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dengue)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潛伏期3至15天,多數為5至8天,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程度可從輕度發熱到高熱不等,同時伴有嚴重頭痛、肌肉和關節痛及皮疹,面、頸、胸部潮紅,嚴重者可因休克或其他重要臟器損傷導致死亡。
登革熱的流行期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期在7~9月份。
如何判斷自己得了登革熱?
臨床上分典型登革熱,輕型登革熱和重型登革熱三種。
典型登革熱:①先寒戰,隨之發熱,最高可達40℃,發熱有雙峰樣的特徵表現;②全身的毒血症狀會伴隨發熱而發生,如頭痛,眼眶痛,骨關節痛;③有皮疹,在病程3~6天出現;④有出血、淋巴結腫大等,個別還會有黃疸、肝腫大。
輕型登革熱:其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
重型登革熱:有典型登革熱表現,並且會出現精神症狀和消化道大出血等表現。
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並告訴醫生自己前往過的國家或地區;一旦懷疑為登革熱,應按要求隔離治療,避免病人被蚊蟲叮咬以防止進一步傳播。
登革熱如何傳播?
登革熱通過帶有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主要傳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花斑蚊」喜歡在靜止的清水中產卵,例如家中的花瓶、陽臺積水、室外廢棄的缸罐、一次性餐具、輪胎以及竹筒、樹洞、積水容器及潮溼陰暗的場所。「花斑蚊」白天叮咬人,高峰在早上8-9時及下午5-6時。
並不是伊蚊吸了登革熱病人的血就可以直接傳播疾病,必須先經過一段時間的外潛伏期使病毒在伊蚊唾液腺增值後方可傳播疾病。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熱病毒後病毒在血液中存在但不發病,稱為隱性感染者,但同樣能通過伊蚊將病毒傳給其他人。
登革熱如何預防?
現時並沒有一種有效疫苗來預防登革熱,預防的關鍵在於防蚊滅蚊。預防登革熱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積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給蚊子叮咬。懷疑自己感染登革熱時最要緊是及時請教醫生。
具體預防蚊子叮咬的措施有:
(一)到登革熱流行區旅遊或生活,應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塗上蚊蟲驅避藥物。
(二)如果房間沒有空調設備,應裝置蚊帳或防蚊網。使用家用殺蟲劑殺滅成蚊時,應遵照包裝指示使用適當的份量。切勿向運作中的電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噴射殺蟲劑,以免發生爆炸。
(三)避免在「花斑蚊」出沒頻繁的時段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四)防止積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儘量避免用清水養殖植物。對於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換水一次,勿讓花盆底盤留有積水。把所有用過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桶內。將貯水容器、水井及貯水池加蓋。所有渠道要保持暢通。將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積水。
登革熱有無特殊防治方法?
登革熱目前沒有特效治療方法,主要採取對症治療和支持療法,包括臥床休息、退熱、補充水分等。而對出血性登革熱應早期診斷並提供適當的體液補充,合併全身性出血時,應及時輸血,並密切監測病人的呼吸、心跳、體溫、血壓,防止休克。病人應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藥退熱止痛。登革熱有自限性,預後較好。登革熱是完全可以預防的疾病,預防的關鍵在於防蚊滅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