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了很多書,為何依然沒有洞見?

2020-12-13 電商風子

這是電商風子每天一篇原創文章的第13天,以後每晚8:00準時與大家分享。

我有很多學生問我,胡老師為何我讀了很多書,而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呢?為何我看待問題依然沒有洞見,這是什麼原因呢?之前跟大家分享,當我們每學習一樣新知識之後,一定要和其他知識建立聯繫。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要掌握的,就是我們一定要懂得什麼是思維模型。

如果只停留在學習知識階段,不去學習和掌握思維模型,能力是得不到提升的。

一、什麼是思維模型?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思維,之前的文章中分享過了,思維就是思考的維度,這裡就不再詳細介紹了。(詳細看文章:低維度解決不了的問題,為什麼在高維度能解決?)

什麼是模型?

百度百科的定義:通過主觀意識藉助實體或者虛擬表現,構成客觀闡述形態結構的一種表達目的的物件(物件並不等於物體,不局限於實體與虛擬、不限於平面與立體)。

通俗一點來理解,模型是世界複雜物體的簡單描述,模型是由各種元素按照不同的關係組合而成的一種東西。

比如兩點連接起來就成了線,三條線組合起來就成了三角形,這都叫做模型。

在房屋建築領域,我們看到的一些簡單元素,如磚瓦、鋼筋、水泥、砂石等等這些元素,他們經過一些複雜的關係組合,就構成了一棟挺拔的高樓大廈!

什麼是思維模型?

一樣的道理我們在上面的基礎上來理解,我們生活中每學習的一個知識點,都可以理解成磚瓦水泥;比如下圖中的馬雲演講,此次的演講思考過程,可能會運用到各種知識點,馬雲將這些知識點通過不同的關係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堂非常精彩的演講分享。

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我們要注意的,同樣的知識結構,經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思維模型。不同的思維模型之間是有質的變化的,如果我們只學習知識,而不懂得思維模型,自然而然能力就得不到提升,下面我再舉例為大家深入分析。

二、思維模型與知識關係

同樣我們還是以演講為例,假如馬雲和馬化騰他們以同樣的內容為大家分享,只是把知識之間的關係改變一下,其結果就不一樣了。

比如上圖中的馬雲以第一種方式演講,我簡化一下馬雲分享的內容結構:

1、挖痛點

2、找原因

3、給方案

如果懂得一定演講經驗的人都知道,大多數成功的演講,首先要挖聽眾的痛點。這就好比你一碗紅燒肉擺在客戶面前,你在給到客戶之前,首先得讓客戶有飢餓感嗎,不然別人不餓即使你的肉再好吃,別人也不會買你的單!

同樣的道理,即使你的演講主題結果,能夠給到聽眾完美的答案,你還是得挖客戶的痛點,把聽眾的需求激發出來嘛!

我們再看另外一種演講方式,以馬化騰為例子分析:

如上圖所示,假如馬化騰和馬雲分享的內容一模一樣,只不過把上面的知識點換了一個位置,也就是說把演講的思維結構變化了一下。

1、給方案

2、找原因

3、挖痛點

大家認為上面的這種思維結構,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要答案,即使你的答案再好,也激發不了聽眾的興趣。大家有沒有發現奇怪的現象,上面的兩場演講,用的是同樣的內容,而思維的結構方式不一樣,其最後的結果截然不同了。

所以,知識以清晰條理的方式組合起來,可以解決各種複雜的問題;而如果知識以混亂的方式堆積起來,給人還是一種負擔,知識之間的關係尤為重要。

如上圖所示,如果知識點相當於磚瓦水泥,這些知識點不經過有條理的關係組合起來,就相當於磚瓦水泥砂石亂堆砌在一起,那就是一片廢墟了。

我們每學習一本書籍,就是在學習一些知識點;我們只有將新學習的一些知識點,和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建立聯繫,也就是建立新的思維模型,這樣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如果我們僅僅看書,來學習單一的知識點,就好比我們手上拿著一大堆磚瓦水泥,而這些磚瓦水泥混亂的堆積在一起,始終不能構建成高大的建築物。這樣你的能力就僅僅停留在這些知識點上,永遠不會發生質的變化。

我們還經常聽到,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是這個原因。

三、提升能力要學習各種思維模型

我們發現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我們都會將生活中學習到的知識點,用不同的結構方式組合起來,然後形成語音句子,最後再表達出來。

在暢銷書《金字塔原理》中提到的,思維就好比金字塔的方式一樣,一層一層不斷發散出去的。

比如上圖所示,當我們遇到一件高興事情的時候,我們一般會以這種形式表達:

1、給結果

2、原因1

3、願意2

4、原因3

比如高中的班長對同學們說:告訴大家一個激動的消息,明天我們班放假1天;第一是明天下大雪路面很滑,很多老師被困在了家裡;第二我們學校因為下雪停電了;第三幾位授課老師都感冒了。

如果遇到不好的消息,我們也會用到下面的思維模型:

1、原因1

2、原因2

3、原因3

4、給結果

比如在火車站我們經常會聽到這種消息:尊敬的旅客您好,由於天氣變化,北方地區突降大雪,G338次列車在鄭州開往武漢的途中遭遇山體滑坡,因故晚點,預計晚點23小時40分鐘。給您的旅行帶來的不便,我們鐵路部門全體員工向您說聲抱歉!

我們不難發現,在解決生活中各種複雜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會將很多知識點,用不同的結構方式組合起來,用其獨特的思維模型來解決這些問題。

常見的思維模型有5W2H模型,麥肯錫7s模型,六頂思考帽,麥肯錫七步成詩分析法等等。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後面文章再以具體案例來分析,如何用不同思維模型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

我是電商風子,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每篇文章都能給你賦能!

相關焦點

  • 讓你的孩子受益一生|那些沒有讀的書,依然有著你想不到的作用
    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就算你不讀書,只要被書包圍,依然對你有益。《社會科學研究》中提到,如果你的孩子是在被書包圍的環境中長大,那麼他們的讀寫能力,數字意識,甚至日後的生活知識技能都會比那些不在書香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好很多。
  •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依然沒收穫?——四個步驟,提高閱讀效果
    現在,很多人都體會到了閱讀的好處,都想去多讀書,於是制定了一年讀100本書之類的目標,但是讀了這麼多,卻發現依然沒有任何收穫。每次讀完感覺好像有點用,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完全就沒有感覺了。這是因為閱讀的方法不對。
  • 為什麼你讀了一堆書思維卻依然沒有提升?如何科學的讀書?
    如果讀書對你沒有一絲改變的話,那麼,你的讀書實在是一種浪費。到底該怎麼讀書呢?根據老王的實踐來看:1、先選擇書。說到選擇書,很多人都會一臉懵逼,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是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還是選自己喜歡的書呢?還是讀點人生哲理或者散文的書?
  • 沒有白讀的書
    程先利我初中沒有畢業就輟學了,是我自己不想讀的,覺得讀不讀書都無所謂,再說真也讀不進去了,那些個方程式、三角、幾何,它們認得我,我不認識他們。就這樣,我踏進了我們縣當時最大的工廠——棉紡織廠的大門。
  • 讀了很多書,為什麼經常感覺「沒有用」?
    很多人認為:「閱讀」嘛,就是把一本書翻開、從頭看到尾、然後就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就行了。那麼,如果我看了一本菜譜、並且很認真的做了讀書筆記、畫了很多思維導圖,是不是就可以變成星級廚師啦?可是我到現在還不會做菜。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就在於:我把菜譜當作是一本「書」來讀了。
  • 為什麼很多人讀了許多書,卻依然很難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
    正因如此,很多父母傾其所有、拼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讀書,只為讓孩子擁有知識,將來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現實中,有很多孩子上了大學、上完了985、211,卻依然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擁有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就一定是一個有知識的人嗎?一個985畢業生和學歷不太高的資深領導相比,哪一個人更有知識呢?
  • 讀了很多書沒有太多收穫怎麼辦?你應該思考一下這6個問題!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明明讀了很多書,但仍然覺得收穫不多。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或者說煩惱,你應該思考一下這6個問題:選書方面:1、我平時是如何選書的,是根據興趣挑、需求挑、還是隨手挑?(選了不合適的書是讀書沒有收穫、收穫不多的第一個因素)2、我讀的書有多少是課內/專業內的書,又有多少是課外或專業外的讀物?
  • 亦舒:雖然她很拜金,但我依然愛讀她的書
    文/羅小可二十歲出頭的時候,一度喜歡讀安妮寶貝的書,沉溺在她的文藝情緒中不能自拔。然而三十歲的時候,卻更喜歡讀亦舒的書。或許是因為歷練過生活的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亦舒就像一個清醒的閨蜜,在每一個選擇的當下都用金句苦口婆心地指出一條未知的路。所謂「不讀亦舒誤終生」,亦舒的書就是無數個在城市奮力打拼女子的精神教主。
  • 讀了很多書,卻依然對工作沒什麼用?用這種讀書方法,高效還實用
    最近開始寫職場文章,看得書比以前多了,也有兩個很深刻的體會:一是合上書就感覺大腦一片混沌,好像知道書在講什麼,但又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二是看別人的文章時,會有「這本書我也看過,我怎麼沒有想到這個思考角度」的感慨。我曾一度懷疑,看書到底對我有沒有用?
  • 黛玉和寶釵,都讀了很多書,為何命運截然不同?讀書啟蒙很重要
    紅樓夢中的女孩都愛書,其中最愛書的,一個是林黛玉,一個是薛寶釵。黛玉讀的書,大多是林家家傳的正統書,屬於精而深的類型;而薛寶釵讀的書,廣而雜,涵蓋了從正統到雜書,也正因為如此,當黛玉只能從寶玉處得知《西廂記》《金瓶梅》等書時,寶釵已經將其中的詩詞爛熟於心。
  • 書單|讀什麼書,才能真正成長?
    書讀得越多,則越有用。那麼讀書對於我們有什麼用處呢?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讀的書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呢?讀書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是我們實現階級躍遷的重要途徑。讀書可以實現自我能力、思維境界的提升。覺得讀書對於自己沒有幫助,其實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就像小學生讀紅樓,怎知其中奧妙萬千。至於什麼樣子的書籍可以稱為好書,這個很難界定。紫公子的個人理解是對你有幫助,不管哪方面,只要讀完這本書籍,我們或多或少有所收穫都可以稱為好書。
  • 讀了很多書,對寫作一點幫助沒有,怎麼回事?老師:知識沒有轉化
    ,我讀了很多書,怎麼就是沒有多大的收穫呢?其實,這是我們堵的方式不對造成的,因為我們並沒有把所讀書籍變為我們自己的知識,所以,雖然讀了很多書,並不能恰如其分的運用。但是,也有很多同學喜歡在閱讀的時候寫讀書筆記,這是一種很好的閱讀習慣。對於我們獲取書中的精華,為我所用是很有好處的,那麼寫讀書筆記究竟有哪些好處呢?
  • 不用日曆的時代,為何要讀日曆書
    【不用日曆的時代,為何要讀日曆書】一天撕掉一頁,到了年底就只剩一張白板,厚厚的日曆曾是幾代人的集體記憶。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單純記錄時間的日曆已走入歷史深處,但作為創意出版物和網紅文創的日曆書卻日益受到年輕人追捧。
  • 讀書 不在於讀了多少書 而在於你從書中吸收了多少知識
    這個社會上,有些人讀了好多書,可以說是學富五車,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能和你對答如流。我們單位就曾經有過一個這樣的大神,你和他談天文地理,他能和你侃侃而談;你和他談歷史文學,他也會出口成章;你和他談情感人生,他懂得比你還多;你和他談考古舊聞,他也十分明白,最後你和他說到老母豬下崽,他還能對答如流。好像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他不知道的東西。
  • 浮躁的社會,讀了很多書,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曾經有段時間,我逼著自己讀了很多書,規定一年一定要讀完100本。然後真的就拼命地去讀,哪怕晚上很晚了,也一定要讀一小時再去睡。浮躁的社會,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幾年過後,我確實讀過了很多書,但會發現自己並沒有太多長進,很多書讀完就忘了,根本沒起到一點作用。
  • 阿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
    核心閱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今天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行萬裡路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到現實生活的深處更深處去增加閱歷、體驗人生、孕育情感,讀萬卷書則是不斷提高知識素養和藝術修養,豐富文化藝術上的儲備不在現場、不在人群裡、不參與事件進程,創作者跟生活之間永遠隔著
  • 老師,多讀一些書又何妨?
    我國教科研課題很多,但至今看不到這一研究的大數據對比。從我工作三十年的經歷來看,效果不佳。有的學校領導比較重視閱讀,還會給教師買書,在這種逼迫下,老師們怎樣的?大多數是不得不讀了,但多是淺讀一番,佯裝寫下數言讀書收穫。如果學校只是請專家來做個講座,接下來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讀書之書,自然流於形式。
  • 繪本閱讀不是翻翻而已,提升閱讀力,從"看見"到"洞見"
    在自己的繪本館,我觀察了大量小朋友看繪本的方式:在書架前遊蕩,隨便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打開翻兩下,看完自己喜歡的圖片就放下,尋找下一本。很多爸爸媽媽認為,這樣的狀態是很好的,說明孩子已經能從閱讀中獲得樂趣。
  • 《時間》,法國通俗哲學書之一,值得一讀
    書是方便放進口袋的,整整8萬字的篇幅,濃縮了27本哲學著作的精華。讓我拍案直呼不過癮。為何我們要學點哲學,我以為在於看到赤裸裸的自己。如果我不看不也過得好好的嗎?的確,但你真的不想看嗎?自己的不想,別人的你也別想看到。這裡的赤裸裸,更多的是本能的自己。希臘神話中,獵人那耳客索斯,在清泉前捧水喝,見水中有美容看他,極美,無人可比,那耳客索斯幾次想要擁抱,觸摸水面,水影均消逝。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高峰之路)
    核心閱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今天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行萬裡路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到現實生活的深處更深處去增加閱歷、體驗人生、孕育情感,讀萬卷書則是不斷提高知識素養和藝術修養,豐富文化藝術上的儲備不在現場、不在人群裡、不參與事件進程,創作者跟生活之間永遠隔著「情感」這道障礙,作品和讀者之間也就永遠隔著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