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讀了許多書,卻依然很難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

2020-12-17 中原力量happy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

正因如此,很多父母傾其所有、拼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讀書,只為讓孩子擁有知識,將來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現實中,有很多孩子上了大學、上完了985、211,卻依然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擁有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就一定是一個有知識的人嗎?一個985畢業生和學歷不太高的資深領導相比,哪一個人更有知識呢?一個大學教授和金庸相比,哪一個人更有知識呢?

答案顯而易見,所以評判一個人有沒有知識,並不是只看學歷。

那看什麼?看他的價值,看他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就是解決問題的,什麼事也辦不了,就是沒有知識。

什麼是知識?

其實,我們所說的知識改變命運,並不是僅僅指書本上的知識、理論上的知識,而是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

知識從字面意思上分開來講,知是認知,識是見識。一個沒有認知的人,一個沒有見識的人,讀再多書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你想要的很多「知識」,網絡上都可以找得到。那是不是讀書無用呢?當然不是,大數據時代,這些所謂的知識充其量只是大數據而已。很多孩子所謂的讀書只是擁有這些大數據而已,擁有大數據之後,我們要經過消化和篩選,對你有用的才是信息。把信息梳理總結之後,我們會發現事物的一些規律,這些規律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這些規律、這些事物的發展變化與聯繫我們把它稱之為認知。

一個擁有高學歷(大數據)的年輕人和一個生活閱歷豐富的社會人士競爭,他一定會處於劣勢。這就是認知的厲害之處,也是很多人所謂的「讀書無用論」的起源。

一個有認知的人即使沒有什麼高學歷,也可以輕鬆勝過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但如果沒有太多的見識,頂多在一個小圈子裡成為「小能人」而已,所以見識才是知識的另一個核心。

一個有見識的人,他的活動空間一定是不一樣的。有多大空間,就有多大的思維。有多大的見識,就會有多大的格局。

《射鵰英雄傳》中的江南七怪號稱江南七俠,但所謂的江南七俠到黃藥師、洪七公這些頂級高手面前,根本不值一提,為什麼?因為江南七俠活動範圍,頂多在江南一帶,活動空間有限,見識有限。而黃藥師、洪七公這些頂級高手,活動範圍是整個神州大地。

頂級高手的感覺

同樣,今天的很多985、211的高材生與阿里、騰訊、京東的創始人們相比,他們所擁有知識,到馬雲、馬化騰、劉強東面前,也是不值一提的,他們接受的信息有限,他們的認知有限,活動的空間更是有限。

所以,真正的知識一定是全方位的認知加上一流的見識。

今天的孩子也是一樣,千萬不要讓他死讀書。要讓他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知識。要讓他知道為什麼網絡可以輕易搜索到的「知識」還需要他認真的學習,因為學習的過程不只是完成大數據的積累,也不是僅僅擁有信息而已,要讓他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掌握規律,形成自己的認知。這個認知很自然地會影響到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完成認知的這個過程中,最需要父母幫助引導,幫助他總結和完善。

今天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總有些家長會說,我們自己沒什麼文化、也沒有多少知識,不知道怎麼教孩子。但是我可以很負任地告訴你, 孩子的認知,越早關注越好,最好在小學的四五年級;孩子的認知不改變,他的學習動力問題就很難解決,當孩子的認知出了問題,對孩子的來說可能就是一生的災難。

今天的社會,充滿了誘惑。擋不住誘惑的孩子,往往是由於自我認知出現了問題。

比如那些沉迷於遊戲的、那些只想玩不想學習的孩子,一般都缺乏對自己價值的正向認知。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歸屬感。在他們的內心裡,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沒有一個清晰的人生方向與目標。所以,他們只能得過且過,怎麼省事怎麼來,什麼痛快就做什麼。

當然這些省事與痛快,都只是眼下的,而不是長遠的。因為他們沒有看向長遠的意識與能力。正因為如此,他們特別容易被眼前的一些東西所誘惑而迷失了方向。

孩子的所有行為問題,都可以歸結為認知的問題。認知改變了,問題行為也就會迎刃而解。

今天的孩子,特別是初中的孩子,缺的不是「知識」,而是認知。幫助孩子擁有正確的認知,需要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

所以10年前,開辦了多期總裁班課程,做了幾十家的企業內訓之後,我開辦了針對青少年訓練的未來領袖系列課程,只是為了幫助孩子們擁有更加全方位的認知,讓他們自己規劃人生之路,邁向夢想。

2016開始的《超級未來演說家》

為什麼很多人讀了許多書,卻依然很難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因為他們的認知不到位,因為他們的見識也不夠。今天 ,我們明白了這些,我們找到了問題的核心,就應該尋找機會來幫助孩子改變命運。

提升孩子認知的關鍵,一是父母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認知,給孩子更大的自由天地;二是幫助孩子豐富經歷,更好地增長見識,完善自己的認知。

2019年,在開辦了近20期領袖思維訓練營之後,應很多家長的要求,我們開辦了北大清華研學營,這些到北京的孩子,見到了嚮往已久的天安門,走進了北大和清華的校門,他們用自己的見識,重構可能已經定格的認知,他們用更大的夢想,為自己的人生注入了新的動力。

參加活動的孩子們
在北京故宮參加漢文化體驗

在未來,我們會創造更多的機會,讓更多孩子到更多城市去看一看,讓他們走出國門,到更多城市、更多地方去看一看,這樣的孩子,才能擁有超越常人的見識。

為孩子們創造機會做節目主持人

在未來,我們會努力創造更多機會,尋找更多平臺,讓孩子們去鍛鍊自己、展現自己,找到自信。這樣的孩子,才會不斷提升認識、增長見識,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有知識的人。一個有知識的人,他才能夠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掌控好自己的命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依然沒收穫?——四個步驟,提高閱讀效果
    現在,很多人都體會到了閱讀的好處,都想去多讀書,於是制定了一年讀100本書之類的目標,但是讀了這麼多,卻發現依然沒有任何收穫。每次讀完感覺好像有點用,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完全就沒有感覺了。這是因為閱讀的方法不對。
  • 為什麼現在很多高學歷的人,都在送外賣?讀太多書真的有用嗎?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個話題,高學歷一定會有高收入嗎?答案是不一定。那麼高學歷就一定會找到好工作嗎?答案同樣是不一定。 當今社會為什麼會有很多高學歷的人都找不到好工作,要去送外賣?我們從以下這三點來剖析當下的高學歷低工種現象。
  • 為什麼許多受高等教育的人,抵擋主的救恩
    如果你研究每一個所謂的宗教的形式的一些理論,你會發現是出於罪人理性對真理的推敲,一定有許多許多的措施跟許多的毛病。但人在一生的路程中間,很難有足夠的時間,或者足夠的智慧去發現那些措施在哪裡。這就很難發現真正的真理偉大的地方在哪裡。
  • 讀了很多書,卻依然對工作沒什麼用?用這種讀書方法,高效還實用
    如果是為了自我提升,看了許多書,但是覺得自己依然是原來的自己,沒有多大變化,確實是一件很沮喪的事。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最大的原因在於,看書時我們沒有深入的思考,也沒有進行聯想。讀書誤區:有「看了很多書、懂了很多道理,卻依舊無法過好這一生」這種困惑的人,做的讀書筆記都非常簡單:摘抄。看到有感觸或者覺得很有道理的話,就抄下來,想要以此來加深自己的印象。後來有了電子書,連摘抄也省了,直接劃線做成知識卡片就可以了。
  • 你讀了很多書,為何依然沒有洞見?
    我有很多學生問我,胡老師為何我讀了很多書,而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呢?為何我看待問題依然沒有洞見,這是什麼原因呢?之前跟大家分享,當我們每學習一樣新知識之後,一定要和其他知識建立聯繫。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要掌握的,就是我們一定要懂得什麼是思維模型。
  • 為什麼學了很多知識,但依然覺得很迷茫?
    多數的時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即你學了很多的知識,看了很多的書,報名了很多的課程,依然覺得派不上用場,乃至覺得迷茫。 這裡面到底存在什麼問題,到底要如何強化知識,以及所學的東西呢?
  • 許多人在學英語,但很多人覺得學起來很難,其實很簡單!
    現在許多人學習英語,英語是國際語言,學好英語是我們都要努力做到的,英語學好了就相當於一個大技能,相當於可以在未來從事一份好一些的工作。而且在學生時代英語是一項大學科,佔著很重的比分。多少人每天拼命著背著寫著,我也是其中的一員。
  •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對知識的依賴!如何成為行動上的巨人?
    2020年到了最後一個月,還記得年初時定下的計劃和目標嗎?實現了多少個?這些計劃中可有讀書計劃?一直以來,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有效方法。但在當代社會,卻有不少人提出了這樣的疑惑:「為什麼讀了很多書,但是生活仍然沒有改觀?」「為什麼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卻還過不好這一生?」
  • 為什麼你讀了一堆書思維卻依然沒有提升?如何科學的讀書?
    為什麼有的人努力學習了卻沒有結果呢?因為我們大多數只是以過程為導向的學習,而沒有以目標為導向。說到選擇書,很多人都會一臉懵逼,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是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還是選自己喜歡的書呢?還是讀點人生哲理或者散文的書?這點,很多人都會受別人的影響,而不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讀書。老王功利性的認為,讀書,就應該能為自己的工作提供幫助,並能指導自己的工作,這樣的書才能精讀。但提升自己品位和生活情操的書,也要讀,閒暇時、假期裡都可以讀。
  • 人民日報:交「有用」的人不如讀「無用」的書
    原標題:交「有用」的人不如讀「無用」的書(幹部談讀書)   「無用」的書會把我們帶回遙遠的年代,讓人重溫我們民族骨子裡共有的淳樸,讓我們以儒者的寧靜面對蕪雜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如其來的風雨          前些年,我結識了一位實業家,和他成為朋友的原因是,他同時是一位藏書10萬冊的藏書家。
  • 讀書 不在於讀了多少書 而在於你從書中吸收了多少知識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讀過一些書,只不過最早讀的書是紙質書,現在科技發展了,手機電腦的出現及各大讀書網站的盛行,又出現了電子書,使人們的選擇又多了一項,可以從電腦手機上讀書或者聽書。那麼,讀書多真的有用嗎?
  • 如何成為一個有想法的人
    我的很多學員告訴我,他們最怕聽到:你有什麼想法?很多人當時大腦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最後只能說:呃,我沒什麼想法那麼如何成為一個有自己想法的人呢?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多思考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
  • 別讀了「有用」的書,卻活成「無用」的人
    為什麼你越來越「沒用」了?話說,如今,什麼樣的知識才「有用」?國內最大付費閱讀社群、擁有300萬訂閱用戶的「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一年帶領300萬會員閱讀50本書,關於這些問題,他有自己的答案。[短視頻] 樊登:什麼樣的知識是「有用」的?
  • 夏日有書共讀,知識承包底氣
    網友花深海說:「讀書是為了自己喜歡而活」;網友奶兇奶兇的Mojito小女孩說:「經濟生活都獨立,多學知識有底氣」;網友暑假作業本說:「學習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給自己帶來強大的力量,面對很多事的時候不畏懼」。網友們在話題下各抒己見,不難發現很多人都在留言中都提到了讀書、知識、學習的字眼。如何獲得底氣?答案似乎並不難尋。
  • 有人說大學生就業很難,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會選擇讀大學呢?
    一個朋友問我:「有人說大學生就業很難,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會選擇讀大學呢?」一些學子耗盡「洪荒之力」考入大學,但總有人發現:自己在大學「深造」四年之後居然找不到「門當戶對」的工作。那麼,讀大學的意義何在?
  • 如何成為一個自學成才的人
    所有你需要做的是給一個小時或兩天。一點點的努力,你可以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自學成才的人。開始的過程一收集的要點。成為一個自學成才的人,你會需要一些用品。學習不會發生在真空中;你需要一些工具來幫助你前進的道路。首先,把一個筆記本,筆,也許一杯好咖啡。      有一個小筆記本,你可以帶著你到處。這將寫下意見或想法,以及進一步研究的話題,你認為他們是有用的。
  • 浮躁的社會,讀了很多書,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曾經有段時間,我逼著自己讀了很多書,規定一年一定要讀完100本。然後真的就拼命地去讀,哪怕晚上很晚了,也一定要讀一小時再去睡。大腦的這種特性,更關鍵的是,可以幫助我們搭建和完善我們的知識網絡。遇到了新的知識點,我們需要去思考它,驗證它,然後再去與我們已有的知識網絡進行聯繫,最後加入到我們的知識網絡中。這樣,才是真正的學到了知識,也不會忘卻。很多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閱讀,記錄,整合,但卻從不思考,這種看書方式,哪怕看再多的書,也是沒用的,純屬浪費時間。
  • 很多人都想去美國名校讀本科,到底是為什麼?
    第一期專欄文章發出後,很多讀者朋友參與了討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也是我設立專欄的初衷之一,希望以此拋磚引玉,和大家多多交流。談到大學教育,很多人表示想去美國名校讀本科,那麼,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今天要和大家探討的主題是&34;。走進美國許多著名的研究性大學,你會發現正對校門或校園裡的標誌性建築往往都是文理學院,學院的地位可想而知。
  • 夜漁識讀: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比學歷更重要
    記得當年我們填報志願的時候,有不少考上一本二本的學生都會諮詢老師,他們會擔心自己選擇的專業在未來不會成為熱門行業。後來我觀察這些同學,大多都後悔了。為什麼呢?倘若你對專業模糊不清,那就把學校排在第二位選擇的標準上,學校就相當於一個小的環境。對於專業,很多學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都會看的很重,但其實選擇什麼專業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你看有多少人大學畢業從事本專業的?
  • 讓你的孩子受益一生|那些沒有讀的書,依然有著你想不到的作用
    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就算你不讀書,只要被書包圍,依然對你有益。《社會科學研究》中提到,如果你的孩子是在被書包圍的環境中長大,那麼他們的讀寫能力,數字意識,甚至日後的生活知識技能都會比那些不在書香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