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漁識讀: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比學歷更重要

2020-08-28 夜漁識讀

文/夜漁

高考結束,之後就是填報志願。

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這是一件特別讓人頭疼的事,而且父母也跟著頭疼。

只有少部分學生,明確的知道自己的目標、興趣和愛好。

記得當年我們填報志願的時候,有不少考上一本二本的學生都會諮詢老師,他們會擔心自己選擇的專業在未來不會成為熱門行業。

後來我觀察這些同學,大多都後悔了。

為什麼呢?

很多老師的思想境界早已被校園局限了,而且他們對填報志願也沒有一個正確的思維邏輯。

填報志願無非關注這幾點:學校、專業、城市。

在我看來,首選的就是城市。

你在一線城市上大學和在二三四線城市上大學,那是完全不一樣的,環境會塑造人。

其次要考慮的才是學校和專業。

倘若你明確的知道自己對哪個專業感興趣,那麼可以把專業排在第二位選擇的標準上。

倘若你對專業模糊不清,那就把學校排在第二位選擇的標準上,學校就相當於一個小的環境。

對於專業,很多學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都會看的很重,但其實選擇什麼專業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你看有多少人大學畢業從事本專業的?

與其重視專業,不如重視專業的性別,選擇一些異性比較多的專業,談戀愛就很容易。

我當時上大學學的專業是機械,那時候也是什麼都不懂,只能聽長輩的,現在每次想想都後悔,全班只有五個女生。

而且因為是機械專業,質量也不太好。

我經常會回憶過去,不是因為老了,而是時常會感恩過去,感恩過去經歷的一點一滴,是這些經歷塑造了現在的我。

回憶過去讓我覺得後悔的事不多,一個是當時選的專業,一個是上大學每天所做的事。

上大學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學習專業知識,而是多讀書和多參加社團活動。

多參加社團活動能夠鍛鍊我們的社交能力,多讀書能夠讓我們成為有文化的人,提升思想境界,培養價值觀。

在網上經常看到有人問,學歷重不重要?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雖然現在本科學歷遍地都是,但學歷就相當於一個門檻,無論是你的社交圈子還是求職,你身邊接觸的人和你能夠得到的機會都是不一樣的。

但是如果把學歷和文化放在一起比較,學歷可以不高,但文化必須要有。

我們可以看看我們身邊的很多大學生,他們有本科學歷的,也有研究生學歷的,他們的確都有著不錯的學歷,但是有文化的太少了。

有沒有文化,通過聊天就能看得出來。

郭奇林初中輟學為什麼能有今天?很多人覺得是因為郭德綱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有個好爹的重要性。

但如果郭奇林是一灘爛泥,即便有郭德綱,他也不可能有今天。

郭德綱在評價郭奇林的時候說過一段話:你可以學歷不高,但是你不能沒有文化。

郭奇林雖然不上學,但是他在家裡讀了更多的書,他思考問題的方式、看待人性以及為人處世,在同齡當中是非常少見的,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很多人評價說:生子當如郭奇林。

學歷,更多代表的是外在,它只不過滲透了一絲內在。

而文化,代表的就是內在。

文化對於一個人來說,就像是一座高樓的地基,地基不穩,這座樓建的再高再漂亮,總有一天也會突然坍塌。

就像你因為外貌喜歡上一個人,後來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他就是一個人渣。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評價呢?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 END —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很多人讀了許多書,卻依然很難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
    但現實中,有很多孩子上了大學、上完了985、211,卻依然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擁有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就一定是一個有知識的人嗎?一個985畢業生和學歷不太高的資深領導相比,哪一個人更有知識呢?一個大學教授和金庸相比,哪一個人更有知識呢?答案顯而易見,所以評判一個人有沒有知識,並不是只看學歷。
  • 夜漁:愛,是一個動詞
    文/夜漁從戀愛到婚後,很多人會經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會摧殘人們的心靈。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有些人可能在婚前就會有這種感覺,那是因為雙方戀愛的時間太長,在潛意識當中就已經進入了婚後的狀態,所以很多情感導師經常會給出這樣的建議:戀愛時間不要太長。戀愛的幸福感更多的源於新鮮,新鮮才能夠激發雙方的探索欲。
  • 第一學歷和最高學歷有什麼區別?哪個更重要?
    最高學歷 最高學歷就是一個人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最後也即最高層次的一段學習經歷,以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實施學歷教育、有國家認可的文憑頒發權力的學校及其它教育機構所頒發的學歷證書為憑證。 如今,就國際及我國學位體系設置情況來看,最高學歷是博士研究生學歷。
  • 中小學應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傳承古典文化無需棄簡從繁
    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興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再次撿起識讀繁體字的老話題。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繁體字佔據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點,繁體字的字形無疑更豐富,「顏值」也更立體。以「愛」的繁體字「愛」來說,比簡化字多了一個「心」,似乎更能表達「愛」字的含義,彰顯漢字的魅力。
  • 從「魚」「漁」到「娛」!「小廣州」三水蘆苞漁文化將這樣突圍……
    中山大學人文社科學術委員會委員、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馮原:蘆苞要從「魚」到「漁」再到「娛」的跨越式發展,這個命題很有趣。我認為,「魚」是指地理特徵,不是人創造的,是大自然賦予的;「漁」指的是人對自然的改造;「娛」指的是文化。三者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從地理環境來說,珠三角有珠江、西江、北江三江匯流的優勢。
  • 比學歷更重要的是這一點
    前幾天微博上有一條熱搜話題:#蘋果的員工有一半沒有大學學歷#。 蘋果CEO 庫克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說,蘋果有一半的員工沒有大學學歷。 然後,記者反問庫克,如果連社區大學的文憑都沒有,都能成為蘋果CEO麼?
  • 象山傳承「活態」漁文化
    ,夾雜著鹹味的海風撲面而來,這個依海而建的古鎮,漁文化已成為當地人骨子裡的基因:吃的是地道海鮮,住的是臨海民居,坐的是出海漁船……耕海牧魚,與海共舞。在象山,明清海防文化遺址、古陶窯、古沉船等文物點遍布城鄉;漁鼓、龍燈、魚燈、竹根雕、漁歌號子、剪紙等民間工藝世代相傳。象山漁文化溯源於境內的塔山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與同時代的「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遙相呼應。沿著石浦漁港古鎮高高低低的臺階,穿過一個個拱門,行走在幽深斑駁的老街老巷。沿街商販正在兜售各種各樣的海味、乾貨等本地特產。
  • 第一學歷與最高學歷哪個更重要?
    第一學歷和最高學歷的區別圖1第一學歷與最高學歷哪個更重要?圖5其實學歷歧視一直是存在的,大家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工作單位用人,面對一堆985、211的畢業生,那麼為啥還非得選擇一個非985、211的呢?
  •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放過孩子吧!
    自然,祖先創造的文字,我們自當傳承,但漢字的簡化已經融合現代社會,對於繁體字,可以讓一部分人去鑽研和傳承,不必加到生活中去,這樣無形之中會給民眾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說這些,並非不尊重繁體字,相反對於祖先文字的創造是敬仰的。近日聽聞有代表有一個要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為此網友聞聽大肆的吐槽。
  • 怎麼看待繁體字識讀教育進校園
    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興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再次撿起識讀繁體字的老話題。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繁體字佔據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點,繁體字的字形無疑更豐富,「顏值」也更立體。此外,由於歷史原因,港澳臺地區沿用繁體字。用繁體字書寫,在加強海峽兩岸暨港澳以及海外華文區溝通交流等方面也能發揮作用。
  • 淺析「應試教育」系列丨識魚而不漁,被扼殺的天性
    這是綠頭鴨,不要理解錯誤哈很多人都都知道,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呢,就是說送給別人魚不如傳授別人捕魚的方法。而小編的這句話:「識魚而不漁」,也是出自於這裡,這句話在本文的意思就是指應試教育中,學校只會教授學生死板的去認識一樣東西,而不去教授學生該從什麼地方,用什麼更好的方法,更加全面的去認識一樣東西。
  • 學歷和能力,到底哪個更重要?
    小編這兩天網上衝浪的時候,看見了這個問題:學歷和能力哪個更重要?也許很多人會說,學歷不代表能力。這句話沒錯,但是我們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在不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看簡歷中的學歷、工作經驗,是最快速便捷的方法,你說能力比學歷重要,但是驗證這句話需要時間,並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花這個時間。很多企業在招聘時為何更偏向海歸?
  • 保姆也要本科學歷?學歷真的重要嗎?
    一提到保姆,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學歷比較低,文化程度不高結果現在連本科都有保姆專業了以後本科生競爭的範圍又擴大了。又有人覺得自己一個本科畢業,結果工資還不如一個保姆半個月多。其實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對立的事情。本科畢業的人大多數就業時候都專業不對口。而就算本科畢業的,讓他現在去當一個保姆,不一定有那些學歷低的人做得好。
  • 學歷代表文化嗎?淺談到底什麼叫文化?
    俗話說:沒文化太可怕,那到底什麼是文化?是高學歷嗎?其實文化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概念去解釋「文化」。一百個學者有一百個文化定義,文化概括的範圍太廣了可文化卻在我們的人文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人文文化、歷史文化、地域文化、藝術文化等等。有物質的,有非物質的,真是包羅萬象。
  • 高考倒計時10天,第一學歷和最高學歷哪個更重要?
    高考倒計時10天,本來是打算寫一篇高考加油的熱血雞湯文,給各位考生們補充一下能量,但是和朋友聊完天后我放棄了這個想法,比起一個勁的描繪美好未來,有時候殘酷的現實更能使人上進。圖片來源於網絡這之後她找到了一份合適的工作,但是第一次求職失敗的經歷一直讓她無法釋懷,提及的次數多了以後,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家族成員間激勵小輩們的真實案例,朋友和我提起時還覺得這個妹妹書讀多了
  • 學歷和能力,哪個更重要?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卻始終無法得出結論的話題,把學歷和能力放在兩個對立面,要一決高下分出勝負,但是現實中,學歷和能力都是相對而言的,而且是評價一個人的兩個維度,可以同高同低,也可以一高一低。我們應該形成一個這樣的認知,沒有「學歷更重要!」或者「能力更重要!」這樣絕對的結論。看到「某重點大學大一新生因無生活自理能力而輟學回家」這樣的新聞,就產生「學歷無用」的認知。
  •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再添兩字更勵志
    我們現在的交流溝通 可能比古代會更直接一些,古人說話比較講究,喜歡委婉的表達方式,對聯就是很好的以一種表達方式,藉助對聯來表達個人的觀點,或者是評判事物的特點,所以,在古代對對聯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對聯看似簡單,實則有著很深的意義,同時更有趣的是,只要巧妙的加字或者是減字,對聯就會完全不同。接下來我們且看,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兒。
  • 《一千零一夜》:一檔有深度、更有溫度的讀書節目
    如其名「一千零一夜」,深夜時分,手持一書,漫步城市街頭,梁文道計劃用1001個夜晚,帶我們多閱世間好書,也分享他對經典、對讀書、是世事的獨特感悟。01 「道長」其人文化節目,誰做很重要。那時候約架的地方是個書店,書店是一個很好的集合點,比如說我在看書,外面喊梁文道趕緊過來,然後就趕快出去,棍子一抄就去幹架了。梁文道走進公眾視野,應該要從他1999年加入鳳凰衛視,成為知識分子談話節目《鏘鏘三人行》的常任嘉賓開始。
  • 中小學生要不要識讀學習繁體字
    最近,一個熱度很高的話題席捲了微博,那就是中小學生到底要不要識讀學習繁體字,對於這個話題,小編也有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首先,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已經很少見到繁體字了,對於中小學生而言,他們接觸的題目與課文裡也基本見不到繁體字,所以在微博上許多人也是認為沒有必要再去讓中小學生識讀學習繁體字。
  • 第一學歷和最高學歷哪個更重要?
    某微博博主就「第一學歷和最高學歷哪個重要」話題所發出的投票網友A:第一學歷的含金量更真實一些一部分人更看重第一學歷,原因在於,第一學歷和最高學歷的差別,還體現在於高考和考研的差別上。一般情況下,大家普遍認為,高考上大學的錄取率,遠遠低於本科考研的錄取率。尤其是考名校,想通過高考上一本和想通過考研上一本,難度是不一樣的,競爭也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