等多方面影響,肺癌病發率仍然在逐年增長,平均我國每年新被確診的肺癌患者,就達到了將近70萬人!

「肺癌」顧名思義,就是出現在肺上皮組織中的癌變,它在臨床上有多個病理類型。但無論是哪一種肺癌,早發現、早治療,都是提高預後效果的唯一方式。目前,臨床上治療肺癌主要是以綜合療法控制,也就是在手術治療基礎上,加以放化療、靶向藥物輔助控制!

在我國全部的肺癌患者中,確診時還存在手術機會的人,僅僅只有不到1/3。存有手術機會,的確是非常幸運的,但手術並不是一勞永逸。除了術後癌症還可能會復發或轉移之外,在手術結束後,患者也容易出現各種併發症!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肺癌的根治術屬於開放性手術,本就會對身體造成損傷、導致患者術後相對虛弱、免疫力較低。而且,手術的目的就是切除癌變組織,為了降低癌症再次復發的機率,醫生往往會在切除癌腫的基礎上,在切除部分健康組織,甚至是對癌變部位進行整體性的切除,這就容易造成以下幾個併發症出現:

1、肺不張:

在進行手術切除之後,患者肺部功能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負面影響。有時會因為功能障礙,導致患者無法正常咳嗽、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所以,部分痰液容易在氣道內積存,造成氣道阻礙之後,就可發展為肺不張症狀。

肺不張患者會有較為明顯的呼吸困難,需要家屬和醫護人員提高警惕,必要時可幫助患者排痰,以免導致患者窒息;

2、肺炎:

肺癌患者之所以在術後出現嚴重,是局部感染導致的,有時這種情況難以避免。進行手術後,患者基本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現,所以只能積極對抗炎症,進行控制和治療。通常情況下,臨床多會採用各種抗炎症類藥物緩解症狀,基本不會威脅患者生命;

3、血胸:

血胸是所有肺癌術後併發症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它指的是患者在術後沒過多長時間,胸膜內部突然出現了大量出血,進而誘發了血胸。病發之後,患者會有明顯劇烈的胸悶胸痛,剖開腹部可見大量血液湧出,需要立刻進行止血治療。

一旦發現和求救不及時,患者就容易失血休克,繼而死亡。除了這種情況外,胸腔感染導致的膿胸也非常危險,需要及時引流,將有害物質排出;

4、心血管疾病:

手術過後,心血管疾病是最為常見的併發症,通常表現為術後心律失常、低血壓等,特別是有原發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現。這就需要患者在術後進行嚴格的心電監護,並對可能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險進行預防。

通常情況下,在進行肺癌手術之前,醫生會對患者的年齡、病情嚴重程度、有無原發病等幾個方面進行評估,將術中和術後可能會出現的風險,明確告知患者家屬或患者,然後再由患者和家屬衡量後,籤字進行手術。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任何手術都能保證100%成功、完全沒有併發症。所以,大家應正確看待手術治療,一旦錯過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機,那無疑是意味著患者離死亡更近了一步!

相關焦點

  • 肺癌患者能活多久?影響肺癌預後因素有哪些
    經常有網友或者患者家屬向我諮詢,一旦肺結節發展為肺癌後,還能活多久或者生存期還有多久?患癌家屬非常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影響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有好多,下面我一一給大家做個解釋:
  • 肺癌手術後,不想癌細胞「回頭」,提醒:4件事不能放鬆警惕
    還有一些患者會出現癌細胞的復發和轉移,最終五年生存率也受到影響。所以在肺癌手術後,並不是永絕後患,如果不想癌細胞「回頭」,出現復發和轉移,提醒肺癌患者,有4件事不能放鬆警惕,做好術後護理,療效更好。因為手術只是切除病灶,服用藥物來幫助全面的治療肺癌也很有必要的。所以。在肺癌手術後,定時地服用藥物,能夠更好地幫助身體恢復,並且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 2cm的肺部磨玻璃結節,GGO成分影響手術預後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肺葉切除並淋巴結清掃是早期肺癌患者的標準手術方式,近期,來自我國的學者分析了對於<2cm的磨玻璃結節,手術方式對患者預後的影響,研究結果於10月15日發表於最新一期的Clinical Lung Cancer雜誌。
  • 合併症對接受PD-1抑制劑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後影響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中國每年肺癌新診斷病例約有78.1萬。大約85%的肺癌經組織學診斷。在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治療中,PD1/PD-L1免疫抑制劑治療比化療有更好的靶向性、並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有明顯且持續影響。
  • 肺癌患者手術前的家庭飲食營養建議
    營養狀況好壞是決定疾病預後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營養基礎對即將進行手術治療的肺癌患者尤為重要,在手術前給予營養不良的患者1-2周的營養支持,可以有效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促進傷口癒合
  • 肺癌患者做手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手術會給病人帶來哪些困擾
    患者一旦確診以後,應該在充分檢查、評估的基礎上限期手術,如果手術前不做充分的檢查評估,有些遠處轉移就很難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手術後的效果不會太好。另外一個情況,病人通常都有很多的合併症,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心梗、腦梗、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這些術前的合併症都需要處理,把病人的血壓、血糖降到一個安全的範圍以內再進行手術,這樣圍手術期就比較安全。
  • 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效果。結果 同單一科室診療模式相比,MDT 模式下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術後引流時間、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及肺不張、感染、術後胸腔出血等併發症發生率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術中中轉開胸比例及切口延遲癒合、術後肺漏氣的發生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 原發性肺癌診療規範,詳述篩查、診斷、分期分型、治療、預後
    7.肺癌外科併發症肺癌手術後的併發症約8%~35%。外科手術的併發症均可以發生,最常見是呼吸系統併發症和心血管系統併發症,而肺切除手術較獨特的併發症包括術後肺斷面漏氣,支氣管胸膜瘻等。(1)呼吸系統併發症:多見於術前合併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常見的是手術側肺復張不良,包括肺不張和阻塞性肺氣腫。主要原因是痰栓堵塞支氣管。
  • 現實很骨感,LDCT肺癌篩查後有創診斷所致的併發症增高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近幾年發表的幾項研究發現,在現實世界中,低劑量計算機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查後的有創診斷可能不像NLST肺癌篩查試驗中那麼順利。LDCT肺癌篩查的一個挑戰是高假陽性率,胸部影像學呈現異常的患者,需要進行侵入性診斷,有創診斷會增加併發症的風險。
  • 肺癌患者手術後怎麼吃?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作者:王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肺癌已成為我國腫瘤第一大殺手。很多家屬都很關心和焦慮,做完手術後患者該怎麼吃東西好? 一般情況下,肺癌手術不會經過消化道來進行,也就不會損傷消化道,因此,理論上,術後第一天就可以正常進食。
  • 如何降低腦膠質瘤術後併發症?
    由於腦膠質瘤和正常腦組織沒有明顯的界限,生長在大腦等重要部位的腫瘤,手術難以切除且術後的復發率非常大甚至達到100%。因此,對於腦膠質瘤術後護理對於其預後情況尤為重要。腦膠質瘤術後轉移及併發症大大降低患者生存率通常情況,腦膠質瘤只要沒有手術禁忌症,不是晚期都需要手術。手術當然存在風險,但是由於現在有ICU,手術水準提高,死亡率比較小。
  • 得了胰腺癌要不要手術?術後要小心這3種併發症!
    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但在治療效果方面,卻有「不平等」。研究發現,我國年齡標準化的全部癌症,5年相對生存率可達30.9%,其中發病率排第一的肺癌,生存率較低,僅為16.1%。可沒想到的是,胰腺癌的五年生存期更低,術後僅為4%,不愧為「癌中之王」。
  • 手術結束後,為加速術後康復,麻醉醫生還可以做這些
    手術結束後,為加速術後康復,麻醉醫生還可以做這些 2020-08-06 0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腹膜癌患者術後康復注意事項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腹膜癌患者由於腹腔內廣泛病變,需要進行腫瘤細胞減滅術聯合腹腔熱灌注化療,手術切除範圍廣,創傷大,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康復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往往需要比傳統手術更長的恢復期,為了患者能夠順利康復,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腹膜癌患者術後康復的幾點注意事項。
  • 早期肺癌患者行達文西機器人與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的病例對照研究
    結論 行肺癌根治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中,機器人組術後住院時間明顯比胸腔鏡組短,手術時間較胸腔鏡組長,其餘近期手術指標與胸腔鏡類似,機器人手術沒有明顯優勢;但機器人在淋巴結清掃難度較大、周圍組織粘連嚴重、解剖關係異常複雜的患者的治療上有較大的優勢。
  • 微乳頭型肺腺癌,肺癌中最險惡的病理類型,早期手術後也可能轉移
    這個患者在某省腫瘤醫院手術後,由於分期很早,未行後續治療,然而兩年後出現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口服特羅凱半年後耐藥,沒多久就去世了。當時評論裡很多網友在問,不是說早期肺癌治癒率很高嗎?為何這麼早期的肺癌卻在短時間內發生了轉移?  這個病人確實分期很早,在全省最好的腫瘤醫院手術,手術方式也很正規,之所以這麼快出現轉移,主要原因是他的病理亞型是微乳頭型。
  • ...手術6小時可出院?無需插管,手術當天或可出院,帶你揭秘超微創手術
    開放手術:切口達30cm可引起多種併發症,恢復或需半年 在不少人眼中,肺癌手術一般會和大切口、大創傷和高風險劃等號,也讓不少肺癌患者對手術存有較大的恐懼。肺部感染是肺癌手術比較嚴重的併發症,可引起心臟功能的衰竭,進而引起多器官衰竭,嚴重時或可致命。 遠期弊端:大切口手術會對患者膈肌、肌肉帶來明顯的損傷,患者術後不僅會有慢性的疼痛,同時也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損失。一般來說,患者術後要3-6個月才能逐漸恢復。
  • 陳海泉團隊提出肺癌微創3.0持續優化治療策略—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教授研究團隊在美國胸心外科著名雜誌JTCVS近期先後發表3篇論著,聚焦早期肺癌手術治療及中晚期肺癌綜合治療,基於肺癌微創3.0理念,提出了多項持續優化治療的策略。
  • 早期肺癌手術後,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對於早期肺癌患者來說,有手術機會是非常幸運的。不過,處於這樣一個精準醫療時代,很多早期患者可能都有這樣的疑問:腫瘤切除後,我需要做基因檢測嗎?基因檢測結果對早期肺癌患者的意義是什麼? 一項美國的研究評估了早期肺腺癌切除後,基因檢測的預後意義和潛在的治療價值。 該研究分析了2011-2017年間接受肺葉切除和淋巴結清掃術的324例I期&II期肺腺癌患者。
  • GUT:輕度急性腎損害會影響肝硬化腹水患者的預後
    肝腎症候群是肝硬化合併腹水時的常見併發症,絕大多數都是由於血容量不足所致,是功能性的,並無腎臟形態學的異常,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其發病率在住院肝硬化患者中為20%。臨床上常用血肌酐作為評價肝硬化患者腎功能的指標,但其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可能會遺漏很多潛在的具有臨床意義的腎功能不全,特別是當血肌酐升高,但又沒有達到肝腎症候群(HRS)診斷標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