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展示我院優秀學子風採,鼓勵大家與優秀同行,現推出「身邊榜樣」系列推送欄目,對2018-2019學年度本科生獎學金獲獎同學進行報導,重點介紹他們在學習、科研、實踐等方面的經驗與體會。希望在這些身邊榜樣的激勵下,每一位藥學院(深圳)學子都能夠腳踏實地,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張懿文,女,漢族,出生於1998年11月,目前為一名預備黨員,就讀於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現為2017級本科生。在校期間曾獲得2017-2018年中山大學一等獎獎學金及衛材(中國)藥業獎學金;於2019年獲得全國大學生創新英語挑戰賽優秀獎。並曾獲得「中山大學優秀團員」和「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優秀團幹部」稱號。
我在大一的時候便早早地加入實驗室,儘早地感受實驗室的科研氛圍。初入實驗室,師兄師姐們是我的榜樣,他們都認真專注地對待他們的課題。我那時便想:原來科研便是如此,腳踏實地,它需要一步一步去摸索,去試驗。它不像本科教學的實驗,它是逐步逐步探究的過程,文獻也只是一種參考,你需要做出屬於自己的成果。
我很幸運,遇上了黃志紓教授和饒勇老師,在申請中山大學實驗室開放項目基金的時候,他們幫助我們尋找合適的課題。我還很感謝實驗室的師兄師姐們,在攻克自己的課題時,還認真地向我們傳授生物檢測和有機合成的經驗。每次有不懂的地方,師兄師姐都會努力為我們解答。老師和師兄師姐都讓我明白,做好一份工作,絕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去尋找幫助,去一步步地完善。
但有些時候我會感到氣餒,因為各方面的條件都需要自己去摸索。這樣花的時間要比跟隨師兄師姐做他們的課題要多得多,而且也很難收穫與努力等價的成果。這時候我會不禁在心裡問自己:是只是進入實驗室,做師兄師姐的課題比較好?但只要一想到之前自己的選擇,就會堅定地繼續下去。 既然一開始自己就想要像師兄師姐一樣,一步一步探索出適合的條件,那麼就堅定下去。科研的奧妙不正是如此嗎?無數次的失敗過後,成功才格外珍貴。
我從跟隨著高年級師姐做實驗的「小萌新」,到如今成為這項課題的負責人,其中還有很多的經驗需要我去學習。我如今主導著自己項目的藥物合成方面。發現科研工作中的有機合成與本科實驗有極大的不同。在科研工作中,需要考慮每一步會得到什麼可能的結果,以及需要參考哪些文獻和使用哪些試劑。而不是再像本科實驗一樣,只需要提前預習課本的實驗步驟,使用著助教師兄師姐配好的試劑,就能做出比較滿意的效果。
如今,我一直卡在一步純化反應中,參照文獻做了許多次也無法得到高純度的化合物。在實驗中,我與同伴和師兄會一起探討,該如何優化我們的實驗方案,以及更換多條合成路線來合成目標化合物。
雖然有時候結果不能令人滿意,然而我相信,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我比別人積累了更多的經驗,也更真切地明白到科研真正的樣子。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時候還很「調皮」,你並不能一下就能獲得你想要的成果。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我也不斷地告訴自己:要沉下心來,去釐清每一步的反應機理,去了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進而不斷地優化自己的方案。我堅信,這項課題所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成果,更寶貴的,是自己科研的經驗。
在一場面試中,當我跟一位教授談及自己的項目時,有些方面仍不是很熟悉。這位教授給我的評語,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很欣賞你的熱情,但我認為你仍未為此作出大量的工作。這無疑警醒了我:我是否存在著好高騖遠的心理?我開始反思,我不能以時間來衡量我的成果,而是要去一步一步地摸透、弄懂,進而內化為我自己的知識,這樣這些時間才能轉化為屬於我自己的收穫。
我認為,在科研的道路上,要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而我,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著。換個角度思考,這些努力,也同樣像優秀的成果一樣,彌足珍貴。
圖文:張懿文
編輯:康瑜珊
初審:陳錦填
審核:周煥彬
審核發布:楊德勝