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漁
高考結束,之後就是填報志願。
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這是一件特別讓人頭疼的事,而且父母也跟著頭疼。
只有少部分學生,明確的知道自己的目標、興趣和愛好。
記得當年我們填報志願的時候,有不少考上一本二本的學生都會諮詢老師,他們會擔心自己選擇的專業在未來不會成為熱門行業。
後來我觀察這些同學,大多都後悔了。
為什麼呢?
很多老師的思想境界早已被校園局限了,而且他們對填報志願也沒有一個正確的思維邏輯。
填報志願無非關注這幾點:學校、專業、城市。
在我看來,首選的就是城市。
你在一線城市上大學和在二三四線城市上大學,那是完全不一樣的,環境會塑造人。
其次要考慮的才是學校和專業。
倘若你明確的知道自己對哪個專業感興趣,那麼可以把專業排在第二位選擇的標準上。
倘若你對專業模糊不清,那就把學校排在第二位選擇的標準上,學校就相當於一個小的環境。
對於專業,很多學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都會看的很重,但其實選擇什麼專業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你看有多少人大學畢業從事本專業的?
與其重視專業,不如重視專業的性別,選擇一些異性比較多的專業,談戀愛就很容易。
我當時上大學學的專業是機械,那時候也是什麼都不懂,只能聽長輩的,現在每次想想都後悔,全班只有五個女生。
而且因為是機械專業,質量也不太好。
我經常會回憶過去,不是因為老了,而是時常會感恩過去,感恩過去經歷的一點一滴,是這些經歷塑造了現在的我。
回憶過去讓我覺得後悔的事不多,一個是當時選的專業,一個是上大學每天所做的事。
上大學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學習專業知識,而是多讀書和多參加社團活動。
多參加社團活動能夠鍛鍊我們的社交能力,多讀書能夠讓我們成為有文化的人,提升思想境界,培養價值觀。
在網上經常看到有人問,學歷重不重要?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雖然現在本科學歷遍地都是,但學歷就相當於一個門檻,無論是你的社交圈子還是求職,你身邊接觸的人和你能夠得到的機會都是不一樣的。
但是如果把學歷和文化放在一起比較,學歷可以不高,但文化必須要有。
我們可以看看我們身邊的很多大學生,他們有本科學歷的,也有研究生學歷的,他們的確都有著不錯的學歷,但是有文化的太少了。
有沒有文化,通過聊天就能看得出來。
郭奇林初中輟學為什麼能有今天?很多人覺得是因為郭德綱。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有個好爹的重要性。
但如果郭奇林是一灘爛泥,即便有郭德綱,他也不可能有今天。
郭德綱在評價郭奇林的時候說過一段話:你可以學歷不高,但是你不能沒有文化。
郭奇林雖然不上學,但是他在家裡讀了更多的書,他思考問題的方式、看待人性以及為人處世,在同齡當中是非常少見的,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很多人評價說:生子當如郭奇林。
學歷,更多代表的是外在,它只不過滲透了一絲內在。
而文化,代表的就是內在。
文化對於一個人來說,就像是一座高樓的地基,地基不穩,這座樓建的再高再漂亮,總有一天也會突然坍塌。
就像你因為外貌喜歡上一個人,後來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他就是一個人渣。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評價呢?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